4月19日17时18分,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因病在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6岁。
徐玉兰生于1921年。12岁学艺,14岁到上海,从事越剧表演艺术80多个春秋,深受观众爱戴。在4月7日刚刚过去的白玉兰戏剧奖颁奖礼上,徐玉兰获颁终身成就奖,同时得奖的还有傅全香和王文娟。当晚因为身体原因,傅全香和徐玉兰不能出席,王文娟代表三人领奖,当91岁的她从96岁的颁奖人秦怡手中接过奖杯时,全场观众起立,场面感人。当时王文娟就激动地说,“今天这个奖不仅仅是授予我一个人的,也是授予我们这一代越剧人的,而我不仅仅代表我自己,还要代表获奖的我的另外两位大姐表示感谢。”
无论是奖杯还是那晚观众的齐齐起立,都明确表达了人们的一种信念——对徐玉兰这一辈艺术家的从艺和为人发自内心的尊敬。
徐玉兰两次接受晨报记者专访,第二次采访徐玉兰是在2014年12月的华东医院,那是一个冬天的阳光灿烂的早晨,她这样说:“人的一生,如果能让爱好和事业相结合,那是最幸福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可以算是一个幸福的人。”
第一次采访的时间:2014年6月上海越剧院
93岁高龄最后一次登台,为大型史诗越剧《舞台姐妹情》登台
2014年6月,93岁高龄的徐玉兰,为大型史诗越剧《舞台姐妹情》的演出毅然登台。演出前,徐玉兰接受了晨报记者的采访,透露晚年生活十分逍遥自在。
当时上海越剧院想要办一场汇聚九代越剧演员的大型史诗越剧《舞台姐妹情》。接到越剧院的邀请,徐玉兰当即表示义不容辞:“我一定要去,为越剧站台。”戏迷的消息最灵通,听说93岁高龄的徐玉兰要登台,上海逸夫舞台门口大排长龙,演出开票17小时即告售罄,是近几年来沪上越剧演出的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盛况。
演出的新闻通气安排在上海越剧院的排练厅,记者早早赶到却发现徐玉兰来得更早,发布会三点开始,两点三刻不到,徐玉兰已经早早坐在了排练厅。
采访中,她告诉记者,晚年生活很逍遥,“养养身体,活动活动,十分逍遥。”日子很悠闲,也就没有想过再登台。直到有一天,当时的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去找她,说了这个事情。“我一听这个事是大好事,是为越剧宣传,我很高兴,也愿意参加,”徐玉兰说。虽然自认年事已高,再在戏里扮演角色不太合适,但她担心自己难得登台,观众要是大老远来了,看到的只是自己谢幕和鞠躬,一定会失望。“后来我们就商量,要么我跟王文娟一起最后出场,唱两句?”两位艺术家到了排练厅一唱起来,就觉得两句不够,“那就四句吧”。就是为了这四句唱,那段日子,两位高龄艺术家天天吊嗓子(当时王文娟也已经88岁了),坚持了整整一个月。
演出那几天的情景也十分感人,最紧张的一天是6月14日的彩排日,虽然徐玉兰和王文娟6分钟的出场是安排在晚上十点半左右为演出压轴,但七点多演出才开始,两位艺术家就已经早早赶到后台候场。徐玉兰后来说,大概是好久没有登台了,彩排那天激动不已,脚下竟不由自主地有些发颤,“很久不上台了,看到这么多观众,很激动”,她后来说。
第二次采访的时间:2014年12月 华东医院
记者最后一次采访徐玉兰是2014年12月,当时她获得了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那是一个寒冷而阳光灿烂的冬天早晨。虽然因为连续几个月身体不适一直在住院,但听到晨报的采访要求,还是欣然应允。华东医院的病房里,她并没有躺在病床上,而是戴了一顶自己顶喜欢的帽子坐在窗边。
那次的采访和徐玉兰聊了很多。这是一位大艺术家呀!但和她交谈起来,却更觉得她是一个温暖、慈祥而充满智慧的邻家奶奶。
