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潍坊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英勇杀敌,写了曲折的长篇,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
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中,就有五名是潍坊籍的。值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五位英雄,他们是牟光仪、窦来庚、陆升勋、王克山、曹世范。他们出生于潍坊,战斗在齐鲁大地,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杀敌,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潍坊人永远的骄傲。智勇双全,东征西战 巷战拼杀壮烈殉国
陆升勋出生于农民家庭,受父辈及“五四”运动的影响,在昌邑建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积极参与抗日武装,后随队东征胶东,西战鲁中,在抗日战场上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历任山纵特务团团长,第1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山纵1支队副司令员,沂蒙专署专员,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在去胶东赴任途中,行至莱阳东孙家夼时与日军相遇,英勇牺牲。
东孙家夼惨案发生地
陆升勋
梭峪遭遇战旧址
思想进步,创办昌邑首个农民协会
1907年10月30日,陆升勋出生于昌邑卜庄大陆村一个农民家庭。其父陆梦令为人正直,对为富不仁者深恶痛绝。母亲是位纯朴善良的家庭妇女,同情贫苦人。陆升勋姐弟三人,他最小,又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备受宠爱。陆梦令深受不识字受人欺凌的痛苦和难处,因此,对陆升勋抱有很大期望。
陆升勋7岁时,开始在本村私塾就读。因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后到于家郜私立高等小学上学。192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青州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陆升勋因受父亲影响,自小嫉恶如仇,同情支持被压迫人民。考入师范后,从乡村来到城市,受到进步教师的教育,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影响,眼界大开。课余时间他博览群书,积极参加了学校党组织倡导成立的“读书会”,尤其爱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思想受到启迪,开始懂得了革命救国的道理。
1926年10月,陆升勋从师范学校毕业回到家乡,在本村小学任教。他一方面教学生读书识字,提高文化知识和爱国救国的觉悟;另一方面积极结交同学,谈论民众的疾苦、社会的不平、国家当权者的腐败,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由于陆升勋学识渊博,主持正义,大家都乐于同他交往。陆升勋在交往中更加同情贫苦农民,积极寻求解救贫苦农民的办法。这时,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农民运动得到了大规模发展,陆升勋受到了启发。
1927年初,陆升勋首先在大陆村自家沿街堂屋里创办了昌邑第一个农民协会——大陆村农民协会。只要是贫苦农民,自愿到办公室登记上自己的名字就能成为农民协会会员。在很短时间内,农民协会就发展到100多人。陆升勋亲自向会员们讲授救国救民的道理,教唱进步歌曲。他号召穷人抱成团,一齐起来抗粮、抗捐、抗税。每次集会都是屋里屋外坐满了人,没入会的人也来听讲。从此,大陆村的群众有事都愿找农民协会商量,不再找旧政权和族长。
向往革命,斗争土豪劣绅为民除害
陆升勋有时还组织会员肩扛大刀、长矛、猎枪到集市和庙会游行示威,沿途高呼“打倒列强!”“打倒封建军阀!”“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他与同学、好友向群众宣传、讲演,号召群众抗捐抗税,打倒贪官污吏,宣传男女平等。在他们的影响下,农民协会很快发展到附近各村。
一次,陆升勋等正在刘庄集上演讲宣传,正遇上旧五区的区中队长向农民催捐逼税,被陆升勋发现,决定抓住这个活靶子予以打击。他对空鸣枪三响,集合农民协会会员将区中队长抓了起来,当众进行揭露,迫使区中队长告饶认错,表示以后再也不欺压民众,此事才算罢休。
教训区中队长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陆升勋在群众中的威望大大提高,成为为民除害的英雄。群众从中看到了农民协会的力量,增长了斗争的勇气。而土豪劣绅和封建势力以及旧政权大为震惊,他们用恐吓信对陆升勋进行攻击威胁。信中写道:“陆升勋你的不规行为,纯系共产党所为。希在今后敛迹,改做良民,守规守法,如反之,定有灭顶之灾而悔之晚矣!”陆升勋对这样的恐吓信并不畏惧。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到处捕杀共产党员,残酷镇压革命群众。大陆村的农民协会被国民党昌邑县政府强行解散,陆升勋被通缉。在这种情况下,陆升勋不得不离开家乡,由朋友介绍到潍北暂时躲避。
