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道信记者梁光霞曾文庆通讯员余光彪一提到鼻咽癌,很多老矿都胆战心惊。
全球40%的鼻咽癌病例发生在中国,尤其是位于华南地区的广东等省份。因此鼻咽癌别称“广东瘤”,这也是首个以地区命名的癌症。34年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从事鼻咽癌临床诊治研究,将鼻咽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从90年代的60%,提高到84%,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中国在该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3月27日,在广东科技创新大会上,马骏教授获得了突出贡献奖。南都第一时间采访了马骏。马骏说,“得到这个奖励,不光是对我,也是对我们一直在一线从事鼻咽癌防治工作的医生、护士、物理师、技师等医疗人员的肯定。”他表示,这个奖励也将激励团队在攻克鼻咽癌的道路上继续拼搏,“希望能够继续提高疗效,让鼻咽癌成为历史。”
马骏教授获突出贡献奖。摄影:杨森
将中晚期鼻咽癌患者生存率提高6%~10%
马骏对鼻咽癌的执着,与其接触的患者有关。28年前,鼻咽癌患者刘丽(化名)找到他。当时她只有19岁,已是鼻咽癌中期,从河南跑到广州来看病。20年后,刘丽的病复发了,又千里迢迢找到马骏。刘丽的父母,用了近半辈子的时间陪女儿奔波看病。这让马骏颇有感触:“我们的责任不仅是要让他们活着,还要让他们尽量活好。”
从事临床研究以来,马骏教授作为唯一或最后通讯作者发表了SCI论著136篇,并多次获得各类奖项,是科研获奖的“大户”。
其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研究是关于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治疗方案。对于局部晚期鼻咽癌,美国指南推荐在同期放化疗后,给病人做3个疗程的辅助化疗。但在实际操作中,马骏发现,患者在接受辅助化疗时副作用很大,非常辛苦,导致依从性很差。即便患者做了辅助化疗,仍然存在不低的转移率。这3个疗程的辅助化疗是不是一定要进行?“这就是我要研究的问题,科研问题一定是来自于临床实践的。”马骏说。
随后,马骏带领核心研究团队夜以继日地研究学习国内外大型临床试验的经验,每周开展课题小组活动…历经3年,这项大型3期临床试验终于完成,最终结果让人出乎意料:这一辅助化疗并不能使中国患者获益。
如果把化疗放在放疗之前进行是否可以提高疗效?马骏萌生了新的想法。他的团队进行多番研究后发现,在辅助化疗两药方案基础上多加了一个新药,并将这一诱导化疗方案放在放疗之前进行,可以将中晚期患者生存率提高6%~10%。
这一研究是近10年来,唯一能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总生存率、降低远处转移率的三期临床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改变了美国沿用了15年的“教科书式”经典治疗方案,避免了患者过度治疗。
绘制鼻咽癌转移规律“危险地形图”
放疗也是马骏的研究重点。放疗是鼻咽癌的根治性疗法,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放射抗拒,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且射线在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伤害到毗邻的正常组织及器官,引起失聪和行动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马骏教授在国际上首次绘制了鼻咽癌局部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危险地形图”,创新地提出了个体化照射范围和剂量标准,将鼻咽癌局部复发率由15%降低到5%。
此外,马骏教授也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鼻咽癌放疗中,33个正常器官的保护图谱和安全剂量标准,将严重后遗症发生率由66%降低到42%,显著提高了放疗的安全性。
截至2018年9月30日,该图谱已被国际同行下载1.98万次,并被美国、欧洲等8个国际组织共同采纳,成为全球通用的技术规范。
更新鼻咽癌分期 成标准“制定者”
马骏对鼻咽癌分期也颇有研究。分期是判断鼻咽癌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手段。国际通用的临床分期,随着诊治技术水平的提高,每5-6年更新一次。
近15年来,该分期共进行了6 项修订,其中4项采用马骏的成果,并全世界推广应用至今。一系列研究使中国由鼻咽癌分期标准的“执行者”,演变成标准制定的“制定者”。
单纯基于解剖学信息的TNM临分期并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远处转移风险。马骏还建立了包含miRNA、mRNA等分子标签的精准量化标准,将预测远处转移的准确率由57~61%提高到73~75%。
对于未来的研究规划,马骏表示,对于局部晚期的初诊鼻咽癌,综合治疗策略如何在提高疗效和减轻毒性两方面做到平衡,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难题。接下来,团队将在这些方面继续努力。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技术和药物有了突破性进展,“鼻咽癌的免疫治疗也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希望能够继续提高疗效,让鼻咽癌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