徐玉兰心里一直有观众,她先说起了那年(2014年)6月的演出,93岁高龄、久别舞台的她爽快地为越剧登台。问她这么高龄了,当时一点都没有犹豫吗?她说:“这样的场面很多年没有见到了,我记得上一次是1986年,我们越剧团从香港演出回来,在大舞台作汇报演出,观众也是带着席子在剧院外通宵排队买票,我还记得当时报纸的报道里用了‘空前’这个词。现在又听说这样的场景,很高兴。希望越剧更兴旺,如果需要我做什么,一定倾我所有。”
那段时间因为身体的原因,徐玉兰一直在住院治疗,但她却仿佛有“秀才不出门,却知天下事”的本事,记者告诉她观众们可想念她了,她俏皮地回答说“我也想念观众,不过现在的观众都叫‘粉丝’了”。
徐玉兰说自己14岁到上海登台,这一生除了偶尔到外地演出,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上海,对于这个城市充满依恋,对于观众也充满依恋:“观众想念我,其实我心里也想念他们,粉丝们了不起啊,他们愿意自己出钱,给我写书,为越剧做事情,他们有说不尽的对越剧的喜爱,我很感谢他们。”
难得有机会采访这位了不起的艺术家,很想问”徐玉兰又是如何成为越剧粉丝的呢“?
听到这个问题,老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了童年,“我从小就欢喜越剧”,她说那时自己才六七岁吧,家里有一个爱听戏的祖母常常带她去听戏,“乡下吃好晚饭大概四点钟左右,然后我就提着一个灯笼,抱着一个长凳,三五里路走去听戏,有时候回来都半夜了”,如果前一天的戏文没听完,第二天不管多辛苦,她也一定会拉着祖母带自己去听完才心安。
徐玉兰回忆说:“我对越剧的喜欢,是因为它是女班,男的(角色)都是女的扮的。我那时候还很小,看到好看的儒雅的男孩在台上会唱会打,心里就喜欢。”
喜欢一件事是容易的,但是能坚持一辈子并且把这件事做好却是困难的。徐玉兰说,“我自己从十二三岁开始学戏,就从来没想过要退缩”。当年因为家境小康,母亲是想她专心读书的,并不愿意她去吃那份苦。徐玉兰说,当年为了要学艺,还和母亲闹过别扭,还好有一个懂戏、爱戏也懂她、爱她的祖母穿针引线,她才最终走上了艺术这条路。
学戏虽然苦,但徐玉兰说,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从来没有觉得这么难(要放弃)。每次遇到困难,想到的总归是自己要努力”,小小年纪的她早已懂得自强、自立,绝不怨天尤人。
“14岁到了上海,一边自己演戏,一边看人家的戏”,徐玉兰很快在上海滩成名,成为炙手可热的当红小生,但相比成名,上海这个大码头对于当年的她来说,更大的魅力还在于“学艺”:“我们那个时候每天有日夜两场(演出),上午还要去唱电台,晚上演完戏下来还要继续排戏。”她告诉记者,当时不仅演出频率高,出新作品的频率也相当惊人:“那时候我们一个戏,有一个礼拜好演(连着演一周)已经不得了了(最多演一周,就要换新的戏码)。”可以想见,这一辈艺术家之所以有这么坚实的艺术功底和这么高的艺术造诣,就是这样一天天实打实地在舞台上摸爬滚打过来的。
也许正是因为自己爱戏,这一路走来不管有多苦,她都能闯过来,徐玉兰因此也特别想对后辈们说一句肺腑之言,“学戏这条路很辛苦,你一定要真的喜欢,全身心投入,而不能仅仅是为了好玩”。
“我们老了,如果身体允许,也可以继续为越剧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这个事业还是要靠中青年,靠他们一代一代传下去。青年演员,要爱这个事业,全身心投入,如果仅仅是有一点喜欢,那碰到一点难处就会打退堂鼓。还有要努力,搞文艺,特别搞戏曲不是那么容易的,踢打翻滚都要来,不是随便玩玩,必须要刻苦钻研。”
在艺术上,徐玉兰从来都是坚定的改革派。那次采访中,谈到越剧的发展,老先生还是秉持自己明确的改革标准:
“越剧要发展,现在条件比我们从前好多了,我们从前戏台班子很苦,到各地演出,常常是睡庙宇睡祠堂,而现在的条件就完全两码事情。现在要学越剧的人也很多,越剧需要改革,但是如果改得不像戏曲也是不行的。内容可以改,有好的内容,像我们当年《红楼梦》的创作,电影拍摄的尝试,都是可以的。现在也一样,有好的题材、好的演员,也是可以创新的。但不能改得不像戏曲,戏曲的基本规则不好动。如果我们越剧改得不像越剧,那也是不行的。”
