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兴盛,民族兴盛,科学技术强大,国家强大。
从古代的“状元故乡”到当代的“院士故乡”,苏州文脉相连,人才辈出。2020年7月10日,在第一个“苏州科学家日”前夕,苏州市名人馆策划了《科技报国薪火传》专题节目,进入了“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京院士乘风破浪的日子。
扬起帆启航的少年敢于梦想
1930年,潘庆夫出生于江南水乡的南津镇。战乱时代,沿着水路辗转避难时,潘庆夫清楚地记得,那时在黄浦江畔看到了日军军舰、一艘外国巨轮,但没有一艘中国。“虽然当时年纪还小,但长大后能为国家造军舰该多好啊!”潘庆夫回忆说,从那时起,“铸造箱梦”的种子发芽了。
潘京夫(后排左侧3)全家福
20世纪40年代,潘京夫与父母一起在苏州定居,就读于乐群众学校(现苏州市第三中学)、苏州市第一中学、苏州中学等学校。苏州“天才下学者益中、加西亚、家具礼乐”的文化氛围,先现代儒“先天下之忧忧忧虑”。
在苏州中学学习的潘景夫1945年。
我在苏州中学读书的时候,苏州的环境很好。潘庆夫记得学校与孔庙相通,沧浪亭、嘉园、苏州美专也在附近。闲暇时间,陶山山山、碧河池留下了潘景夫和朋友散步放松的样子,经常参加苏州美专的各种活动,话剧《天国春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喜欢读书的他是嘉园内图书馆(江苏省第二图书馆)的常客。“那里既有技术书,也有文艺书,图书馆管理员问我为什么总是来借书。”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白的《忆秦娥》,古典名著的很多诗句,潘景夫几乎可以背。“中学的时候我偷偷说的。我以后会成为文学家。”
嘉园内图书馆(江苏省第二图书馆)
潘庆夫访问苏州市名人馆,在2012年写下了人生格言
博览很多书的范京夫文理科全面发展,还记得这样的格言。“学习就像金字塔一样,要宽敞、高。”“几年后,潘庆夫多次回顾自己的一生,亲切地讲述了学生时代的这句格言是如何在以后的学习和舰船设计生涯中取得成功的。
大胆创新的抱负和勇敢地追求梦想
1952年9月,潘京夫以优异的成绩从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3年后进入上海船局进行舰船设计工作,小时候的“铸造舰梦”终于成为现实。“半路出家”,潘庆夫自愿报名一线。“我一到造船厂就四五个月了。”实践真知,参与舰船设计、建造、试验的经验大大加快了潘京部对舰船工作的整体认识。从那以后,他开始了为一生奋斗的事业。
万景夫工作说明和工具
创新是潘景夫一贯倡导的科学态度。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自主开发护卫舰,潘庆夫负责电气设计。经过详细的调查分析,当时只有30岁的潘院士们胆敢提议将直流制改为交流电。先尝试后,国内的牛。
有水面船舶和舰艇都开始使用交流电制,追赶上世界技术潮流趋势。1966年,潘镜芙受命主持我国第一代051型导弹驱逐舰总体设计工作,实现了将导弹、舰炮和反潜武器从单个装备组成武器系统。80年代主持设计052型导弹驱逐舰,潘镜芙提出“两条腿走路”,大胆引进国外柴燃联合动力装置的同时,与几代科研人员共同努力,最终实现驱逐舰“心脏”国产化。几十年如一日钻研舰船整体设计研究工作,潘镜芙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两项,1995年,65岁的潘镜芙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证
潘院士家的模型陈列柜中摆满了各式舰船模型,在他心爱的“中国第一航母辽宁舰”模型旁,摆放着3架飞机模型。“顾诵芬和我很熟,我们都是苏州人,他设计飞机,我设计舰艇。他说,只要航母建造计划能确定,航母的舰载机完全可以实现国内自主供应。”潘院士谈起与同样来自苏州的歼8飞机总设计师顾诵芬院士的交往,谈起我国新世纪初的航母建造,满脸洋溢着亲切与自豪之情。正如古人云“吾苏也,郡甲天下之郡,学甲天下之学,人才甲天下之人才。”(明·徐有贞《《苏郡儒学兴修记》》),两位苏州院士满怀赤诚报国之心,在各自科研领域铸造舰船乘风破浪,研制飞机擘画长空,为国之重器穷尽毕生心血,彰显国士底色。
潘镜芙心爱的舰船模型
潘镜芙收藏的飞机模型
学海无涯 一生勤圆梦
今年是潘院士的九秩寿辰,耄耋之年的潘镜芙仍时刻关注科技前沿动态。
书桌前伏案学习
最常查阅的字典
在潘镜芙家里,最为抢眼的是三个大书柜,阳台的书桌上也散放着各类书籍,潘院士每天会在这里伏案学习4个小时。量子力学、大数据运用、计算机编程等新兴领域,他充满兴趣,从零学起,与孙辈交流学习心得;《史记》《子夜》《呐喊》是他案边常常翻阅的文史书籍,保持一生的阅读习惯让潘镜芙在多年风雨兼程后心境淡泊,悠然自得。
书柜一角
练习太极拳锻炼身体、听音乐吹奏口琴现在也是潘镜芙的日常。在电视机旁,摞起来近1米高的六十多盒录影带全部出自潘镜芙之手,里面是他喜欢的电视节目和音乐。精心手写的歌单中有《潇洒走一回》《千里之外》等烙印着年代特色的流行歌曲,有歌唱祖国大好河山的抒情歌曲《大中国》《珠穆朗玛》,还有《四郎探母》等经典传统戏剧。乘风波浪六十载,如今风涛已远,波澜不惊,潘镜芙始终坚守心中的桃花源,仿佛仍是那个漫步碧霞池畔、爱好文艺的翩翩少年!
吹奏口琴
录影带及歌单手稿
“人生的许多奋斗,都源自最初的梦想;世界上的很多伟大,都来自不变的追求。”老一辈科学家追求真理、永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必将点燃青少年敢于创造的科学梦想,砥砺青少年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启迪青少年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