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本来就不好处;父亲和儿子的关系,也有各种各样的难题。
当这两个难题融合成一个难题,也就成了唐朝初年最大的难题,李渊和李世民的君臣父子关系。
大唐建立之前,李渊暴露出他性格的缺点,说李世民你去打败谁谁,以后就立李世民做太子。
于是乎,李世民带着兵马,打下了大半个天下,成为青史名将。
类似的承诺一次又一次,李世民打天下的时候,心里想着的是太子之位,是未来的万里江山,而不是秦王府。
大唐建立之后,李渊反手就立李建成为太子,还总是嫌弃秦王李世民不听指挥……这才有了玄武门之变。
如此之大的历史事件,却有个被历史忽略的小人物,那就是玄武门的守门将军常何。
此人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手下,暗中投靠了秦王李世民。
事变当天,常何做了三件事,一是偷偷换了齐王李元吉的弓,二是放秦王府的虎狼之师藏在玄武门;三是联合秦王府的人马,挡住太子和齐王的人马
齐王李元吉拉弓要射李世民,本以为一击必杀,谁知拉了三次都没有拉开。
可这样的秘密,岂能让世人所知?因此常何也就成了,被历史忽略的玄武门事变的关键角色。
一,秦王和太子的用人区别
当缺点成了习惯,李渊在做皇帝之前,许诺了太多的空头支票,随意赏赐县长和市长之类的地方官员职位。
说好听点,是各方豪杰来归顺,以至于大唐江山的各种官吏多如牛毛,后来李世民干脆取消了“郡”级单位,才勉强缩减编制,不过这也是后话了。
大唐初年,李世民秦王府麾下的将领有两大特点,一是对李世民绝对忠诚,主张杀太子李建成,主张夺取皇位;二是这些将领大多数都是开国元勋,身上有赫赫战功。
但是从权利的角度来讲,李建成和李元吉有绝对优势,把持了大唐上上下下的大部分重要职位。
太子的旗帜竖起来之后,那些想要做官的文人,自然都往东宫那边投靠。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秦王李世民都处在劣势,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占了上风。
魏征多次对李建成说,尽快杀了李世民,但大李已然拿到了皇位的唯一门票,所以暂时没有杀二李,怕背负杀弟弟杀功勋的骂名。
李建成在跟李世民争夺权利的时候,前者总是想着拉拢大人物,而后者却苦心积虑地去拉拢小人物。
举例来说,李建成总想明里暗里地拉拢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则把这件事原封不动地告诉秦王。
而李世民所拉拢的小人物,虽然权利并不太高,但位置都非常敏感。
偏偏皇帝李渊,晚年又变得昏庸,把朝政交到了大臣的手中,而他本人则留恋后宫佳丽,甚至让妃子去大臣家里过夜饮酒。
李世民往下一看,自己已然站在了悬崖之边,再往上看的时候,朝政绝大部分都在李建成的手里。
李建成拉拢后宫妃子,把持朝廷各文臣,一时间权势滔天。
举例来说,皇宫有个贵妃的、父亲的、家奴,在大街上遇到了杜如晦。
按常理来说,这个家奴的权利,跟杜如晦相差甚远。
但那家奴却要求杜如晦下马行礼,杜自然不答应,却被对方狠狠打了一顿。
李世民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那家奴已经恶人先告状,状告秦王府的人太蛮横。
一告到后宫,妃子自然利用这个机会,在李渊的枕边吹风。
李渊喊来李世民一顿臭骂,说他管教杜如晦不严,居然在大街上闹事,还隐晦指责奴才蛮横是因为主子更蛮横。
秦王府憋着一口气呢,类似于恶人先告状的事情层出不穷,所以大家都劝李世民造反。
武德九年六月,一万多个突厥兵侵犯边境,按照以往的惯例来说,唐王朝出一笔钱,算作破财免灾。
可太子李建成却认为,刚好利用这个机会,锻炼锻炼李元吉带兵打仗的本领。
李渊认同太子的想法,所以答应让李元吉出兵。
点了主帅,该点将领的时候,李建成点了一大批猛将,都是秦王府的人,意思无非是把李世民的手下,都派到边境去。
李渊也同意了这个安排,然而他有所不知的是,这乃太子的阴谋。
东宫有个率更丞名叫王晊,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早就被李世民买通,暗中站在了秦王府那边。
王晊急忙跑去找李世民,说太子要杀你。
李世民心头一惊,急忙问清原委。
按照王晊的说法,太子想要利用这个机会,把秦王府的尉迟敬德和秦琼等猛将,都派到边境去。
等秦王府中无人可守的时候,便会使用毒计,灭了李世民。
李世民被惊出了一身冷汗,急忙跟秦王府的文武幕僚一起商谈,该如何应对这场危机?
