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李世民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与臣属房龄、杜如晦、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人经过密谋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
李世民当上了大唐帝国的皇帝后,局势并不容乐观,原东宫及各王爷府的敌对势力仍然存在,他们正虎视眈眈地望着新皇帝的宝座。众所周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原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已经筹划了多年,在朝廷内外和地方都有相当强大的势力。虽然他们在玄武门一战中被杀了,但是他们培养的势力仍然存在,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太宗的地位仍会受到威胁。所以,唐太宗首先要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唐太宗起初对东宫和齐王府的敌对势力实行的是高压政策。玄武门之变的当天,他不仅把李建成的四个儿子、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杀死,为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他还下令绝其属籍,满门抄斩,家产全部归国家所有。一些人为了迎合唐太宗的这种仇恨心理,甚至打算将李建成、吉左右百余人全部斩杀,唐太宗没有反对,以默许来表示赞同。
这时,站在一旁的大将尉迟敬德急了,他坚决反对李世民这种惨无人道的株连政策,他大声地说:"罪在二凶(即建成、元吉二人),他们既伏其诛,如果再祸及支党,不是求得安定的良策!大王如果想得到人心。千万不可株连过多过广!
尉迟敬德说得很对,诛杀虽然可以做到消除后患,但是随着打击面的扩大,随时有激化矛盾的可能,到时如果有人狗急跳墙、顽抗到底,就不好办了。唐太宗经敬德提醒,猛然醒悟过来,他不无感慨说:“此乃真的一条良策啊,我株连过广的目的就是为了安定局面,然而却忘了这其中的最基本一条,实在令人汗颜啊,要不是尉迟将军的力排众议,我们可能还蒙在鼓里呢!”
唐太宗很快就改变了策略, 对原东宫、齐王府的势力转而采取宽大政策。他制止了部将滥杀无辜的建议,同时下诏赦天下,称“凶逆之罪,只止于建成、元吉二人,其余党徒,一概不问其罪”。
这一政策的改变果然是立竿见影。玄武门之变的第二天就有人向唐太宗请罪来了。这是谁呢?原来是曾率领东宫、齐王府卫兵进攻玄武门的李建成心腹将领冯立和谢叔方。
作为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得知玄武门事变后,立即率领属下军队往玄武门方向而来。在玄武门下,他杀死了屯营将军敬君弘。由于冯立的反攻使秦王府将士受到威胁,尉迟敬德无奈地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掷出大门。冯立看到自己主公的首级时,大声疾呼道:"我没法报答太子之恩了!”此时,无心再战的他这才撤围而去。
对于这样一位忠于对手的将领,唐太宗先是说道:"你在东宫之时就曾暗中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昨天又领兵来攻打我,杀死我的将士:你认为我该如何处置你才好呢?”冯立开始低头不语,最后颤颤魏地说道:"愿大王给末将机会,我定不会辜负大王的不杀之恩!”
谁也没想到,此时的唐太宗突然变得和颜悦色起来,他扶起了冯立对他说道:“冯立,朕何曾怪罪于你啊?你身为东宫翊卫车骑将军,誓死保卫其主,这是何等忠义之士啊!朕就缺你这样的人才,如果你真的!为朕做事,就升你为左屯卫中郎将。”这时的冯立早已痛哭流涕,他激动地说:“末将逢莫大之恩,幸而获济,终当以死报答!谢主隆恩!”
唐太宗就这样收下了一个忠肝义胆之士,他认为冯立当时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尽奴仆之事,各为其主罢了,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果他不来保李建成,李建成万一胜了,他岂不是犯下了大罪?所以,于这样的忠义之士,绝不能采取对付那些小人、坏人的手段,而是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其揽于门下,这才是良策。
还有,原太子府大将薛万彻,在玄武门之变时也曾率兵攻打玄武门程秦王府,后因失败未遂,带领着数十骑人马逃往了终南山。
唐太宗怎能“放”过这样一位忠诚骁勇之士,如果能够把他招降到己的麾下,不仅对自己大有益处,而且对原东宫、齐王府的势力招揽也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想到这里,唐太宗立即派人去终南山请薛万彻回长安,并让其转告说:“将军乃是忠诚之士,我绝不会怪罪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