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0月份小米全资子公司以8400万入股凯立德之时,业内的声音大多集中在一直做硬件的小米,想要用地图作为入口,真正切入到软件世界里,收复当年米聊被微信驱逐后的失地。可答案真的这么简单吗?
拿下凯立德 只为O2O?
雷军作为一个极其智慧的投资人,尽管表面上他近年的战略布局都有点高开高走、落子在意料之外之处,如当年推小米手机、之后的小米手环等,但其逻辑性却显而易见,即围绕看是极客普及版的硬件产品,形成自有应用圈和更多衍生品两个同心圆外围防御+扩张圈。
关键就在于凯立德这个棋子落在哪一个圈中。对于小米入局地图领域,并拿下和高德、四维图新同等量级的甲级导航电子地图资质厂商,很容易让人自然的联想到用处是和拥有高德的百度、入股四维图新的腾讯在O2O领域一拼高下。在优质地图导航厂商资源已经被互联网巨头瓜分殆尽的大背景下,这种联想十分正常,但也没有依据。
基因天性的抉择
基因的不同,决定了用法的不同。百度拥有糯米、地图和应用体系,而腾讯则拥有京东以及本身的地图资源,以及微信引导出来的营销资源,双方的资源尽管各不相同,但却都指向了一个目标,即以地图导航为底层数据,形成一个覆盖本地生活化服务和电子商务的网络,纵向兼容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横向则连同线上与线下。这些,小米都没有,也无从竞争。拓展O2O,小米的实现场景不足,根基太薄弱,如果按百度与腾讯的路线图进击,那只会一败涂地。
小米拥有的是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硬件优势,这就成为了个中关键。按照凯立德副总裁嵇然最近对媒体谈及小米入股之事时的说法,就是看中小米在手机端的优势,后续会慢慢推进双方在移动互联网端以及车联网端的深入合作。“凯立德还是立足于车载层面,不过移动端也不会放,以后的发展肯定是多屏的。”
话语间也透露出了合作的关键点--以硬件为依托,形成小米定义下的车联网模式。也就是说,在小米从内到外的三个产品系列同心圆中,凯立德将要加入的模块,应该是最里层的,即硬件区。双方的合作不仅仅可以互相弥补短板,更可以在BAT的包围圈中,从对方目前没有实际兵力部署的区域,开疆拓土。
所谓短板,一言以蔽之即凯立德有图而车载导航设备不够强悍,而小米则硬件极客化之下,没有地图资源,而这需要庞大的地面测绘多年积累方可形成。而双方取长补短之下,这可形成一个车联网的基本模式,利用凯立德已经拥有的庞大车载用户基数,实现硬件换装和软件升级,让移动端和车载设备连成一体,破解目前车载导航除了带路外,其他功能基本鸡肋化的格局。而在智能汽车短期内不可能普及的情况下,通过极客化的车载导航来实现汽车智能化,将直接击中车主的痒点。
几乎可以将此视为又一个小米手环形态,拥有同行所有功能但价格低到极点、匹配小米手机而形成更广大应用、植入小米应用生态圈,逐步拓展出各种O2O场景,一旦装车量巨大,则小米模块将成为O2O各种服务的必选植入内容,比如利用导航预定停车位、餐厅和桌位等……
又一个小米生态
小米的选择还有许多,但关键点就在于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米在软硬件上的优势,将小米手机的性价比神话复制到车载导航之上。较之百度腾讯,这是它目前在地图领域的最大优势,毕竟基于Android深度定制化、个性化和再开发的MIUI(米柚)系统,是其他互联网巨头所绝无的,转战车载系统,难度并不巨大。加上凯立德之前已经融入到比亚迪、东风风神的品牌的车载系统之中,深入配合车企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实现更多汽车智能化刚需,亦有可能。
如此进军策略,则小米所需要的流量阀门就此打开,雷军的算盘不可谓不精明,只是最终一切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吗?
只是千万别和小米手环一样,为了小米4手机促销,而对其他安卓系统手机有限支持、对低版本哪怕是红米、对手如苹果也不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