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海盗这一盗匪更有前途的职业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渊源长”
历史上外国的海盗很是知名,西方航海业的发达,造就了海盗的猖獗。
以群体闻名的,就有维京海盗,以个人闻名的,就有基德船长、“黑胡子”蒂奇,他们的神奇经历,后来成了西方人口中的海盗传奇史。
中国历史上的海盗其实也不乏传奇人物,他们是所处时代当之无愧的海上王,他们不需要任何的点缀,实力是最好的交谈方式,他们可以藐视一切,因为他们曾经是站在浪潮巅峰的人。
当然,他们的行为方式还很是具有中国特色。
一、孙恩
孙恩是东晋时期的人,出身于次等士族琅琊孙氏,他的叔叔孙泰是五斗米道的教主,在南方很有势力。孙泰借着自己的影响力想要造反,没想被人告发,就被政府给诛杀了。
孙恩见情形不对,就带着一些教众下了海,在海岛上和东晋政府打起了游击。
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孙恩带着兄弟们进占上虞、攻克会稽,将队伍壮大了好几万。之后,在他的号召下,三吴八郡都起来反叛,他的部队也扩充到了几十万,但这也只能唬唬外行人,当时镇北将军刘牢之一出马,孙恩就带着他的大部队逃亡了海岛。接下来的两年,孙恩一次又一次的上岸了,虽有收获,但最终都为刘牢之击败。
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孙恩转攻海盐,碰上了强劲对手刘裕,几次交锋下来,好处没捞到多少,部下倒是死了不少,孙恩又只能是灰溜溜地从哪儿来回了哪儿去。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孙恩再次卷土重来,目标定为临海郡。当时的太守辛昺也真不是吃素的,顺顺当当地将孙恩击败。这场败仗后,孙恩手中的资本就剩下不多,身边仅有了几千人。眼看着没有了退路,孙恩就投海自尽了,从而为自己的海盗生涯划上了一个大大的句号。
孙恩被称作为“中原海寇之始”,他本人也就被看作是中国海盗的祖师爷。从孙恩一次又一次的上岸经历来看,他本人是不安于当海盗的,登上陆地成王称霸才是他的爱好所在,只是个人能力实在太差,政治眼光又短浅,败亡是迟早的事。
二、朱清
朱清是宋末元初人,长得很彪悍,四肢发达,头脑不简单,曾经是杨姓人家的家奴,杀掉了自家主子,抢夺了主子的老婆财物,下海做了强盗。
也正是在做海盗期间,朱清认识了后来的好搭档张瑄,两人结为异姓兄弟,一起合伙着贩卖私盐。后来,朱清就接受招安了,成了南宋朝廷的良好市民。再后来,随着元军铁蹄南下,朱清又成了元政府的人。
在新主子元军攻灭旧主子南宋期间,朱清很卖力,被升为了沿海招讨使、武略将军。为新主子卖命,他还真是不余余力,元至元十九年(1282),朱清与张瑄向元政府提议海糟运粮。这个“壮举”,为元朝廷解决了运输粮食的困境,同时也得以让朱清步步高升,而且还因此让朱清、张瑄富甲一方。
从以往经历来看,朱清并不是什么好鸟,利用职务之便,海运通商过程中,朱清自然也是上下其手,中饱私囊的,这也就惹来很多非议以及同僚们的抨击。
先前有忽必烈罩着,朱清倒是过得很安宜,虽然有人找茬,都被大皇帝项了回去。等到换了皇帝,朱清的那些“不法事”,又被“挖地三尺”揪了出来。
这次没人护他了,元大德七年 (1303年),朱清被秉存元朝廷旨意的江浙平章札剌亦儿脱脱抓捕入京城,家产被查封,子孙流放漠北。遭受变故的朱清,打击不小,愤恨之中死在了狱中。(也有说是自杀。)
海盗生涯之于朱清的人生,其实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插曲,做为元代海运开创者的他,更多的时候是站立在海盗对立面政府这边的,然而,也正是那段回首已成往事的海盗经历,为他后来的海运历程提供了诸多的经验积累。
三、方国珍
方国珍是元末明初时期的人,史书上说他长得魁梧高大,面色黝黑,身体很白,他与他兄弟五人因杀了逃亡在海上,以打劫过往船只为业。
经过几年折腾,方国珍做得很大,当时民间就有谣谚说“洋屿青,出海精”,这里的“海精”就是说方国珍。鉴于他的势力,元朝廷就把他给招安了。然而,没过多后,方国珍就反水了,从时间上来算,还是老革命了。
方国珍也不是完全与元朝廷对着干,时而接受招降,时而反水,对于其他地方势力,也是时而拉拢,时而打压,反正是怎么有利怎么来,充分体现了一个私盐贩子的真我本色。