尉迟恭再次站了出来,劝李世民直接造反,既然李建成要杀咱们,那咱们就提前动手,灭了李建成跟李元吉。
这帮秦王府的开国功勋,都认为要先发制人才对。
从利益的角度来看,秦王府众文武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李建成登基称帝的话,那秦王府文武幕僚等于是前功尽弃。
从实力的角度来看,虽然太子把持了朝政,但秦王府在军队当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威望,既然有此实力,为何要坐以待毙呢?
秦王之所以把政变的地点选在玄武门,一是因为那里乃必经之路,二是因为那里的守门将军,看似是太子李建成的人,可实际上早就已被李世民买通。
二,血染玄武门
当时,皇城的守门将领,看似官职一般,但却负责保护皇族安全。
就拿玄武门来说,属于是皇城正北门。
负责在这里守卫的军队自然也就被称之为北门兵,南边的则被称之为南衙兵。
北门的部队,理论上来说归皇帝李渊直接管辖。
问题是玄武门官兵虽然归李渊直接统管,但李渊下面还有几个儿子呢,北门兵为了前途着想,自然要选择站队。
(常何剧照)
因为玄武门太重要了,所以在这里负责守卫的,除了北门兵之外,还有部分南衙兵。
虽然都是看门的,但这两个部分的兵马,属于是完全两个不同的系统,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避免有人在这里发动政变。
又因为大李子和二李子的矛盾逐渐公开化,大家都担心有人发动政变,于是玄武门又做出了特殊安排。
守门的官兵本来就属于两个单位,上级又派过来三个将领,官职权利不分大小,同时执掌北大门的兵权。
也就是说,谁要是想在玄武门造反的话,就要买通两个系统的皇宫大内高手,又要同时搞定这三个将领。
倘若一个环节出错误,就会是万劫不复的下场。
安排虽然好,规定虽然严格,但秦王府多年来,一直在收买类似于玄武门守将这样的小官员。
就拿武德九年来说,玄武门三名将军分别是:北门云麾将军敬君弘、南衙中郎将吕世衡、监门将军常何。
相比而言,常何的地位较为重要,因为他要常年驻守在玄武门,做主要的检查工作。
真要是严格论官职来说,敬君弘的职位最高,吕世衡排中间,反倒是常何的官职最低。
这也应了那句话,官职越低干活越多,但话又说回来,玄武门因为有特殊性,所以他们三个实际上是平级的。
李渊安排这三人,早就明确地说过,三个将军谁也不能命令谁,实际意思就是让这三个人牵制彼此。
秦王府是怎么搞定这三个人的,至今都是一个未解之谜,但也能从侧面看出来,李世民估计早就有了谋反之心。
从表面来看,这三个守门将军,清一色都是太子李建成的人,一直以来都深得东宫的信任。
然而实际上,李世民拉拢了太多类似的小人物,官职不算太高,但位置却极其敏感,能起到决定胜负的作用。
(常何墓志铭)
在秦王府众多能人异士的渗透下,以至于李唐王朝精心设计的玄武门机构,已经形同虚设。
常何他们三个,做得第一件事就是在武德九年的六月初三的半夜三更,打开了玄武门的大锁,偷偷放八百人进入。
而这决定胜局的八百人,正是秦王府的勇士,要在明天一举夺权,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再看常何的身份。
他本是开封人,也就是当时的汴州,是在隋朝天下大乱的时候,一路投奔到瓦岗山。
李密重用了常何,而随着李密投降之后,常何又投了王世充,后来又跟着秦琼等人,投了李世民。
南征北战那些年,常何在大唐的军队里表现英勇,获得了重用。
既然是军人,常何理论上说,应该算是秦王府的人,忠诚于李世民才对。
可在两年前,也就是武德七年,朝廷一纸调令,调遣常何去首都长安,在玄武门做中郎将。
所以常何也就领着人马离开了部队,去了长安守皇城北大门。
属于是典型的“位卑而权重”负责保护皇宫的安全。
魏征首先意识到,玄武门在未来会有政变的可能性,所以就建议太子李建成,要不惜重击拉拢收买常何,这样便可以手握太极宫的门户安全。
太子自然听从魏征的建议,于是摆出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亲自去跟守门的将军常何套近乎。
常何一看太子来了,那自然是受宠若惊,明明是个把门的人,却获得李建成的重视,于是他表现出极大的忠诚,发誓要跟李建成。
问题是,李世民来拉拢常何的时候,常何并没有表面上声明或暗示脱离太子阵营,也就是说常何做了卧底。
李世民直接拿出了黄金,买下了常何这根玄武门的钉子,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李建成在东宫坐镇,认为玄武门“绝对”是安全的。
玄武门事变的时候,李世民整理衣装去了皇宫,在他爹李渊的面前,说李建成跟后宫的妃子关系如何如何混乱。
状告妃子尹德妃和张婕妤,跟李建成和李元吉鬼混……
这可触动了李渊的逆鳞,于是就说明天喊来李建成跟李元吉进宫,要李世民跟他们当面对质。
到了农历的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便带着精兵强将七十多人,进入了玄武门。
按照常理来说,进宫不用带这么多猛将,而且即使带了都不一定能进入宫门。
可有常何等人把守,所以秦王府的虎狼之师,提前设立了埋伏。
这时候李世民也在豪赌,赌玄武门的三个守将,并不会出卖自己。
否则铁证如山,一群开国猛将军埋伏在玄武门,李渊即使再傻也知道是怎么回事。
常何他们三个,在当天内心很紧张,都担心身边的另外两个人去告密,都担心明天上刑场。
这不得不佩服秦王府的运作,常何三人并未叛变,忠诚李世民。
紧接着,太子李建成带着寥寥几个护卫,可就通过了玄武门。
多数人都不知道,这天会是多么的腥风血雨,误认为又是李家兄弟内斗的老套路,所以并没有放在心上。
李元吉也怀疑过,李世民是不是要造反政变?可李建成认为,玄武门都在自己手里,李世民能翻起多大的浪花呢?
