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恋爱的时候明明觉得对方不适合自己,却羞于自己张嘴分手。故意疏远,攻击,找借口。最后对方说“分手吧”,我松了一口气。
快七点了,你还在办公室加班,同事们陆续离开,领导偶尔说“忙了就回去吧”。8点、9点、10点.终于在桌子前站起来,疲惫而充实。
这两件事看似不相称,但分析背后的动机至少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背后的心理逻辑。
如果追究责任,我肯定不是错误一方。
或者更直白地说:我已经付出了很多,即使犯错也不是我的责任。
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但这种心态会下意识地影响生活的很多方面。
例如,纪念日前夕,丈夫渴望表达。但是越来越近,他似乎完全没有准备。你忍不住想“找工作”。他眼里只有工作,你要工作,指导孩子的作业,照顾老人,特别辛苦。只有这样,对方心里有债,觉得对不起,才能找到补偿的方法。
再举个例子,领导要给你、王、张同时安排三个人的方案。提交后,领导人缓慢地说应该采用哪一个,但在与小张沟通时,笑容似乎更多了一些。你忍不住想去找他解释:你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设计。甚至想过,如果自己的方案不完善,领导会不会对你失望。
是内心戏吧?
像这样的咒语一样,我们可以把向前看、生活不快乐、工作、工作、害怕脚的想法和想法称为限制性信念。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限制性信念。比如,美女抛弃白,好端端的=浪费,做错了就意味着失败,恋爱中女孩子不能太主动,不能面对上级,不能玩物丧志。
有限的信念大部分来自于我们成长的经验,可能是小时候父母的反复教导。
我小时候父母最常说的是“总打斗鸟”。骄傲使人落后,即使考试考得好,也不要炫耀成绩。”
我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在进行内部竞争之前,领导特别向我吐露了心声。你平时喜欢等安排,所以我猜你不会主动报名。但你不再是新员工了。领导不会特别给你机会的。如果不主动争取,一两年后和你一样的人会拉开差距。(约翰f肯尼迪)。
一个闺蜜平时特别爱惜自己,不买衣服,吃昂贵的套餐是奢侈的,但为自己的家人花钱并不吝啬。我们和她开玩笑说:你认为他们都比你贵吗?
她笑了笑,开始有点难受,原来从小在姨妈家被抚养,10岁的时候回到了自己家。为了让父母觉得懂事,她故意不送礼物,穿上姐姐的旧衣服。
“我没有更好的价值”是她的有限信念。
另一种有限的信念来自挫折经验。
朋友家的弟弟,有一个谈了三年的女朋友,因为一时买不起房,女方家长一下子拒绝了结婚的意向,后来因为别的讨厌,最后分手了。长时间以来,他多次拒绝介绍对象,理由是“反正还没买房,谈也不行”。
“结婚=住房其他条件”成为他有限的信念。
有几个有限的信念,可能只会让我们失去一些自由度和幸福感,对生活的影响不会很严重。但是有些东西像枷锁或牢笼一样限制了我们的发展。
怎么醒?
第一步是识别。
在《可塑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一书中,作者陈捷君提出了我们识别有限信念的方法。
听到“要做”这个词,意味着会出现无意识的限制性观念。
例如,我必须在30岁结婚。我应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不是去旅行,而是要更加努力地工作。要对人温柔有礼。
如果这个“应”伴随着让自己不舒服的感觉(如压迫、委屈、沮丧、悲伤),就要更加警惕。
识别后,请考虑一下,扪心自问。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不这样做会怎么样?
一般很容易找到反例。例如,30岁没有结婚,幸福生活的人也很多。
接着就是不断寻找替代性的、积极的信念,尝试突破,通过小事打破原来的束缚,找回自信。
之前提到的那个不喜欢新衣服的闺蜜,在大家的鼓励下,买了新的单品,开始学习搭配,办公室同事也夸口说:有眼光,能穿衣服。现在她的衣柜里终于开始丰富多彩,而不是暗淡的灰色,人也开朗多了。
不管处于什么处境,我们都可以做出选择。
摆脱有限的信念,就能更好地看出人生的道路确实不是一件事。希望我们都能打破限制,生活得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