之于势头很猛的朱元璋,方国珍是又爱又恨,表面上常常眉来眼去,暗底下使绊子,最终大势所趋下,只得是归顺了朱元璋。朱老大对他还是不错的,封了他为广西行省左丞,方国珍很是知趣接受了奉禄没有上任。
洪武七年(1374年),方国珍病逝,难得的寿终就寝,朱元璋还亲自为他设祭,并由宋濂为他写了《神道碑铭》。
方国珍虽然以海盗起家,却算不得纯粹的海盗,他也并未将自己定性为海盗。他只是为在乱世夹缝中求生存被迫做了海盗,最终目的还是上岸独霸一方。
四、陈祖义
陈祖义是明朝初年的人,祖籍广东潮州,洪武年间,因世道太乱,和家人一起逃到南洋讨生活。
陈祖义先前在渤林邦国的国王麻那者巫里手下干活,国王死后,出来单干,在海上召集了一一大批人。做起海盗这行,陈祖义很敬业,视同仁下,不管是西洋诸国的小船,还是明朝的大船,都照抢不误。
永乐五年六月(1407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返航。陈祖义认为郑和船队上一定有值钱的东西,就派了人向郑和诈降。有鉴于陈祖义一向的名声,郑和对陈祖义的归降,并不怎么看好,因而,也就做好了防备措施。
果然,陈祖义借着投降名头对郑和船队发动了偷袭,在明朝廷强大舰队前,陈祖义的美好愿望落空了,海盗们被杀得七零八落,陈祖义本人还被虏获了。最后,陈祖义被送往京城,在朱棣的授意下,斩首示众。
做为海盗,向来不讲究“盗亦有道”只一味蛮干横干的陈祖义够纯粹,够劲道,死扛到底的结果,也只能是死路一条。
五、汪直
汪直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人,先前从事明朝廷严令禁止的海外贸易等非法活动,随着势力壮大,就自立门户,组织起了海上知名的武装海商集团。
汪直在日本建立了中转基地,在明朝廷越来越严的海禁政策逼迫下,勾结日本倭寇,纠集不法之徒,以武力手段为自己的非法贸易保驾护航。明朝廷不甘就范,屡次对汪直势力进行围剿,结果越剿越大,汪直的海盗王名头也是越来越响,即使是日本的大名们都不敢与之抗衡。
之与汪直这块滚刀肉明朝廷实在是没有拿得出手的好办法,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新上任的浙江巡按监察御史胡宗宪,在幕僚徐渭的建议下,开始对汪直使用古往今来朝廷对大盗最为擅长的阴招--招降。
在胡宗宪放低姿态的循循善诱下,混迹海上多年的老江湖汪直竟然信了,屁颠屁颠地跑上了岸。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汪直被巡按王本固诱捕,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被斩首示众。
汪直其实也算不上称职的海盗,他更多是明朝严厉海禁政策下的产物,他更像是一个商人,为了谋取更大的私利可以不择手段的商人。汪直对明朝廷的理想期望最终害死了他,他本以为手中拥有足够的谈判资本,招安也是不错的选择,却忘了政治家的话从来都是不可信的,更重要的,朝廷并没有为“野路子”出身的他预留下位置。
六、蔡牵
蔡牵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人,家里条件太差,实在过不下去了,出海为了盗。
嘉庆年间蔡牵的队伍逐步壮大,并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占领了台湾的淡水、凤山(今高雄)等地,被当地人拥立为镇海王。但好景不长,不久后,在清政府的强势攻击下,蔡牵节节败退,他最终不愿归降,点燃火炮炸沉了自己的座船,人死身灭。
蔡牵在海盗这条路上走得很远,所以也就很难回头了,所以也就很难有个好结局。
七、李旦
这个李旦不是唐朝那位与武则天有瓜葛的皇帝,而是明未人,他是17世纪东南沿海的知名海盗,还被西洋人取了个绰号叫“Captain China”(“China Captain”),大意就是“中国船长。”
李旦拥有自己的武装船队,亦商亦盗,纵横往来于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有关他的传说不少,据说德川家康曾经受过他的资助,江湖传闻,他还有一个很是出名的义子--郑芝龙。
李旦显然是个聪明人,显山露水中,乘着大好时机大捞了一把,名利双收下,在江湖上只留下哥的传说。