躲过搜捕之后,陆升勋又回到家乡四处奔波,改农民协会为“青年夜校”,以学习文化知识为名,继续宣传发动群众。陆升勋还利用同学朋友关系,帮助柳家、丰台、刘庄等村相继办起青年夜校。除组织夜校学员学习文化知识外,还唱新歌、编演文艺节目,很受群众欢迎,影响日渐扩大。1928年,日军在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陆升勋听到这消息后非常气愤,他带领夜校学员到集市散发传单,抗议日军的滔天罪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崇洋媚外的卖国行径。
1929年,中共寿光县委遭到破坏,县委委员赵一萍为躲避敌人追捕,暂到昌邑、掖县一带活动。他听说大陆村陆升勋为人耿直,有爱国热忱,并组织过农民协会,在当地是个颇有影响的人物,因此,托人介绍和陆升勋见了面,通过交谈,发觉两人志向相同,只恨相识太晚。这次见面谈话,陆升勋很受启发和鼓舞。
光荣入党,为组织抗日武装储备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东三省。陆升勋立即带领夜校学员到各村游行示威,张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紧急动员群众,驱除鞑虏,誓死不当亡国奴。
陆升勋在师范学习和回家后的思想表现及活动情况,受到党组织的关注。1935年,他经赵一萍介绍,到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学院学习。1936年,经赵一萍介绍,陆升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陆升勋从研究学院受党组织派遣,回到老家大陆村,与中共昌邑县委书记张智忠取得联系,在中共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的领导下,宣传抗日救国,重新恢复和新办起本村和邻村的青年夜校,组织发动群众,为建立抗日武装作准备。
这时,国民党昌邑县政府借抗日之名,正在组织“训练员”训练班,配有枪支。10月,为了推动国民党政权真正抗日,中共昌邑县委秘密派陆升勋和“民先”队员张乐乔等人参加了国民党昌邑县政府为组织区“民团”而举办的“抗日干部训练班”。他们以训练员的身份,宣传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真心抗战的先进分子,壮大抗日力量。之后,县委又趁国民党政府让训练员回各区举办“训练班”之际,派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到各区队做统战工作。
训练班有位姓胥的教官,作风恶劣,经常打骂训练员,引起大家的强烈不满。陆升勋就趁其与训练员闹矛盾之际,公开指责胥教官不懂军事、只会打骂训练员。借此团结训练员,争夺训练班的领导权,为组织抗日武装储备力量。结果竟被胥教官打了一顿军棍,赶出训练班。
揭竿而起,随队东征西战彰显智勇双全
1937年底,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在昌北、潍北地区组织发动武装起义。陆升勋与张智忠积极活动,以大陆村为中心,发展了潍河东岸东冢、夏店、卜庄等地的人员。
1938年2月5日,他带领本村青年夜校以及周围村庄的30余名有志青年,到瓦城集结,参加了著名的昌邑瓦城武装起义,为组建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7支队作出了重要贡献。3月20日,潍县蔡家栏子起义部队与瓦城起义部队会合,第7支队进行整编,潍县起义部队保持4个中队建制不变,昌邑与潍县起义各一部人员编为一个特务中队,陆升勋任中队长。
3月26日,第7、8两支队在瓦城胜利会师。4月4日,鲁东游击队指挥部成立,7、8支队合编,陆升勋任7、8支队特务大队长。
4月10日,指挥部率部队离开昌邑奔赴胶东。其后,陆升勋率特务大队跟随第7、8支队东征西战,先后参加了激战黄山馆顽军、收编龙口海关税务队、智取黄县城、驰援掖县击退顽军张金铭以及长山城西蒙家庄、益都城北永渠、临淄城北岳家庄等对日伪军的多次战斗,显示了他的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和不凡的指挥才能。
据马保三孙子马家祥回忆,在激战黄山馆战斗中,特务大队长陆升勋带领的大刀队砍伤了十几个敌人,陆升勋浑身是血,但仍带领大刀队左冲右突,直杀得敌人四处躲跑。可没过多久,一起冲上来几十个敌人把他包围在中间,但因他过于凶猛,大刀抡圆,没一个人敢靠近他。
1938年12月,第7、8支队编人山东纵队。1939年1月,由津浦支队1营与8支队特务大队为基础,组成山东纵队特务团,陆升勋任团长,直属山纵司令部领导。
内线作战,沂蒙反击日军疯狂“扫荡”
1939年6月,日军集结第5、第114师团及第21师团一部共约2万余人,由津浦、陇海、胶济铁路及台(儿庄)潍(县)公路,分十路出动,先后占领了莒县、沂水、蒙阴等县城及东里店、鲁村等主要村镇,并继续在沂蒙腹地进行反复“扫荡”。陆升勋率特务团在山纵首长的指挥下,在沂蒙山北部坚持内线作战,并与1、2、4支队分别协同作战,内外线配合,声东击西,打击敌人薄弱点。6月9日,特务团护送山纵指挥机关从沂水王庄转移到沂水北的上下胡同峪。10日,派出的侦察连在山前梭峪庄与“扫荡”的日伪军相遇。陆升勋果断命令侦察连将敌人引向山西方向,他率其他部队南出山口,抄敌后路。战斗从上午9时一直打到下午5时,歼敌一部,敌军败逃,山纵指挥机关才得以安全转移。经过月余战斗,与敌作战20余次,粉碎了日军首次对鲁中进行的大规模扫荡。
1939年7月,山东第1军区(对外称山东纵队后方司令部)建立,陆升勋任第1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在此期间,他经常带领武装工作队深入基层,动员青年参军,组织民兵和发展生产等工作。在较短时间内,蒙阴的许多村庄先后建立起青救会、妇救会、自卫团等群众组织。他还亲自率领特务连,将驻在临朐山区的兵工厂、被服厂和医院安全搬迁到沂南马牧池一带山区,使日伪军企图破坏我军后方供给基地的阴谋化为泡影。
为破顽军,忍痛没回家探望重病老父
