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几乎把他的兄弟收拾干净了,但有一个得到了雍正的信任和重用。
这位就是后来成为四大总理事务大臣的“十三阿哥允祥”。说起这位十三阿哥,那是能文能武,精于骑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从小的时候就非常受到康熙的喜爱,从康熙三十七年十二岁的允祥第一次跟康熙去盛京谒陵,到废太子事件发生之前的整整十年,康熙皇帝只要离开京师甭管去哪儿,一定会带着十三阿哥。可惜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十三阿哥受到了废太子的波及,就被短暂囚禁了一段时间,同时康熙对诸位皇子的信任大减,所以让随行的阿哥们采取轮班制,轮流陪伴康熙出巡,目的就是避免他们结党营私。不过十三阿哥很特殊,解禁之后依然每次都作为皇子陪驾,只不过不像之前那么受宠了。
在所有的阿哥里边,十三跟雍正的关系最好,在雍正没有夺得储位之前这位弟弟就坚定的站到了四爷党这边。所以在雍正登基之后自然要给这位忠心的弟弟一些奖励。 果然不久之后十三就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不仅如此雍正还让他管理户部和会考府。“户部”我们差不多知道是干嘛的,“会考府”是个什么东东?“会考府”雍正元年设立,专门负责钱粮核实。
雍正明白,康熙末年钱粮奏销体系漏洞非常大,各省向户部上交税银或者报销开支的时候户部都要收点部费。“部费”往好听的说就是好处费,茶水费。不好听的就是贿赂官员的小费。交了部费的即使是浪费亏空上百万也一笔勾销,不交部费的哪怕正常开支户部也不准奏销,甚至拒收税款。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当时各个部院动用钱粮都是自用自销,根本就没有监督人,所以这么一来贪污之风横行。
到了雍正这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但是他知道,跟官员讲大道理没用,杀一儆百也不是个妥帖的办法。最好的方案就是改革制度,于是就有了“会考府”这个审计单位。从此之后各地方上交税银或者报销开支,各部院动用钱粮的经费都要通过“会考府”核实,谁也做不了手脚。而管理这个“会考府”的大权就交到了十三爷的手里。
果然十三爷没有辜负雍正的期望,执掌会考府不到三年就办理了部院钱粮奏销事件500多件。经过他认真审查计算之后,发现居然亏空了250万两银子。赶紧这件事就奏报皇上,雍正一听又是勃然大怒。好嘛~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钱是从户部出的岔子,那就从户部往回贴。接着命户部历任堂官司官和户部各级官吏赔偿150万两,剩下100万两由户部逐年弥补。
这一下大家就全傻眼了,合着甭管谁贪污,大家都要一块往回贴钱。这就涉及到非常多的贵族和高级官僚,但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十三爷一点不含糊,全部按要求办事。十二爷允裪,因为查出亏空,手里没有现成的银子,只好把家里的瓷器玉石都卖了换成银子往窟窿里填。你想想皇子都这样了,底下的官员什么样?所以被抄家的不在少数。
这么一来大家就开始责怪十三爷,你这审计官当得太认真了。这时候雍正皇帝站出来说话了,你们怪不到朕的十三弟,这是朕让他干得,有怨言冲朕来。大家一摸后脖子,脑袋不想要了?谁敢对皇上这样说?嘁哩喀喳,脑袋搬家。后来再也没有人敢叨叨了。
后来查地方上亏空的时候,十三爷又得罪了很多人。光被抄家的就有“湖广布政使”“湖南广西的按察使”“江南粮道”“江苏山西巡抚”等等,整个官场上上下下几乎都被涉及到,被十三爷抄了个遍。但是雍正皇帝仍然坚定地站在十三弟的背后支持他。所以这之后雍正得了一个雅号“抄家皇帝”。
不过这么多贪官,光抄家解决不了根源,还得从政策上研究如何避免官员贪污 鱼肉百姓,雍正皇帝认为官员们之所以贪,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他们的工资太低了。(前边我们说过,工资低的可怜,正一品大员年薪是180两,折合现在一年工资约五万多)工资低了“火耗银”这个就无法避免,可以理解老百姓被迫上交的附加税。所以到了雍正这,他就得想辙,把这些附加税改成法定的正税。但是你把附加税取消了怎么摆平这些靠火耗银子发财的大臣们呢?雍正就想了一个制度“养廉银”。什么叫“养廉银”就是:“借由高新,鼓励官员廉洁,避免贪污”就是多给你们点钱,你们就别贪了。那么养廉银搞到什么程度?通常是你正常年薪的几十倍,比如“台湾一位总兵年俸67两,养廉银1500两”多了22倍。巡抚大臣就更夸张了年薪155两,养廉银10000两65倍。
