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是国民党的高级军官,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民国史。
近年来,他的儿子、著名作家白先勇经过潜心研究,撰写了几部关于父亲的历史著作,如传记《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和回顾“二·二八”事件的《关键十六天》。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民为一名被军警打伤的女烟贩游行请愿,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镇压,激起了民众的愤怒,爆发了大规模武装暴动。几天后,动乱蔓延全台湾,无数人因此丧命,全岛沉浸在巨大的恐慌与悲哀之中。这便是台湾近代历史上最惨痛的悲剧“二·二八”事件,它至今仍影响着台湾的政治。
《关键十六天》讲述“二·二八”事件爆发后,白崇禧将军前往台湾宣慰善后的经历。他在当地实行德政,拯救民众性命,起到了疗伤止痛的作用。这一段历史却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未被详细记载。白先勇先生撰写此书,还原历史真相,在“二·二八”的拼图上,填补了空白一角。
“台儿庄大捷”后,白崇禧成为抗日英雄。图为《良友》画报以白崇禧作为封面人物。
1946年7月9日,南京大方巷,白崇禧一家的全家福。前排左一为白先勇。
1947年3月23日,“二·二八事变”后白崇禧在台中宣慰。
1963年1月,白先勇与父亲白崇禧于台北松山机场留影,这是父子二人最后一次相聚。
白崇禧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广西桂林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地方军事势力新桂系中心人物,与李宗仁合称李白,两人最初一同加入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阵营,北伐战争时,率广西军队攻至山海关。抗日战争爆发后,二人动员广西的军队抗击日军,合作指挥多场大战,屡有胜果。白崇禧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长,后前往台湾,于1966年在台北病逝。
1951年白先勇在香港喇沙中学时期的留影。
白先勇在美国爱荷华大学的毕业照。
2006年,白先勇在美国圣芭芭拉家中。
作为一名昆曲爱好者,白先勇近年来致力于昆曲的推广。上图为青春版《牡丹亭》第200场发布会现场。(摄影|商华鸽)
《关键十六天》的作者是白崇禧将军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与历史学者廖彦博,他们共同寻访耆老,搜集湮没的史料,收录历史照片约70幅,还原“二·二八”事件后关键16天的史实真相。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是现代台湾历史上最惨痛的悲剧,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至今仍未消散。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二·二八”是当代台湾历史的一个起点。事件爆发后,白崇禧受国民政府派遣,前往台湾宣慰,止痛疗伤,抚慰民心,前后16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书信息
作者:白先勇、廖彦博
出品方:理想国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3月
理想国微信号:lixiangguo2013
作者 白先勇
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剧作家。1937 年生,广西桂林人,白崇禧之子。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学创作硕士。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树犹如此》、《蓦然回首》、《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舞台剧剧本《游园惊梦》,电影剧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孤恋花》、《最后的贵族》等,重新整理明代汤显祖戏曲《牡丹亭》、高濂《玉簪记》,并撰有传记《白崇禧将军身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