1940年9月,山东纵队再次整编,陆升勋任山纵第1支队(兼第2军分区)副司令员。此时,他收到家中二姐的来信,告知其母亲和妻子相继去世;父亲因过度悲痛和思儿心切,亦病倒在床。“父望在有生之年,再见儿一面,将家事和两个孩子交付,就了却心事了。”陆升勋阅罢二姐来信,思绪万千,坐卧不宁。他想,当前战斗任务十分繁重,每天工作到深夜,无论如何也不能回家探亲,他决定给二姐回信,把家中的事情和两个孩子托付二姐照管,并请二姐好好安慰老人:国难当头,为儿难以忠孝两全。
信写好后,陆升勋的心情难以平静,顺手拿起一份“敌情通报”,他已无暇思虑家中的事情,立即找出地图,考虑如何对顽固派进行坚决反击的问题。此时,盘踞在临朐、沂水交界的国民党土顽秦启荣部乘山纵主力外线出击、日军“扫荡”之际,进攻抗日根据地;驻沂南侍郎宅的刘四郎部与号称“猴子队”的顽军也深入沂南骚扰。据此情况,上级决定由1支队与山纵独立团组成一支精悍的小部队,由陆升勋率领,从沂北出发,经一夜急行军,于拂晓前抵达侍郎宅,将敌人团团围住。激烈的战斗进行了一上午,外围之敌已被消灭,残敌龟缩在筑有炮楼的大院里负隅顽抗,多次强攻,均未奏效。陆升勋亲临一线观察地形后,果断命令部队挖地道,将炸药送至炮楼下,炸掉炮楼。按照这个办法,迅速将炮楼炸翻,全歼守敌,并乘胜将号称“猴子队”的顽军击溃。
征战胶东,与敌人巷战拼杀壮烈殉国
1941年10月,陆升勋到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学习,次年4月,学习期满,党组织分配他任沂蒙专署专员。不久,日军对沂蒙山区开始了大规模的“蚕食扫荡”。陆升勋深入基层,指导群众坚壁清野,开展艰苦的反“蚕食”、反“扫荡”斗争。
1942年10月,陆升勋奉山东军区命令,赴胶东军区任副司令员。10日,陆升勋从新泰出发,同行的有山东分局组织部长李林、公安局长刘居英、陈华堂、李厚坤等领导干部百余人。他们夜行昼宿,于11月底来到八路军山东纵队5旅13团驻地——招南县泊子村。十几日后,13团派一工兵连护送前往,陆升勋一行继续向东跋涉。12月8日下午,突然下起大雪,陆升勋决定利用恶劣天气行军,以避开敌人注意。下午5时许,队伍顶着狂风暴雪行军,夜深时来到栖霞一个小山村。陆升勋决定取道龙门山区,因路途不熟,在山沟里转了几个小时。次日5时来到莱阳的东孙家夼村,部队又累又乏,临时决定在此宿营。
黎明时分,四周突然响起枪声,驻栖霞蛇窝泊和杨础据点的日伪军数百人包围了村子。部队被突如其来的枪声惊醒,仓促应战。陆升勋命令全体干部奋力突围,他指挥部队作掩护。敌人已经占领周围有利地形,且火力凶猛。加之护送的战士武器装备较差,战斗经验不足,情况万分危急。
经过反复冲杀,终于从村西南打开一个缺口,大部分人员冲了出去。陆升勋率部队被迫退到村子里,与敌人展开巷战。拼杀至9时许,陆升勋与其他35名同志壮烈牺牲,时年35岁。同时还有20多人被俘,5名群众被日伪军杀害,其他同志突围成功。
威震敌胆,“单手英雄”爆破突击奋勇杀敌
曹世范(1924年-1945年),寿光曹家辛庄人,16岁时报名参加了山纵一支队,历任副班长、班长、副排长。在战斗中机智勇敢,自己从敌人手里夺得了枪支装备。左手负伤后,担任侦察员。在化装侦察时,与战友张成利两人同敌人周旋,打死12个敌人后安全撤离,被称为“单手英雄”。在解放蒙阴城的战斗中,留下了“二曹大闹蒙阴城”的佳话。在攻打杏山的战役中,勇敢顽强,不幸中弹牺牲,为纪念曹世范,杏山被鲁中军区司令部命名为世范山。
解放蒙阴战斗旧址纪念碑
自幼贫寒,苦水中养成顽强性格
曹世范的父亲曹仲杰是个羊倌,活了半辈子才娶上媳妇,生下曹世范。为了以后日子过得顺当,就给他起了个乳名叫“顺子”。
没想到顺子娘不久便去世了,顺子得了抽风病,几乎丧命。其父曹仲杰好不容易将顺子从死亡边缘抢了回来。由于家境贫寒,父亲带着顺子到处乞讨,把他拉扯到7岁时,便将其托付给二哥,自己去沾化给人家放羊谋生。
顺子在苦水中渐渐长大,他没有鞋子穿,夏天光着屁股,冬天就钻到草堆取暖,父亲一件像蓑衣似的破袄就是顺子的全部财产。艰辛的岁月养成了顺子顽强剽悍的性格,他嫉恶如仇,爱替贫苦人家的孩子打抱不平。
日军入侵后,到处烧杀抢掠,顺子父亲没法继续放羊,从沾化县回到了老家。偏偏这年又遇上海潮,土地全部被海水吞没,什么庄稼也不能种。二伯父把顺子送了回来。就这样,顺子又回到父亲的身边,和父亲、继母、小弟弟一家四口逃荒。他们在口子村的一位大娘家里住下,父亲白天拖着小弟弟串村讨饭,晚上帮人家干活。这时的顺子就开始单独拖根棍子上门乞讨了。
一天,16岁的顺子去讨饭时,被国民党山东省第十四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张景月的匪兵抓去,硬说他是“八路密探”,一面鞭打一面叫他招供。顺子忍着剧痛,增加了心头对敌人的仇恨,同时也激发了他对八路的思考,为什么八路密探就要受到坏人毒打。
曹仲杰到处央求乡亲们凑了点钱,总算把顺子保出来。几天后,顺子拖着受伤无力的身体从家中出走。
加八路,左手掌负伤不离火线
1940年一天夜里,一个陌生人来到曹仲杰家里,告诉他顺子当了兵,就住在不远的牛头镇,而且还起了个名字叫曹世范。
原来,是山东纵队1支队支队长马保三带着一个营的部队回到寿光的牛头镇开展抗日活动,不堪受苦受气的青年农民纷纷报名参军,顺子和本乡几个青年一起报名参了军。曹仲杰来到牛头镇探望顺子,嘱咐说:“好好干吧,为咱穷人争口气!”顺子只是回答了一句:“爹!你放心吧,不打走鬼子和汉奸我决不回家……”
曹世范参军后,被编入山纵1支队1团青年队。他年龄虽小,但每次战斗都表现得非常勇敢。1940年9月,山纵1支队编为山纵1旅。10月17日,曹世范跟随部队山纵1旅1团参加了大柏山战斗。他战斗勇敢,跟着老战士反复几次冲锋,击毙了3个鬼子,缴获了3支步枪。经过首长同意,他扛上了自己夺来的枪,戴上缴获的钢盔,穿上缴获的皮鞋,非常高兴。这次战斗后,他被编入山纵1旅1团1营3连。
部队攻打北阴村时,为了给部队冲锋开路,曹世范拼命向围墙上扔手榴弹,部队在手榴弹爆炸声中,趁着烟雾的掩护,冲上了围墙。当曹世范又从战友小陈那里要过一颗手榴弹扔进去时,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左手掌,穿了个大窟窿。