可随着李建成李元吉进门之后,就察觉到了不对劲,转身想要离开的时候已经晚了,常何紧紧关上了大门。
东宫和齐王府也察觉到不对劲,于是两千多名精兵,急忙去攻打玄武门,可短时间内很难破门。
这时候局势逆转,李世民在人数上,远远高于李建成,在质量上更是高了不知道多少个等级。
李世民冲出来,李元吉意识到今天是你死我活,于是拉开了长弓,自信自己是神箭手,能夺李世民的命。
李元吉万万没想到,长弓拉了三次没有拉开,殊不知那张硬弓已经被常何偷偷给换了。
李世民拉起长弓,一箭就诛杀了亲人,而秦王府的人马冲出来,三两下就砍死了仇敌。
尉迟恭的刀,染了太子的血之后,便穿着一身的盔甲带着长枪,进宫去找李渊。
再看另外一边,东宫和齐王府拼命攻城,而秦王府早有准备,打开了牢房的大门,让死刑犯去戴罪立功。
常何远远看到,李世民那边的进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于是派出了手下,分兵去杀太子和齐王。
门外的敌人一看玄武门久攻不下,于是有人提议,转而去打秦王府,去杀秦王文武的家眷。
众人认为此计可行,于是放弃攻城要走,倘若此计成功,后果不堪设想,因为有一大批的文臣在秦王府。
而玄武门里面的人,在这个关键时刻,挂出来两个血淋淋的人头,正是李建成跟李元吉的头。
门外众人抬头看,城墙上的太子头颅,吓得他们战意全无,士气瞬间消散,知道大势已去。
三,常何的重要性
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换弓!
常何是怎么做到的?又是谁指挥的?
根据史书记载,是李世民发动政变之前,就担心李元吉的射术,俩人毕竟是齐名的神射手。
所以李世民去找常何,安排了一个特工任务,想办法换掉李元吉的弓,才能有安全保障。
常何也担心,这个任务太艰难。
但李世民却说,他很熟悉弟弟李元吉,齐王每天出门的时候拿弓箭,并不会注意太多细节,拿着就走了。
常何领了任务,拿了李世民给的硬弓,于是在深更半夜进入了李元吉的武器库,用李世民给的弓,换了李元吉的弓。
也没谁会怀疑常何,因为都误认为常何是太子的人。
所以在玄武门事变那天,李元吉拉了三次没有拉开长弓,以至于李世民一箭就射死了李建成。
李世民因为坐骑受惊,被挂在了树上,李元吉拿起弓弦,就要活活勒死二哥。
幸亏秦王府众将军来到,尉迟敬德一声大喝,这才吓住了李元吉,随后砍死李元吉,又检查李建成死透没有。
当尉迟敬德披着盔甲拿着武器,带满身戾气和鲜血,走到了李渊面前的时候,表现非常客气。
李渊一看尉迟敬德如此礼貌,又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被杀,所以只能被迫立李世民做太子。
天下平定,李世民做了皇帝之后,开始精简机构,杀侄子侄女,不追究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下属。
李世民封赏群臣,按道理来说玄武门三个将军,那天战死了两个,还剩下一个常何,要封赏才对。
但此事岂能张扬?
常何继续在玄武门把守,一直到五年之后,才因为推荐了一个叫“马周”的人,所以获得了三百匹锦帛的赏赐。
常何也低调做人,仕途则是稳步上升,到贞观十二年的时候,获右屯卫大将军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