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10月,尹镇故乡、层林逐渐染红。
从正安县新州镇往西17公里,顺着蜿蜒盘旋的乡村公路向上爬行,路的尽头,有一座奇特的大山,名顶箐山,它位于重庆市南川区、正安县新州镇、桐梓县芭蕉镇交界处,故又名“三界山”。此山高出周围连绵的群山五百余米,形若帽顶,故曰“顶”;山脚群山绵延,谷深坡陡,四周几万亩林地,皆为方竹林,故曰“箐”。
顶箐山
方竹,禾本科、寒竹属,体呈方形,喜长深山老林、人迹罕至之处,顶箐山脉海拨1300米-1800米,正是方竹生长的适宜之地。
方竹秋发春长,其笋肉丰味美。 这时节,正是方竹笋破土生发之时。沿着顶箐山麓林中小道往里走,竹林愈见茂密,林中万笋竞发,随处可见刚出土的竹笋,一片生机盎然。偶尔会遇见笋农背着刚采的方竹笋,竹笋肥大,倒插在背篼里,高出背篼两三圈,走着沉甸甸的脚步,背篼吱吱着响。
顶箐山麓方竹林
“竹笋这么粗,收成不错啊!每天能采多少斤鲜笋?”
“四五百斤吧!”
“多少钱一斤?”
“剥壳的3块,不剥壳的2块5。”
算一算,一天就有1000多元收入。
秋风习习,竹叶沙沙作响,抬眼望去,墨绿苍苍,漫山竹林不见尽头。
竹林里,一阵“哗哗剥剥”的声响,顶箐村小桠口组村民向庆容手脚麻利,采笋采得正欢。
向庆容在采方竹笋
向庆容说,从春季开始,半年的时间里,公司请人管护方竹林,她和丈夫都在这里务工,工资每天110元,一个月每人有2000多元收入,半年下来,两个人就有2万多收
“我家这片竹林有50亩左右,亩产500来斤,五六万的收入是有的。”向庆容手里不停,将竹笋搬断,丢入背篼里,笑着说,“采笋也不是见到笋子就采,像这种地方比较空,还有这种四周竹子较小的,这两根笋子虽然大,但也不能采。”向庆容指着两根粗大的竹笋说,“这两年,在公司的培训下,我也学到如何管理方竹,产量也提高了,收入也高。”
破土而出的方竹笋
顶箐村支部书记张贤进接着说:“前些年,大家采笋子采得狠了,见笋就采,竹子越长越小,笋子越来越小。近几年,由顶箐方竹限公司对方竹林进行了专业管护,南京林业大学也在这里设立了方竹研究基地,对笋农们进行培训,大家都知道如何管理方竹了,该留竹母的地方舍不得采。”
“公司出资管理竹林,并负责种植技术指导,村民采笋卖给公司,形成了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村民们除了采笋啥都不用管,还不愁销路。”张贤进说。
说话间,向庆容的背篼也满了,说说笑笑,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
向庆容将采好的方竹笋堆放在路边
竹林外的河坝林场收购点里,笋农们将采好的竹笋过称。负责收购管理的当地村民黄文体正忙着记下磅称上的数据,随口算起了账:“现在是采收旺季,每天能收鲜笋一万余斤,整个采笋季持续一个月,能收鲜笋近30万斤,公司要付80来万给农户。”
在小桠口组,有20余户农户靠着方竹笋增收,每家都有几十亩方竹林地,平均算下来,每年采收方竹笋增收3万余元。
河坝林场方竹笋收购点
午饭时间,一阵清香飘来,闻之让人食欲大开,餐桌上摆着一着一道纯天然、无公害有机菜品——方竹笋炖腊猪脚,其香清幽扑鼻,让人垂涎三尺。据了解,方竹笋富含氨基酸、铁、钙、硒、锌和锰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1、B2和C等,营养价值十分丰富,无论是干笋还是鲜笋成品,在市场上都供不应求,“顶箐牌”方竹笋经公司加工包装后,远销上海、台湾、日本等地。
在离河坝林场不远处的烂坝,168亩新栽种的方竹长势正旺。精准贫困户邓龙发家就住在这里,房前屋后,翠竹随风摇曳,这几年,他靠着自家的几十亩原始方竹林脱了贫,还在新州镇上买了房,现在,他把40亩土地全部栽成了方竹。
烂坝栽种的方竹长势正旺
“顶箐村目前有原始竹林10000余亩,高海拨的6个组229户815人靠方竹林增收,其中精准贫困户就有66户247人。”张贤进说,除了原始竹林,从2017年起,新栽种方竹林13800亩,方竹作为正安县两大长效产业之一,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新州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现有方竹林5.6万亩,主要分布在新州居、顶箐村和尖山子村。盛产林近两万亩,年产竹笋4000吨,产值7200多万,群众务工收入1000万余元。
“目前,新州镇以实现和打造‘黔北方竹第一镇’为目标,计划实施新造方竹林5万亩以上,现已经完成2万余亩,确保全镇方竹产业规模达10万亩以上,真正实现‘三变 ’改革见实效,农民与公司共发展、共谋利,让方竹产业成为我镇主导产业。”新州镇党委书记范红兰说。
尹珍故里,竹笋飘香,方竹笋成了名符其实的“金笋笋”。(赵永章 杨伦丽)
主办 : 中共正安县委宣传部
承办 : 正安县融媒体中心
监制:杨德波
总编:向发谷
审核 : 文 玲
编审 : 赵永章
编辑 : 郑绪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