曹世范负伤较重,三个月后才伤愈出院回到部队。曹世范非常担心让他离开连队。果然,回到营里,教导员亲切地跟他谈话,动员他到生产基地去种菜。但曹世范坚决要求留在连队作战。领导考虑到曹世范平时的情况,看他那股倔劲儿,就决定调他去侦察队试试。经过刻苦锻炼,曹世范练就了单手打枪的本领,机动灵活地在敌人眼皮底下转来转去,完成了许多艰险的任务,成了一个出色的侦察兵。
提任班长,与敌斗争中表现突出
1943年,曹世范被分配到鲁中军区1团1营2连当副班长。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为人忠厚随和,与同志们相处得很好,关系融洽。任班长时,他被战士戏称为“曹大姑娘”。
曹世范还善于做群众工作,每到一个新的驻地,不过三四天时间他就与房东及左邻右舍建立起密切联系和友谊,村民都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曹班长”,老太太称他为“我那个干儿子”。
他学习刻苦努力,是1团2连的标兵,在学刺杀时,是2连的刺杀能手,早操刺杀时前进直刺1200枪以上。在战斗中,曹世范沉着勇敢,办法特别多,战士都愿与他一起作战。他在战斗中从不畏惧,多次单独完成任务。所以营团两级不断借调他单独进行侦察任务,在与敌斗争中表现异常突出。
在沂蒙山区边沿地区,敌我犬牙交错。曹世范在敌战区老乡中建立了不少秘密关系户。每当要到敌占区进行战斗时,团里总叫曹世范带上一个老侦察员,一老一少到敌占区了解敌情,他利用秘密关系户,几乎每次都能获得有益的情报,在掩护下自由进出敌占区。
反应机敏,顺利突围被誉“单手英雄”
1944年夏,在1团进入安邱、昌乐边作战时,1营派曹世范带一名战士执行侦察任务。曹世范带着战士张成利趁月夜化装前往于家岭村。
拂晓前,他俩潜伏在离敌人据点不到3里的于家岭村。村长表面上对他俩热情招待,暗地里却派人到5里外的营子据点报告了敌伪军。天亮后,有一个假称“辛四团”的年轻人声称来找八路军联系。曹世范机警地握着枪,来人见势不妙,话没说完转身就跑。
情况紧急,曹世范从墙头瞭望,只见西岭上、北沟里的敌人时隐时现。他俩刚回屋内,东墙上已伸出十几条枪筒子,他俩被包围了。曹世范假称是“胡团”的,趁敌发愣的工夫,迅速开枪,然后关上屋门,与张成利跳出后窗突围。
他俩飞快地翻越一道道墙头,很快来到北门,北沟里的敌人打来一阵排枪。再向东突,东坡敌人也开始射击。曹世范向敌人扔去一颗手榴弹后,两人又跑进了一个小院子里。
敌人从三面向小院子里扔手榴弹,他俩隐蔽在角落里。敌人刚冲进院子,就被曹世范击毙一个,余敌转身就跑,曹世范迅速捡起敌人的步枪和子弹袋。在这紧急时刻,张成利腿部受伤了。曹世范迅速给张成利包扎。两人数了数子弹,还有60多发,决定打完子弹用枪杆子拼,决不当俘虏。
曹世范右手提着匣枪,残废的左手挽着张成利,猛地向门口的敌人扑去。敌人还没来得及还击就被打倒了。他俩瞅准空隙,顺利突围到了村外。刚出村不远,又被埋伏的敌人压回来。就这样,曹世范在于家岭村和伪军打起了游击战。一百七八十个伪军用了十几个小时却没抓到曹世范和张成利,还丢下12具尸体。傍晚,敌人架着伤员拖着尸体撤退后,曹世范搀着张成利从容地向汶河南岸根据地走去。
曹世范因此荣获山东军区“战斗英雄”光荣称号,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称他为“单手英雄”,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政委罗舜初联名向他发出慰问信,并号召广大指战员向他学习。鲁中《大众报》专题报道了他的战绩,称之为“创造了革命英雄主义的范例”。
大闹蒙阴,二曹英雄事迹广为传颂
1945年3月8日,1团决定由曹世范、曹凤洲二人利用关系打入蒙阴城。二曹接受任务后,化装成农民,将短枪和炸药放在筐里,由驻城内一个伪军小队长的“关系”顺利潜入城里隐蔽起来,利用内线关系炸开城门,接应攻击部队入城。
黄昏以后,由伪军小队长带领,曹世范与曹风洲二人携带炸药潜至西门附近,在深夜把炸药放在城门与鬼子碉堡之间,炸塌城墙与鬼子碉堡之间一段城墙。但由于进攻部队走错了路,待到西门时时机已过,决定暂停攻城,部队撤离西门。这时,城内的日伪军认为八路军已经攻进城,到处打枪,乱作一团。黎明将至,曹世范决定分散出城,曹凤洲化装冒充伪军出城汇报情况,曹世范仍在城内与敌周旋。最后在内线帮助下撤出城外返回部队。
9日上午,新泰日军一个中队分两路驰援蒙阴。9日晚,总攻开始,曹世范参加了爆破队,与部队一起攻克蒙阴城。攻城部队向城东、西、北三面同时发起攻击。经鲁中军区首长批准,把葛庄战斗缴获的“八八式”山炮推到距西门的百余米处,向城楼发射炮弹,两发两中。攻破西门后,接着又破东、北、南三门,攻入城内,展开巷战,全歼守敌。此役共毙伤俘虏日伪军1300余人,解放了蒙阴城,使沂蒙区与泰南区连成一片。蒙阴战役受到山东军区罗荣桓、黎玉、肖华等首长的嘉奖。
不久,曹世范升任副排长。“二曹大闹蒙阴城”的事迹不仅为当地群众所传颂,而且被随军文艺战士杨星华编成快板书《二曹大闹蒙阴城》,鲁中宣传大队创作了歌曲《打蒙城小调》,迅速在鲁中地区群众中流传。
讨厉战役,深入昌乐腹地
昌乐是日军的示范县,是日军大东亚共荣圈的典型县,也是国民党的模范县,鬼子占领胶济铁路线后,张天佐公开投敌,建立了一整套保甲制度,成为秦启荣在山东反共、反人民的大本营与策源地。
1945年夏季,鲁中军区1团与其他兄弟部队进行了夏季攻势,鲁中军区决心给厉文礼、张步云、张天佐以彻底打击,恢复被其占领的我莒、沂、安边区,以1团为先导,首先向昌乐夏坡一带厉文礼的老巢进攻。
曹世范多次进入安邱地区,建立了几个关系户与秘密联络点。5月底6月初,进入夏坡一带,弄清了以夏坡为中心的厉文礼的兵力部署,厉部以夏坡为中心,背靠安邱城,北靠鄌郚、高崖一带张天佐部建立了大小二十几个据点,企图抵抗我军的进攻。鲁中军区1团向北挺进,深入昌乐腹地作战。6月5日鲁中军区1团经过周密的准备,发起了攻势,经一天激战,夏坡外围据点大部被我歼灭,1团乘胜扩大战果,与兄弟部队向昌乐张天佐部又发起攻击,9日晚攻占了鄌郚。鄌郚的解放,打开了昌乐的南大门。鄌郚原驻守的一个日军小队和伪军一部五百多人,当夜全部被歼灭。
1团1营2连于8日攻打杏山据点。杏山位于鄌郚以北5华里处,山势陡峭。敌人在山腰修筑了坚固的围墙,墙上挖有射击孔,设有铁丝网,墙外埋了梅花桩,围墙四角修筑了炮楼。只在山的东北方向有一条小路直通山下。整个杏山据点易守难攻。
