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80%的中国人都去过,见过无数次。
照片中明亮充满希望的这双大眼睛一定忘不了。
黑白色调的照片里,小姑娘衣着破旧,头发蓬乱。
小手握着铅笔坐在桌前,表情怯生生的,一双清亮纯真的大眼睛似乎在凝视着你。
眼神里流露出强烈且渴望的光芒,它正代表无数贫困地区的孩子,发出心底的呐喊:“我要上学!”
1991年,这张名为“我要上学!”的照片一经问世,便牵动了万千国人的心,打动了全世界。
观者无不为之心疼,甚至潸然泪下。
也是从那时起,希望工程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资助。
无数失学儿童得以重返校园,圆了求学梦,公益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而照片中的主人公,当年才8岁的苏明娟,在照片拍完后,意外地成了“名人”,成了希望工程最有影响力的“代言人”,人生也因此被改写。
一转眼,30年过去了,岁月不堪数,故人不如初。
照片里那个曾经备受瞩目的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又过着怎样的人生?
1991年4月的一个早晨。
8岁的苏明娟,背上了妈妈为她缝制的小书包,和几位小同学结伴去上学。
朝阳初升,鸟儿的啁啾铺满山林,风儿掠过带着丝丝清冷。
年幼的孩子们得在这样湿滑、蜿蜒的山路上,走上1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学校。
而其中的一段路,还在大水库的上面。
除了书包,苏明娟还得带上一个小碳炉,那是天气寒凉时的上学必备物品。
那时所谓的“教室”,是一处年久失修的土地庙,墙皮脱落、窗户漏风,乍暖还寒时节,待在里面会冻得直哆嗦。
而冬天一到,几乎每个孩子的手上都会长冻疮。
但有了小碳炉,苏明娟可以时不时暖暖手。
再握起铅笔写字时,心里还会有小小的欢喜,残破不堪的教室,也似乎明亮了些许。
她刚读二年级,认识了一些字,在书本里,接触到一个新奇、美好而广阔的世界。
她对此充满向往。
此时,有几位大人走进了教室,有位叔叔拿着一个奇怪的机器,对着孩子们看,也对着教室看。
苏明娟好奇又疑惑,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那个叔叔。
此时,相机对着她,咔嚓一声。
这咔嚓的一声,神奇地改写了她的命运,还影响了无数个孩子的人生走向。
1983年,苏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的一户农家。
金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但经济发展落后,一直都很贫困。
苏家父母日复一日,辛劳地砍柴、打鱼、养蚕、养猪、种田、板栗,但日子还是过得很拮据。
小时候,苏明娟和弟弟早上只能吃一碗粥,剩下的妈妈要拿去喂猪。
苏明娟吃不饱,急得想哭。
妈妈无奈地说:“猪长大了可以卖钱,就能供你们读书。”
妈妈在粥上撒上米糠,不给姐弟俩吃。
谁知,苏明娟和弟弟太饿了,竟把粥上面的米糠拨开,偷偷把粥挖出来再吃一点。
苏爸爸虽然是个庄稼汉,却深深懂得,人要有文化才能改变命运。
他激励女儿要好好读书,才能走出大山。
父亲的话,在苏明娟的心田里撒下一颗种子,她想要读书。
到了上学的年纪,爸爸带着她来到张湾小学,却交不起学费,只好讪讪地跟老师说,能否先让孩子上学,会尽快补交学费。
但她上了几天学,爸妈还是没法凑够学费。
小小的苏明娟内心无比惶恐,她害怕要离开教室。
当时,在北京崇文区文化馆工作的解海龙,来到金寨县采访希望工程。
在张湾小学破败的教室里,苏明娟那双亮闪闪的大眼睛,瞬间打动了他:
那是一双多么惹人怜爱的眼睛!
