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型推荐]
邓小平的“猫理论”、“不管黑猫白猫抓老鼠都是好猫”、“广为人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标志。
1985年,他登上了世界舞台,随着邓小平再次当选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他突然出现在该杂志上。这句话在很多地方被引用,但像很多通俗的政治名言一样,在一定程度上被误解了。例如,有人质疑“猫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方法论。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我们该如何看《猫论》?今天,思乡高中与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兆峰连线,对其进行了解释。他认为《猫论》逻辑简洁明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而不是实用主义的翻版。
资料来源|人民论坛杂志11月和人民论坛网络(rmltwz)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朴导赵峰。
《猫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蕴涵着改革开放的理论先声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革命或改革的手段解放社会生产力,最终促进社会进步。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科学主张。他说:“改革的本质和过去革命一样,是为了消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困和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化。" "
《猫论》针对的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改革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50年代后期,受“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和自然灾害等影响,1959年至1960年中国经历了严重困难时期,国家和人民遭受了重大损失。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同时,部分农村地区为了应对饥荒和自然灾害,主动创造了农户、责任战等多种生产形式。这实际上是对“一对二工”人民公社体制的否定,自然在党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1962年7月7日,邓小平接见了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届全体会议的所有人,说:“生产关系以什么形式最好,什么形式更容易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可以采取什么形式,群众想采取什么形式,就要采取什么形式,非法地使之合法。”他还引用了刘伯承的话。“刘伯承同志经常说四川话。说:“如果抓到黄猫、黑猫、老鼠,就是好猫。”是说战争。我们能战胜蒋介石,就是不讲究陈规,不循老道,看一切,赢。(约翰f肯尼迪,战争)如果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根据情况,在生产关系中不能采取完全固定的形式。看能以什么形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看能采用什么形式。这是后来广为人知的《猫论》的第一个来历。
“猫论”不是谈论猫,而是为了社会矛盾、解放和生产力发展而进行生产关系改革的形象说,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大众结论。同时,《猫论》不仅反映了邓小平从实际出发的所有灵活的作风和书籍,还反映了伟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猫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可以看作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准备。“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要去哪里”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最重要的问题。十年来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灾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衰退甚至接近崩溃的边缘,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苦,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根本原因"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清,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清,过分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以阶级斗争为纲领","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情况,单纯试图改变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思考。重申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变。因此,《猫论》包含了改革开放的理论准备,改革开放是《猫论》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猫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并不是实用主义的翻版
《猫论》提出的好猫标准是“抓老鼠”。这一形象表现实际上提出了调整生产关系,即评价改革的标准问题,与实用主义的风马牛不相称。
如上所述,社会矛盾运动决定的革命和改革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革命和改革本质上是改变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调整程度和幅度必须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猫论》针对当时生产关系的调整,说:“比较容易比较。”
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作为衡量生产关系改革的标尺,这实际上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最初表达。“猫论”所内涵的生产力标准绝不是“唯生产力论”,更不是庸俗的实用主义。“猫论”强调生产力标准,但并不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唯一标准。社会主义社会既要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又要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他强调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
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又进一步提出了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他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强调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了生产力标准、政治标准、人民利益标准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有机结合。
“猫论”强调生产力标准,更不是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的实用主义。邓小平强调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法律,由法律保驾护航。他指出,“没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这一手,不但对外开放政策肯定要失败,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也肯定要失败”“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他非常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也非常重视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强调“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
“猫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与“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猫论”是对生产关系调整的逻辑结论,内涵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原则,其强调生产方式必须尊重群众意愿,“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通过“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更好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又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原则的通俗表达。
“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是要解决当时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追求。邓小平说过,“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依靠群众”的逻辑要求。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依靠群众。邓小平强调说,中国共产党虽然有几千万党员,“但在全国人民中,共产党员始终只占少数。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邓小平告诫全党:“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依靠群众必须尊重群众,对人民群众负责,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利益,并由人民群众进行评判。
就改革生产关系而言,“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就是由人民群众评判的直接表达。这也为改革生产关系提供了更加具体直接的标准,也就是邓小平说的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习近平提出了“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的论断,并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这实际上是对人民群众负责、接受人民群众检验的另一种生动表述,与“猫论”具有很大的耦合性,都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时代再现和中国化表述。
总之,朴素的语言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抽象的理论只有扎根群众才有生命力。“猫论”充分显示出群众语言的强大生命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
上文略有删减
原标题 | “猫论”蕴含着什么样的哲学智慧
作者 |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赵朝峰
原文责编 | 潘丽莉 胡秀文(见习)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
关注☞ 人民论坛网(微信公众号:rmlt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