部队从驻地出发,先到达高崖一带,黄昏过后急行军向昌乐纵深穿插,到达杏山附近村庄,立即投入战斗。部队借着夜色的掩护,埋伏在山南面下的沟里,一线展开。战士们用步枪和手榴弹,向山上的敌人发起攻击。
敌人在山坡上设了地炮,冲锋的战士一触动拉线,地炮射出的铁沙就打在战士的腿上、身上。敌人还在山坡上堆了柴草,里面埋有拉雷。雷上挂着煤油瓶子,一碰拉线,拉雷爆炸,将煤油瓶子炸破,煤油洒在草上便燃烧起来,使冲锋的战士突然暴露在火光中,成了敌人瞄准射击的靶子。为了减少伤亡,指挥员下令停止进攻。
壮烈殉国,杏山命名世范
阵地上的枪声渐渐稀落下来。战士们隐伏在山沟里,急不可耐地等待着。
指挥员发现杏山的西坡最陡,敌人的防守比较薄弱,命令组织爆破。由于夜晚光线太暗,爆破员把据点外的一道石壁当成了围墙,炸药只是崩下一些石头,爆破失败。
指挥员命令部队从正面发起佯攻,担任侦察排副排长的曹世范已争先报名参加了突击队,他带着突击队从东北方向沿着没有障碍的小路冲上山去。一个战士拿起爆破筒上去爆破,突然被门口左侧炮楼上射出的子弹打中了,战士牺牲了。曹世范喊了一声“机枪掩护”,并随手甩出两颗手榴弹,借着腾起的烟雾,一个冲刺从牺牲的战士身旁捡起爆破筒,连续几个滚翻靠近围墙,将爆破筒插进了炮楼上的射击孔。可是里面的敌人马上又将爆破筒推了出来。
曹世范毫不犹豫地一把拉开爆破筒的导火索,就在爆炸前的瞬间,拼全力把爆破筒向炮楼里猛一推,然后沿着山坡向下迅速一滚,炮楼连同里面的敌人一下子被炸上了天空。飞起的碎石纷纷落下,将曹世范身上砸伤多处。但他不顾一切一跃而起,带领突击队冲入敌阵内。
敌人一下子乱了阵脚,纷纷后退。敌人的迫击炮手吓得夺路而逃。曹世范眼看敌人要跑掉,便把自己的枪交给一班长,空手冲入溃退的敌群,夺下迫击炮一门。来不及逃走的敌人乖乖地做了俘虏。敌人见围墙被突破,立即组织反攻,拼死争夺。战士们面对数倍的敌人毫不畏惧,以一当十,奋勇搏杀。曹世范和战士们很快陷入敌人包围,与敌人展开惊心动魄的白刃格斗。外面的部队却被敌人火力压在山下。混战中,曹世范不幸中弹,负了重伤。战士们掩护着把曹世范救出敌人据点。6月23日,曹世范因伤势过重,光荣牺牲。此役,我军给敌人以重创,曹世范和他的突击队俘虏敌人5名,缴获迫击炮一门,步枪数支。
鲁中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发出讣告沉痛悼念,为曹世范召开了追悼大会,并发通令将杏山命名为世范山,以示纪念。1965年,寿光县人民委员会将烈士遗骨迁葬于寿光县烈士陵园,中共寿光县委和寿光县人民委员会又为其建立纪念碑,上刻“壮烈可嘉”四个大字,以表彰这位威震敌胆的战斗英雄。
勇猛善战,率军收复临朐城
窦来庚(1900年-1942年),临朐县东城街道窦家洼村人。自幼尚武,修习太乙拳,成为掌门人。曾在全国国术国考中夺得最优等。获冯玉祥特赠锦旗和天然石宝剑。后任韩复榘警卫武士队队长。抗战爆发后,带领120名武士队队员,回家乡临朐组建国民义勇队,后改编为山东省保安第17旅,同日军作战20余次,为临朐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日军扫荡中,他力主抵抗,不当逃兵,在战场上负伤后,举枪自戕。后被国民政府追授少将军衔。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窦来庚为革命烈士。
山东国术馆,窦来庚曾在此习武
自幼尚武,担任太乙门掌门人
窦来庚,字峰山。朐山之下多习武之人,窦来庚受环境熏陶,自幼尚武,秉性刚毅,为人耿直。他青少年时期就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对帝国主义污我中华民族“东亚病夫”强烈愤慨,主张武术“强种、强身、强国”;他谨慎好学,刻苦钻研,尤善拳术,国术造诣颇深,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
14岁高等小学毕业后,窦来庚考入临朐师范讲习所,19岁考入济南一中,当年转入山东省武术传习所,得到著名武术家马良、高凤岭先生的亲授,修习太乙拳,为太乙门派嫡传弟子,成为该所的高材生。毕业后任临朐县高等小学国术教员。不久,又考入中央国术馆。
1928年10月18日,窦来庚参加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中央体育场举办的“第一届国术国考”,获十五名“最优等”,冯玉祥特赠“救国源泉”锦旗,又获银盾、天然石宝剑。一时间,民国报刊争相报道。国府委员兼立法院副院长林森特约窦来庚师傅高凤岭及窦来庚到家中长谈,将自己的一把折铁宝剑赠予窦来庚,并推荐窦来庚留任国民政府保健司司员。
1929年,窦来庚参与发起并组织全国杭州武术擂台赛,窦来庚担任纠察委员,高凤岭任评裁委员。他只参加了表演赛,先演练了太乙剑,又表演了太乙门轻功——将20个鸡蛋放于台上,半米一个,人踏着鸡蛋走过,鸡蛋毫无破损;最后表演重功——命人搬上十几块方砖,窦来庚轻轻踏砖而过,砖皆被踏碎。浙江省主席张静江十分欣赏太乙门窦来庚的武功和人品,托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出面礼聘窦来庚为镇江师范国术教员。1930年农历腊月初,窦来庚回到济南,随后由其师傅确定为太乙门掌门人。
1935年,窦来庚承办“志成国术研究社”,主张“为国习武,报效祖国”。他曾组织14个教学班,并编写拳论300余篇,培训“师范班”,组织全省国术考试,促进各门派之间的交流与发展。他还兼任济南一中和齐鲁大学的武术教员,唤起同学们的习武热情,以期达到其“国术救国”、“强种”、“强国”之梦想。他还在山东国术馆勇斗韩复榘的卫队手枪旅而名声大振。
率队回乡,积极壮大抗日队伍
1937年“七七事变”后,窦来庚任国民革命军第3集团军司令部(韩复榘任总司令)警卫武士队队长,训练了500名队员。同年10月济南失守,韩复榘不战被处决。武士队被第3集团军副总司令孙桐萱要去一多半人,剩余120名队员被改编为“国民义勇队”,窦来庚任队长。随后,他率队开赴临朐宣传抗日,壮大抗日队伍。
1938年1月,日军侵占临朐县城。日军烧杀抢掠,老百姓恨之入骨,纷纷要求加入义勇队,队伍不断扩大,很快扩展到300多人,成为临朐县第一支抗日队伍。