所以一发养廉银,当官的就感觉活得有点像个人了。之后雍正就说 ;现在给你们发养廉银,你们别贪了,这些钱够你们活的了,而且活得还很有尊严。但是你想这种改革能让贪官不贪吗?黑眼珠子盯着白银子,哪有不动心的呀!清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这种制度的弊端到后期就慢慢显现出来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嘛!州县官每年上交火耗的时候自己先扣下一部分,剩下的在上交布政使司衙门,他们也一样,在扣下一部分在往上交。朝廷下发的养廉银子也是一样的,朝廷发给省里,省里扣一部分,省下发给府,府在扣一部分,在下发到县,层层往下扣,经过上级的层层扣除,实际上真到你手里的养廉银也就剩一半了。
对比下来,还是当地方官滋润,因为本身同级地方官就比京官俸禄高,加上天高皇帝远,所以这些所谓的地方父母官平时增加点田赋,偷点火耗,比养廉银子多多了。所以京官穷,这地方官就要给京官上供。所谓的“冰敬”“碳敬”。“冰敬”就是说夏天到了,各地官员以购置消暑用品为名向自己的靠山孝敬,那么“碳敬”也就好理解了,冬天以取暖为名向上级孝敬。嘴上说“冰敬 碳敬”其实就是冬夏两季公开行贿的理由。
而且在清朝行贿不能直截了当地送钱。送钱的一看就是愣头青,不懂规矩,只会找不自在。怎么行贿?你进京,要找哪位大人办事,直奔琉璃厂,找一家古画店,用一万两买一幅画,拿着这幅画去见大人。“大人,我知道您这人雅,特地给您送幅画,您看这幅画怎么样?请您笑纳。”文人嘛!同僚之间的唱和嘛~送幅画值个毛线啊!大人心照不宣就收下了,然后你的事也就没问题了。这哥们前脚一出去,后脚大人马上吩咐管家这幅画从哪买的退了去。拿着这幅画到这家店,这幅画还给你,9900两给我,我拿回去。那一百两是画店洗钱的钱。所以同样一幅画,可能很多大人都收到过,无所谓嘛~这就是道具,道具不用留着干嘛!
所以地方官的收入要比京官高几倍 几十倍,地方大官至少高20倍。所以在利益驱使之下,很多人不愿意做京官。如果说我就想当清官行吗?我人格高尚,我出淤泥而不染行吗?不行~,你要这么玩分分钟给你弹劾下去,你什么意思?我们都贪就你不贪?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以后谁敢用你?谁敢推荐你?推荐了也没好处,冰敬碳敬你都不给,推荐你干嘛?等以后弹劾我啊!所以你要想当个清官~~~那是别想了。
我们回到十三爷这,他不仅是皇上的好兄弟,好会计,还是皇帝上情下达 下情上通的好帮手。雍正皇帝经常鼓励官员和十三爷多多联系,可其他官员心想;你可拉倒吧!想当年康熙还让索相跟明相多接触呢!到最后他俩一个锁了,一个不明了,结果不还是翻脸不认人吗,雍正一看~呦呵~底下这些官员怎么不放心啊!就直接批示说“王公廉忠诚,乃当代诸王大臣之中第一人,尔其知之”意思就是说你们就一百个放心,十三弟的为人朕信得过。这一下诸位大臣才安心地跟十三爷交际。于是老十三就成了官员们跟皇帝沟通的桥梁。
此外十三爷还负责管理 汉旗侍卫,统领圆明园八旗禁军,补给养心殿的物资,甚至包括雍正皇陵的修建。十三爷对雍正皇帝这么尽心尽力,雍正对他自然也不同寻常,除了封王之外,雍正四年亲书八字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而且雍正皇帝还亲自跟大臣解释说我十三弟的“忠”是“公而忘私,视国事如家事,处处妥帖,能代朕劳,不烦朕心”。
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雍正八年,皇上最器重的弟弟怡亲王允祥因劳累过度去世,年仅44岁。可以想那么多工作都压在他身上,他不挂才怪。得到允祥的死讯,雍正皇帝极度悲哀,安排下去说;“如朕万万年之后将此三件安于梓宫内”就是十三送给他的物品作为自己死后的陪葬物品。这足以说明他对允祥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允祥的谥号雍正皇帝费尽心思最终亲自圈定“贤”。并且把“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加在允祥的谥号“贤”之前。“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使得允祥在清代谥号最长的亲王,后来雍正皇帝特许把“允祥”改回为“胤祥”跟雍正皇帝同一个字。这就意味着老十三就不用避讳皇帝的名字了。这种待遇是雍正所有兄弟当中唯一的。
而且雍正皇帝超越亲王礼制,给十三弟建造有清一代最大的亲王陵寝。在今天的清西陵那边还可以看得到。另外怡亲王希望在他死后将他的怡亲王府改成寺庙,雍正同意了。雍正根据十三爷的谥号把这座寺取名“贤良寺”。乾隆二十年,乾隆把这个寺移建到了北京的“冰渣胡同”到现在还能见到,但是也拆得差不多了。
十三爷虽然不在了但是他留下的财富还在,十三爷除了给雍正推荐了果亲王,还推荐了一位重臣,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卫”,关于李卫的事迹我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