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罗斯的远东渔场迎来了“鲑鱼大爆发”。截止9月上旬,俄罗斯远东海域出水的鲑鱼渔获量总计超过50万吨,比当初预计的产值多了10%。和2020年同期的捕捞量相比,今年俄罗斯渔民可以说是获得了大丰收,产量足足是去年的1.9倍!
不过,这对俄罗斯渔民来说早已是见惯不怪。远东渔场向来都是俄罗斯渔业的“聚宝盆”,有经济开发价值的水生生物资源超过3000种,其中经济鱼类就超过300种,大马哈鱼、银鲑、粉鲑的资源量尤其丰富。
也正因为资源丰富,近几年俄罗斯的渔业部门动作频频,纷纷向远东地区转产,通过建设港口、成立加工厂等措施振兴远东渔业。另有数据显示,对远东的港口城市而言,渔业已经成为经济命脉和支柱产业。自2010年以来,俄罗斯远东的渔业人口就稳定在了6万人以上,预计2030年之前还能再增加1.7万人。
由此不难推断:未来的远东地区,必将迎来一次大规模的渔业开发,同时也会给中国渔业带来冲击。
那么,俄罗斯的远东海域凭什么能成为“鱼库”呢?
- 其一,远东海域面积广阔,海湾众多,鱼类物种繁多,发展渔业具有天然优势。
在俄罗斯东部,自南向北分别是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以及白令海,这三大海区均是俄罗斯的重要渔场,其中日本海所产鱼类有600多种,鄂霍茨克海和白令海均有300多种。这三大海区总面积多达48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国土总面积的一半左右,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 其二,不少海区均位于洋流交界处,营养丰富,初级生产力高。
通过考察世界洋流的流向图不难发现,寒流和暖流交汇往往能孕育出世界级的大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无一不是如此。而在北太平洋和白令海海域,千岛寒流和北太平洋暖流交汇,造就了海鱼、海鸟、海兽竞相捕食的热闹场面。
冷暖洋流交汇扰动了海洋底泥中的营养物质,大量营养盐向上层涌动,浮游生物借机滋生繁荣,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这是渔场兴盛的主要原因。
- 其三,捕捞适度,增殖放流锦上添花。
从远东渔场出水的鲑鱼占俄罗斯全国总产量的99%,捕捞规模逐渐扩大,但都严格执行着配额捕捞制度,相对不易发生过度捕捞现象。在勘察加半岛的列宁捕鱼农场,中等吨位的渔船有3艘,每艘渔船货仓的容量约为500吨,出海一次便可囊获上千吨渔获。
俄罗斯捕鲑鱼捕得多,但放流量也多。通过人工繁育,每年放流的大马哈鱼幼鱼就多达数千万尾。1994~2004年间的放流调查显示,俄罗斯、美国、日本等捕捞国每年放流的鲑鱼数量达50多亿尾,如果回报率按照2%来计算,那么理论上放流所贡献的鱼产量就有上亿尾。
有人可能会问了,俄罗斯渔场迎来大丰收,这和中国有关系吗?
不仅有,而且关系还挺大。从2017~2019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俄罗斯远东的鱼产品大多都销往了亚太国家,中国是最主要的消费国,没有之一。
以2019年的出口额为例。从远东渔场出口到中国的鱼产品占比48.2%,韩国约占43.3%,日本则占8.5%。这意味着远东出口的水产品中几乎有一半儿都就流向了中国。
远东水产品出口变化
在2017~2019年的3年间,从远东出口到中国的水产品累计为296.6万吨,其中80%以上都是简易加工的冷冻鱼,另有16%是甲壳类产品。如果不是因为疫情影响,预计2021年流入中国市场的水产品也将达到100万吨,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产品量。大流行背景下,国内进口收缩,东北地区的加工企业也无法像往年一样接受加工订单,业务转型在所难免;而俄罗斯也不得不逼着自己提高本土加工能力,这对双方都是一个巨大考验。
然而对于未来的远东渔业,俄罗斯可谓是信心满满。在2017年,俄罗斯联邦渔业委员会制定了《2030年前俄联邦渔业综合体发展战略》,计划在2030年将水生生物的捕获量增加到540万吨,而要完成这一目标,每年至少要多捕捞7000吨海产。在养殖方面,产量计划由2021年的35万吨增加到2030年的61万吨,目标增加75%。
不得不说,俄罗斯联邦渔业局确实在下一盘大棋,这背后少不了大规模的投资。在所有的投资项目中,鲑鱼养殖项目所获得投资最多,预计达到500亿卢布;投资额排在第二的项目也在预料当中,也就是南极磷虾的捕捞和加工,预计投资450亿卢布。
和资源丰富的鲑鱼相比,南极磷虾无疑是一个更大的蛋糕,资源优势也更大。
南极磷虾体长为3~6cm,以集群方式生活是南极大陆周边的冷水海域中,纯天然,无污染,具有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调查显示,南极磷虾的资源储量多达5~10亿吨,可供捕捞的生物量是世界渔获总量的4倍以上,有望成为人类未来的“蛋白质资源库”。
也正因为如此,世界各个渔业大国纷纷转战南极,将南极磷虾的勘探、捕捞视为一项战略项目。在我国的南极科考中,南极磷虾也是重点的考察对象,包括虾群的侦查、捕捞取样以及实验室研究三大方面。2019年5月,我国第一艘专业级南极磷虾捕捞船正式下水,该船型长120米,型宽21.6米,主机功率8000千瓦,载重5000吨,每年捕虾产能可达8~10万吨。
尽管人类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捕捞南极磷虾,但直到现在每年的捕捞产量也不超过60万吨,苏联解体后,全球捕捞产量进一步下跌到30~40万吨。目前的南极磷虾捕捞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船只捕捞设备落后,技术有待提升,未来潜力巨大。
这里顺便补充一句,人为捕捞磷虾并不会导致资源陷入枯竭,因为人类的捕捞量远不足其他野生动物的捕食量。据研究,每年须鲸、海豹、企鹅以及南极鱼类每年能吃掉2~3亿吨的磷虾,相比之下,人类区区几十万吨的捕捞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调查显示,仅仅是南极48区渔场的磷虾储量就有4000~6000万吨左右。如果全球的捕捞量按40万吨来计算,那么该渔场一年的产虾量就足够全人类开发150~200年。当然,如果考虑磷虾的自然繁殖,那么这一资源几乎是不限量的。
可想而知,如果俄罗斯的南极磷虾捕捞、加工项目能够顺利实施,那么现如今的“磷虾一哥”(挪威)的地位恐将不保。届时,中国、俄罗斯、挪威三国将成为主要的开发国。
目前,中国的捕捞能力已达到10万吨以上,挪威在20万吨以上,俄罗斯如果能组建出专业船队,实际的捕捞量也有望在2030年之前突破20万吨。到时候,全球的磷虾捕捞产能将突破50万吨大关,和上世纪80年代的苏联时期相持平。
不过也有渔业调查显示,目前的南极磷虾种群与往年相比已经大幅减少,主要的影响因素并不是因为商业捕捞,而是全球气候变化。
南极磷虾是典型的冷水物种,适宜生活在零下1.3℃~零上2.2℃的低温海水中。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南极磷虾的分布带不断向高纬度推移、压缩,大片南极海冰消融,南极磷虾的栖息地和庇护所也因此丧失。海水变暖正向这一物种的生存发起严峻挑战。
总之,无论是鲑鱼等常规资源还是南极磷虾等特有资源,制定严格的捕捞配额只是第一步,减缓全球气温升高才是真正要做的补救措施。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