日军集中台儿庄会战时,临朐城已成后方,只有一个小队,由伪军协助守城。窦来庚接到密报后,决定攻打临朐城。1938年4月12日,窦部采取分散潜伏接近临朐城。窦来庚探知县城北关阁子是布防弱点。凌晨,窦来庚亲率50人偷袭北关阁子一举得手。窦来庚率部与30多名日军、50多名伪军激战两个多小时,收复临朐城。这是临朐抗日史上的第一次胜利。
5月24日,七八百名日军和3000多名伪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进犯临朐城,窦来庚率部与敌巷战。保卫战自凌晨打响,激战15小时,因悬殊过大,义勇队被迫突围出城。此役击毙日指挥官一人,打死日、伪军70多人,是临朐抗日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大战绩。
1938年秋,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将“国民义勇队”改编为“山东省保安第17旅”,窦来庚任旅长。他与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鲁东抗日游击队第8支队马保三部保持联系,曾亲自掩护过中共地下党员任铭剑。1938年-1942年,他率17旅官兵在临朐城、烟冢铺、黑山、岩头、赵家庄、大郝庄、南流、牛山、盘阳等地袭击日伪据点,劫击敌军粮队,炸毁胶济铁路段,与日伪军作战20余次,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力主抵抗誓不投降
悲壮自戕以身殉国
由于部队装备简陋、条件艰苦,17旅成立了国术队,原山东国术馆学员成了中坚力量。
1942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牟中珩怀疑窦来庚与共产党有联系,调其任山东第十区行政督查专员,窦来庚以“一介武夫”推辞,牟中珩要求窦来庚不服调动就写辞呈。窦来庚拒不任职,拖延40余天。8月29日,日军调集张店、益都、昌乐、广饶等十几个县的日伪军南下沂水,意在扑灭于学忠部。由于于部外调,日军已知窦来庚获罪于牟中珩,趁其势单力孤,日伪3000多人转头盘阳,包抄17旅。
窦来庚得知消息后,立即在北福山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会上大多数人主张避敌主力,暂时转移,以保全实力。但窦来庚反对转移避敌,主张抵抗。他命令部队坚守阵地,誓与日军决一死战。
30日凌晨,面对多路进攻的日伪军,窦来庚亲临督战,率17旅官兵奋起还击。由于兵力、武器悬殊过大,窦部节节失利,先退至福山、八埠顶一带,后退到邬家官庄。激战到下午4时,战斗长达16个小时,17旅官兵2000多人仅剩不足百人。窦来庚虽身负重伤,誓死不当俘虏,毅然举枪自尽,壮烈殉国,时年42岁。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感其忠烈,追授窦来庚为陆军少将军衔。窦来庚是在临朐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国民党抗日将领。1988年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窦来庚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同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窦来庚先生的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同时将窦来庚墓迁往临朐县烈士陵园。
组建队伍,“瞎子司令”前线抗敌
牟光仪(1900年—1939年),今潍坊市高新区清池街道西清池村人。在校学习期间思想进步,在青岛工作时被资本家谋害,双目失明。他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坚持斗争。为组建抗日武装不辞劳苦。曾担任过潍县县委组织部长,组建县大队。在胶东工作时,收编国民党和一股中间势力共计200多人。后被选举为胶东区党委职工部长。在掖县河南村遭遇日军包围,壮烈牺牲。
党在潍县的早期活动地点之一乐道院电机房
坚持斗争,从事地下工作遇害双目失明
牟光仪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11年,在亲友的资助下,牟光仪到潍县乐道院附近的养正小学读书,其间几次参加爱国活动。1917年,他考入文华中学,由于他几次发动学生罢课、游行,呼喊进步口号,响应五四运动,1920年被校方劝退。同年,牟光仪到华丰铁厂做工,后又应聘到潍县乐道院当电工。
1925年秋,经庄龙甲、王全斌介绍,牟光仪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借在乐道院电机房工作之机,为党的活动提供方便。电机房有一个水塔,上面写着“外人不得入内”的字样,他利用这一特殊条件,在电机房里印刷党的机密文件和刊物,工余时间四处奔波,分发给党员、群众、学生、工人,进行革命宣传。他不顾个人安危,利用电机房为党的活动提供集会场所。
1926年初,团济南地委书记关向应到潍县视察工作,在乐道院电机房进行革命活动,牟光仪看门守护,烧水送茶,圆满完成掩护任务。后来,他不断深入农村、工厂、学校、铁路宣传革命道理,积极组织罢工、罢课。自1925年秋至1928年底,乐道院电机房基本成了周围几个县区党组织的活动中心。
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后,山东人民掀起反帝浪潮,牟光仪受中共潍县县委指示,带领田化宽等12人在坊子以东扒毁铁路,阻止日军西上;同时参加了组织群众砸大柳树“税局子”、抗捐抗税等斗争。后来潍南形势恶化,国民党当局到处搜捕牟光仪等共产党人。