徐玉兰,女,中国共产党党员,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1921年12月27日生于浙江省新登县。1933年立夏,进新登东安舞台科班学艺,初学花旦,后习老生。学习过长靠短打、大小花脸和猴戏等基本功,能从三张半高的桌子上翻下。曾扮演过《火烧连营寨》中的赵云、《涌金门》中的武松、《大刀收关胜》中的关胜、《龙潭寺》中的开口跳等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
1933年11月随科班来上海演出于南洋桥叙乐茶楼,与名旦王杏花一起演《武家坡》。后来又与男班演员马潮水和花碧莲合演《碧玉簪》等戏。翌年初返浙江。1937年初,第二次来沪。曾与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搭档,"八一三"事变后返乡。1939年初,随科班再度来上海,相继演出一批新剧目。该年11月与吴月奎等组建兴华越剧社。1941年12月19日,在上海老闸戏院与施银花搭档改演小生。1942年下半年与施银花一起至宁波天然舞台演出。1943年夏回上海与傅全香合作演出。1945年下半年与筱丹桂搭档。1947年夏,积极参加上海越剧界义演《山河恋》。同年9月25日自组玉兰剧团,聘请吴琛、庄志、石景山等一批新文艺工作者担任编导,排演了《国破山河在》等一批新戏。1948年下半年起,与王文娟长期搭档。1949年7月,参加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
建国初,演出了《白毛女》、《信陵公子》、《玉面狼》等剧。1952年10月,参加中央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西厢记》中饰张珙,获演员一等奖。1954年春剧团调回上海,编为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二团(后转入上海越剧院),担任主要演员。是年秋,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春香传》中扮李梦龙,获表演一等奖。1958年在《红楼梦》中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的艺术形象,该剧已于1962年7月被摄制成电影。
徐玉兰所灌《红楼梦》唱片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1992年摄制了8集电视片《徐玉兰艺术集锦》。1992年7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唱腔集《徐玉兰唱腔集成》。1994年10月传记《徐玉兰传》。同年获宝钢高雅艺术奖励基金会颁发的“宝钢高雅艺术奖”。2004年1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徐玉兰影集》。
徐玉兰其表演富有激情,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具有俊逸潇洒、神采夺人的艺术魅力。尤其是扮演风流倜傥的角色,独步越坛。她嗓音嘹亮,旋律常在中高音区进行,唱腔除继承越剧传统老调外,广泛吸收京、绍、杭等剧种的声腔成分,具有高昂激越的特色,被称为徐派。代表作有《红楼梦》中贾宝玉、《西厢记》中张珙、《春香传》中李梦龙、《追鱼》中张珍、《北地王》中刘谌等。
在人才培养方面,师承徐派的弟子有徐小兰、金美芳、刘丽华、汪秀月、钱惠丽、徐持平、翁荔英、钱丽亚、刘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