我赶紧按下快门,拍下了孩子那一刻的神情。
这张照片,蕴含着磅礴的力量,打动了无数人。
最后还被选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识,也让苏明娟从此与希望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家纷纷向苏明娟及贫困地区的孩子奉献爱心、捐资助学。
1996年,张湾小学得到某知名企业的援助,建起了乡里的第一所希望小学。
很多好心人不但给苏明娟资助学费,还经常给她写信,鼓励她努力读书,早日成才。
最先向苏明娟捐款的,是一位叫李万的军人。
他将自己的津贴一点点存起来,每个学期都会给苏明娟寄去100元,一直延续到她小学毕业。
大连的一对退休老人,也拿出了自己的退休金,想要资助苏明娟。
苏爸爸拒绝了,说已有了别人的资助,将钱退给了老人家,但老人却横竖不要。
后来,在征得老人同意后,苏家将老人的钱全捐给了希望工程。
苏明娟读初中时,得到了更多人的帮助。
有小朋友把自己的零花钱都寄给她,有大学生给她汇了自己兼职打工的微薄收入,天津的一名老人,每年过节都给她寄糖果、生活用品,直到她上了高中还在寄……
那时,每到过年,苏母都会将自己一针一线做的布鞋和精心腌制的腊肉寄给李万、退休老夫妇等帮助他们的人。
父亲则常常教育苏明娟:
姑娘,你要懂得知恩图报啊。
曾经,有人要来采访苏明娟,苏爸爸却把他带到另一个户人家去,说那家的孩子比他们更困难,更需要帮助……
热心人的善意和关爱,犹如春日暖阳,洒进了小小的苏明娟心里,让她逐渐领悟了爱的意义。
2002年9月,苏明娟考取了安徽一所大学的金融管理专业,成了一名大学生。
她知道,自己能有今天,源于无数人的关爱与援助。
现在她长大了,要自力更生,去回报好心人,回报社会。
因为学费是国家负担的,在大一时,苏明娟就拒绝了别人的捐助,要求把自己的生活补贴转给其他贫困生,开始了勤工俭学之路。
在暑假时,她还跟几个同学一起去金寨的一个贫困村支教。
看到有的孩子家里穷得一口锅都没,她和同学掏钱给那家人买了锅和菜,还凑了1000元给他们。
这次支教,苏明娟还认识了两个因为家贫而面临辍学的孩子。
这让她想到小时候的自己,心里一下就被刺痛了。
她愈发省吃俭用,还资助了那两个孩子。
大学期间,她去北京实习。
实习期间,她觉得公司安排的招待所太浪费了,就搬进了15元一天的地下室,勤勤恳恳地实习、做事。
2006年,苏明娟大学毕业后,进入银行系统工作。
她领到第一笔工资时,转手就捐给了希望工程。
工作后,她每年都会给希望工程捐款,从不间断。
同样是在2006年,希望工程把“大眼睛”照片拍卖获得了30万元。
苏明娟和摄影师解海龙商议后,一致决定把这笔拍卖款捐给了希望工程。
后来,希望工程用这笔钱款在西藏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命名为“大眼睛小学”。
2018年,她拿出自己的3万元积蓄,成立了“苏明娟基金会”,并且结对帮扶了多名贫困大学新生。
2019年,苏明娟从基金会拿出了3万元,用以奖励希望小学中家境贫困的优秀生。
多年来,她的言行和努力,都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誉与认可:
2007年,她成为了北京奥运会安徽赛会志愿者的形象大使。
2017年,她当选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并在2018年获得了“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的称号。
再后来,她被任命为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的团委副书记。
30年前,她身处逆境;30年后,她涅槃重生。
她一如既往地低调、朴实。
她说,希望人们记住的,不是她一个人,而是希望工程。
现在,苏明娟已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做了妈妈,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
在2018年央视的“开学第一课”节目里,她曾带着孩子,在视频里跟谢海龙真诚致谢,跟观众们深情讲述她的故事,令无数观众泪落。
网上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把伞。
这句话用在苏明娟身上,再合适不过。
她,曾是受益者。
现在,更是践行者。
30年前,苏明娟或许想象不到“希望工程”这四个字于她而言,意味着一生的改变。
30年间,她接过助力棒,努力地将善意和希望继续传递了下去。
而30年后,“希望工程”的精神和这场爱的循环,一直在中华大地上上演。
汉代名士贾谊曾写道: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我相信,这场用爱和希望筑起来的梦,会一直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作者:打盹的下午茶,爱茶爱花更爱娃,怀揣温暖希冀,书写五味生活。来源:积木育儿,最贴心的科学早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