1929年初,组织上安排牟光仪转移到青岛滋美冷藏公司从事党的地下活动。由于他多次组织发动工人罢工,很快引起青岛反动当局的注意。1931年春节后的一天,牟光仪发现冷藏库内送气管道出了故障,他考虑到工友们的安全,马上出来把闸门关好,只身回仓库拆卸了部分管道进行检修。资本家趁机突开总闸,强烈的阿摩尼亚水大量喷出,牟光仪顿时窒息,昏倒在地,虽经抢救幸免一死,但他的双眼角膜完全损坏,从此双目失明。
组建武装,群众亲昵称呼他“瞎子司令”
1931年春,牟光仪回到家乡,以惊人的毅力战胜双目失明带来的种种困难,扮作基督教徒开展地下工作,夜以继日地传播革命道理,坚持开展农村斗争。
“七七事变”后,牟光仪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党组织鉴于他活动不便,先后派朱兆丰等同志常住在他家,为他念文件,写材料,还派了同志给他领路。
1938年1月9日,国民党潍县县长厉文礼得知日军已过弥河,弃城逃到安邱。为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牟光仪遵照党组织指示,深入虎穴与厉文礼进行谈判,后又与国民党地方武装“韩二虎”、王尚志在乐道院进行交涉,还与国民党鲁东第八区独立4团团长王有为进行磋商,达成了“互不侵犯,共同抗日”的协议,为组建抗日人民武装队伍做出重要贡献。
1938年5月,八路军鲁东游击队7、8支队东进,牟光仪也到胶东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他主动到鲁东游击指挥部举办的排以上干部训练班学习,把课堂当战场,刻苦钻研,受到党组织赞扬。7月,八路军鲁东游击队7、8支队奉命西进,部队领导让其继续留在部队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牟光仪却毅然申请回到家乡开展工作。1938年10月,中共潍县县委在牟光仪家重建,他当选为组织部长。
1939年3月,牟光仪发动群众多次袭击潍县、坊子日伪岗哨,缴获敌人步枪4支,轻机枪1挺,很快组织成立了抗日武装县大队。他还让年幼的大儿子领路到潍县乐道院,通过地下党组织请来华丰铁厂和同和成百货店经理,通过商谈筹措了一部分经费。5月,他得知厉文礼部下钱礼堂将队伍解散,枪支散藏在华疃村,他立即派人到华疃村收集枪支36支,并动员进步青年参加县大队,转战潍南、潍北,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势力。
牟光仪由于身体原因并没有担任过部队司令员,但群众却一直亲昵地称他为“瞎子司令”。
转战胶东坚决抗日
奋勇突围壮烈牺牲
1939年5月28日,由于特务告密,牟光仪等人带领县大队转移到潍东韩家侯孟村时,被厉文礼部包围,被敌人全部缴械。牟光仪由其11岁的大儿子领路,在地下交通员的帮助下长途跋涉赶到掖县,向胶东区党委汇报潍县的斗争工作。6月,胶东区党委书记王文和五支队司令员高锦纯指示他带领特务连50名指战员,返回昌邑、潍县一带执行扩军任务。
牟光仪带领队伍由掖县的海沧村乘帆船到昌邑北边下营西海滩登陆,同当地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在侦察中了解到国民党顽固派第15旅的一个团长王炳臣与旅长张景月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牟光仪马上派了几个同志,在地下党的配合下深入虎穴,三请王炳臣。牟光仪对王炳臣以礼相待,对他分析形势,讲明利害,阐明党的统战政策,希望他脱离张景月,与共产党合作,组成抗日部队,并让他担任司令。王炳臣最终心悦诚服,带领100多人编入人民抗日队伍。
接着,牟光仪又对中间势力徐子安部队开展工作。徐子安是潍县北乡徐家庄子人,为人正直,热爱祖国。保定军校毕业后,曾在西北军里当过营长。西北军垮后就回了家。抗战爆发后,牟光仪找他一块拉队伍抗日,他表示既不参加国民党也不参加共产党,在家乡组织自己的抗日队伍。但顽固派张景月不但不让徐子安抗日,还不时地袭击他,搞得他没有立足之地,最后只得带着七八十人弄了几条帆船下了海。牟光仪从掖县乘船到昌邑的时候,他们曾在海上相遇。登陆后,牟光仪经常与徐子安交谈,对他讲只有共产党抗日最坚决,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不久,徐子安接受了改编。1939年8月,牟光仪带着王炳臣和徐子安的200多人到了胶东根据地。经过整训,部队素质迅速提高。王炳臣在以后的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徐子安后来成为我军的高级指挥员。
8月10日,牟光仪参加了胶东区党代会,组织上安排他担任区党委职工部长,并给他配备了秘书、警卫员。12月,日军对胶东进行“大扫荡”。11日,牟光仪在张戈庄司令部开完重要会议,连夜赶回掖县河南村布置转移工作。12日黎明,日军突然包围了这个村子,实行了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牟光仪和同志们一起奋勇突围,激战中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9岁。
1946年,家乡人民在当时的马宿区(现属潍坊高新区)政府驻地马宿村为牟光仪等多位革命烈士立了“气壮山河”纪念碑。解放后,牟光仪烈士被安葬在潍坊市革命烈士陵园。
骁勇忠烈,爆破大王英名广传
王克山(1919-1944年),寿光八里庄村人。自幼家境贫寒,养成了嫉恶如仇的品格。21岁时,跟随路过的胶东军区5旅13团来到部队。入伍后战斗勇敢,不久升为副班长。在战斗中独自一人夺取敌人一挺轻机枪。在拔除伪军赵保原设在莱阳河源西沟的据点时,一人炸掉3个碉堡,被授予“爆破大王”称号。参军三年,参加大小战斗50余次,5次负伤,全身留下9处伤疤。在莱西王家夼驻防时,突遭日伪军袭击,英勇战斗,壮烈牺牲。
英灵山烈士陵园三英墓,左为王克山墓
备受欺凌,下定决心踏上抗日征途
王克山自幼家境贫寒,全家逃荒到东营利津靠扛长工打短工维持生活。父亲去世后,兄弟三人和母亲相依为命。
由于生活所迫,王克山14岁开始到广饶县,在一个远房亲戚家当雇工,挣钱还债。从早到晚忍饥挨饿,却要干连成年人都难以支撑的重活、苦活、累活,即便如此,还常遭打骂。一个风雪交加的凌晨,东家逼王克山去“清水湾”砸冰捉鱼,他实在不堪忍受折磨,趁机逃走,辗转回了老家。