八、颜思齐
颜思齐是明末时期的人,因为遭到官家压迫,逃亡日本,从事实质为海盗行径的海上贸易。
颜思齐还参与过反对德川幕府统治的斗争,失败后带着兄弟率船队逃亡到东南荒岛,进行开垦拓荒。
这个荒岛,就是后来的台湾,因而,颜思齐后来被称作为“开台王”,台湾发展史上的关键性人物。
天启五年(1625年),颜思齐感染伤寒病死,当时只有三十七岁。
颜思齐的众多结拜兄弟中,有一个很有名,那就是郑芝龙。
颜思齐是开创性人物,为后来新兴势力的上台做足了铺垫。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更是令人动容。
九、郑芝龙
郑芝龙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人,出生于闽南渔村的小官吏家庭,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对读书不怎么上心。
郑芝龙早年跟着舅舅黄程混,主要从事海上贸易,期间学会了几种外语,还接受了天主教洗礼。后来,他又跟着李旦做“海上贸易”,还经常和日本人走动,并且娶了平户藩家臣田川昱皇的养女做老婆,两人的爱情结晶就是后来知名度很高的郑成功。
郑芝龙在李旦手下过了一段亦商亦盗的日子,在这期间,颜思齐反德川幕府,郑芝龙也加入了其中,失败后逃到台湾开荒。不久之后,颜思齐病死,郑芝龙被推举为首脑,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而当时恰逢李旦病死,他的台湾产业又被郑芝龙接收。
壮大后,郑芝龙与明朝廷的关系很是复杂,处在蜜月期时相亲相爱,客客气气,看不顺眼时又互相伤害,各自为政,完全是因政治气候改变而改变。对于郑芝龙来说,随着形势需要,主子是可以随时可以更换的。
因而地,明朝彻底玩完后,在清军的步步紧逼下,郑芝龙很是识时务的抛弃了明朝旧主子,认定了清朝新主子。
十分悲催地,清朝廷表面上给予郑芝龙加官进爵,实质上是为了以他为人质诱降在外的郑成功。在屡次得到郑成功的拒绝回复后,清廷也终于在等待中失去耐心,先是囚禁了郑芝龙,后又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郑成功攻克台湾时,斩杀了郑芝龙。
郑芝龙是海商也是海盗,有商的趋利本性也有盗的蛮狠凶辣,他在政治上的反复无常,更多的也是这种亦商亦盗的反复性格在作怪。
十、张保仔、郑石氏
郑石氏是清朝嘉庆年间的人,他的老公是红旗帮老大海盗郑一。当时,在珠江口一带的海盗中,郑一的势力还是比较强劲的,只是可惜,正当壮年,准备大展宏图的郑一因一场意外而坠海而死。之后,被称做“郑一嫂”的郑石氏成了红旗帮的头领,也正是在她的带领下,红旗帮风生水起,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海上力量。
也就是在这期间,郑石氏有了新欢,即张保仔。
张保仔,本来叫做张保,普通渔民出身,一次出海时,被红旗帮掳去当了海盗。郑一见他头脑灵活,办事勤快,就收做了义子。
郑一死后,不甘寂寞的郑石氏很快地就和张保仔“好”上了。将义母揉抱在怀后,张保仔也就乘机上位,成了红旗帮的大头目。
张保仔与郑石氏的经营下,红旗帮势力扩张很快,全盛时期手下有七万多人,船只一千多艘,令得清政府多次围剿都告失败。
嘉庆十四年(1809年),张百龄升任为两广总督,对付海盗,他还是很有手段的。也正是在这位新任总督的“坚壁清野”政策,让张保仔、郑石氏在海上的抢掠日子越来越难过。后来,受另外一位海盗黑旗帮头目郭婆带投降被封为“把总”的启发,张保仔、郑石氏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接受了张百龄的招安。
之后,在清朝廷授意下,张保仔、郑石氏对付先前的那些海盗同行绝不手软,屡立战功,清朝廷也不吝赏赐,升迁张保仔为福建闽安副将,驻守澎湖,又诰封了郑石氏为命妇。
道光二年(1822年),张保仔在任上病死。两年后,郑石氏回到南海县定居,直到去世。
在中国,盗贼们的最好出路,要么是被招安,成为对立阵营的一员,要么反抗到底,将旧王朝彻底掀翻。张保仔、郑石氏没有翻天覆地的本事,选择了前者,也是颇为明智的一条道。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