非人的折磨,使王克山逐渐认识到,穷人到哪里都要受剥削、受欺凌,因此,他萌发了改变世道不平的想法。这段艰辛的求生之路,也磨砺了他机智勇敢、嫉恶如仇的品格,在他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1940年夏,章丘一个叫孟兆彬的小炉匠因雨天投宿在王克山家,并出钱买米与大家同食,王家母子很受感动。王克山和弟弟与客人同睡土炕,孟兆彬闲来无事,便给兄弟俩讲程咬金、李逵、武松等绿林好汉的故事,二人听得津津有味。后来孟兆彬又给他们讲八路军领导人民抗日、反对地主恶霸欺压人民,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故事,兄弟二人听后暗下决心,一定要参加八路军。
1940年初冬,八路军山东纵队胶东军区5旅13团一部护送干部去渤海地区,路经寿光县九区八里村。王克山久盼的部队——八路军来到眼前。他坚决要求参军,到13团2营4连2班当了一名战士,从此踏上抗日救国的征途。
去往渤海地区的路上,同志们都争着照顾这位活泼稚气的新战士。开饭时班长亲自给他端水、添饭;宿营时战友们打来热水给他烫脚;睡觉时大家把班里唯一一件棉大衣盖在他身上。受尽苦难的王克山在革命队伍里第一次尝到了人间的温暖。
到胶东后不久,王克山由于战斗勇敢,表现突出,同年升任副班长。
勇夺机枪,拼搏激战成为传奇人物
1941年,国民党山东省第九区专员蔡晋康趁日寇“扫荡”大泽山之际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公开叫嚣“配合皇军打八路”,占领牙山,切断东西海两大区的联系,并向东海地区发动进攻。为了粉碎投降派的猖狂进攻,收复牙山抗日根据地,打通东海和西海两大区的通道,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决定组织反投降战役。许世友受命带领清河独立团东进胶东,统一指挥八路军5旅和5支队与敌作战。
1941年3月16日,王克山所在的13团参加栖霞牙山的战役。牙山又名锯齿牙,峰峦耸立,雄伟险峻,屹立于胶东半岛的中心地带。牙山是胶东的磨子心,夺取了牙山,就可居高临下,四面出击,打通东、西两块根据地,控制胶东的心脏地区。上级部署主力部队由东、西对进,出其不意,合击牙山。
拂晓,13团从中路出击牙山西麓大杨家的敌人。王克山所在的4连作为2营的前梯队,一直冲杀在前面。敌人从构筑的工事里射来一连串子弹,阻止部队前进。2班领受了摧毁敌人前沿工事的任务。但是,连续前往爆破的战士都在半路上倒下,难以逾越敌人密集的火力封锁。
这时,王克山主动请战,他抱起一包炸药,从阵地侧面冲了上去,很快就靠近敌军工事,用炸药包把敌人的工事炸毁,工事里的敌人全被报销。后续部队冲锋而上,为部队清除了进攻道路上的主要障碍。敌人一个营被歼灭。
1943年,13团4连在掖县的马山与伪军遭遇。短兵相接,战斗激烈。敌我弹药均已打光之际,开始拼搏战。王克山机智胆大英勇过人,建议连长采用两人共战一敌的“双虎斗兔”战术,把敌人打得四散逃跑。王克山看到逃窜的残敌中有一个士兵扛着一挺机枪,便只身去抢夺敌人的轻机枪,一直追出1.5公里多,趁敌不备,跑到其前面的一个小土包处隐蔽,当敌人走到跟前时,王克山势如猛虎拦住去路,击毙伪军1人,俘虏伪军1人,缴获轻机枪1挺。成为胶东地区人们口口相传的传奇式英雄人物。
负伤仍坚持战斗
被授“爆破大王”
1944年春,胶东军区开展春季战役攻势,决定拔除伪军赵保原设在莱阳河源西沟的据点。这是赵保原老巢——万第西北方向的屏障。2月18日,战斗打响,王克山担任突击连的爆破手,在战友的火力掩护下,率先将村北的一座大碉堡爆破。他头部负了伤,但仍然坚持战斗,一鼓作气,又炸毁了敌人一座碉堡。
敌人退守到西边和西北角的三座巨堡里继续负隅顽抗。我军3名爆破手相继牺牲。王克山挺身而出,炸掉第三个碉堡。此次战斗全连共炸掉敌人5个大碉堡。王克山为13团创造了白天连续爆破成功的战例。
此役歼灭团长、副团长以下千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河源西沟攻坚战的胜利,得到胶东军区和山东军区首长高度评价,13团得到通令嘉奖,王克山所在的4连获得“河源西沟第一连”称号,王克山被胶东军区授予“爆破大王”的称号。1944年3月,王克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战争烽火硝烟的战场上,王克山入伍仅3年多,就参加大小战斗50余次,5次负伤,全身留下9处伤疤。
率班出击临危不惧
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1944年4月,王克山所在4连驻防地莱西王家夼突遭日伪军袭击,王克山奉命率2班勇猛出击,他抢占有利地形,将敌人截为两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杀,吸引敌人兵力,四面八方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冲上来。2班一次又一次将敌人打了回去。眼看敌人又要冲上来,王克山站起身,接连扔出两颗手榴弹。就在第二颗手榴弹在冲上来的敌群中炸响时,他被敌人打来的子弹击中,英勇牺牲,年仅25岁。
由于王克山勇猛出击牵制了敌人,部队凭熟悉的地理条件迂回到敌人背后,掌握了主动权,使敌人腹背受到打击,歼灭了大部分日伪军,最终将敌人的偷袭击溃。
1944年7月,胶东军区召开首届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追认王克山为“胶东军区战斗英雄”。1945年8月,胶东行政公署将英雄的遗体移葬栖霞县英灵山胶东革命烈士陵园,与战斗英雄任常伦、胶东军区特等劳动模范王彩春合冢为“三英墓”。胶东区党委、胶东行署、胶东军区为其竖碑纪念,上写“先烈胶东爆炸英雄王克山同志之墓”,其传记刻于墓西侧。他的名字刻于山梁上的烈士纪念塔,遗像和事迹陈列于山下革命烈士纪念堂,英名至今在当地广为流传。
图片均由温桂鹏提供(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