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上海》是一部“大解放史”,不仅仅包含了16天“瓷器店里打老鼠”的上海战役,更多地着眼于上海解放第一年共产党人为恢复这座城市的生机和运转的风雨历程。
刘统
《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版
《战上海》重现了1949年人民解放军计划解放大上海到1950年国民党军从舟山群岛撤退的“大上海解放史”。不仅有主体战役,还有反特务、反封锁、反轰炸,以及“银元之战”“物价之战”,讲述了七十年前我党如何以强大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依靠广大群众解放大上海,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战胜国民党”这个问题。
《战上海》一书摆脱了传统军史写作的框架,将目光投射到上海解放的全貌,将更多的笔触放在为恢复这座城市的生机和运转,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打击投机,稳定市场;清除匪特,保卫安全;改造旧社会,注入经济活力等种种举措。这样的写法,更能凸显解放上海的深远意义和内涵。
《战上海》一书作者刘统,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研究。著有《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跨海之战:金门·海南·一江山》《决战:华东解放战争1945—1949》《决战:东北解放战争1945—1948》《决战:中原西南解放战争1945—1951》。编著有《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等。
谈起《战上海》的写作,刘统说,他不是上海人,为什么敢写上海解放史?因为他此前已有两本书涉及此事。《华东解放战争》写了上海战役,《跨海之战》写了上海防空保卫战。一头一尾有了,中间插上些接管、改造上海的内容就够了。但是,当他一接触史料,才发现问题比预想的要复杂得多。当他阅读了1949—1950年的《解放日报》,查阅当年的历史档案,发现上海解放初期的情况是何等的严峻。蒋介石搬空了国家的银行储备,卷走了上海人的大部分财富和物资,在长江口布雷掐断了国内外贸易,企图把上海人民饿死困死。市面上盗匪出没,特务破坏,投机盛行,物价飞涨。大家都在看着进城的解放军,这些第一次走进大城市的战士,能管理好大上海吗?
解读史料,让我们看到了一群意志坚定、斗志昂扬的共产党人,他们迅速地融入上海社会,接管、调查、决策、出击。用铁腕钢拳砸烂了金融投机地下网络,集中清理扫荡了散兵游勇和盗匪,斗智斗勇捕获了间谍特务,软硬兼施改造了游民妓女。与工人兄弟一起修复铁路轮船,将粮食煤炭源源不断运到上海。稳定了物价,保证了人民的生活。
我们还看到了一群智慧的共产党人,他们迅速地学会了管理银行、税收,运用经济手段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对民族资产阶级有统有战:一方面扶植他们恢复生产,解决其各种困难,调解劳资纠纷;另一方面对他们的投机行为开展斗争,以举国之力将个体游资打得狼狈而逃。
刘统说,在上海解放的第一年,在城市管理和经济运行方面,共产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办,更不能采用外国租界和国民党的管理方法,一切要在实践中摸索前行。刚进入上海时,面临的是怎么养活500万市民。他们迅速恢复铁路和航运,将解放区的粮食物资源源不断运进上海,保证人有饭吃,工厂能够开工。为了控制物价波动,采取了解放区的供给制办法,搞折实单位工资。陈云到上海指导税收工作,发掘上海的财政潜力。针对市场的投机风潮,陈云以举国之力,调配物资,控制物价,进而实现全国财政统一。在这些斗争过程中,又发行公债,帮助新中国渡过财政困难。新中国的许多财经政策法规,都是从上海总结的经验。这些创造性地探索不仅在上海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而且指导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上海解放第一年的斗争错综复杂,谁都不是先知先觉,谁都难保不犯错误。共产党人是光明磊落的,有错必纠。起初为了减轻城市负担,动员难民返乡。后来扩大范围,把一些多余的旧人员也裁减了,造成人心浮动。中央立即指出这样不符合党的城市政策,上海市委在报纸上公开发出纠正的指示,将裁减的旧人员恢复工作,不能复职的,也要保障生活。对于舞女和妓女,并没有采用军事和行政命令禁绝取缔,而是采取行政管制和税收手段,使其逐步消亡。并且采取给出路的办法,使其自食其力。这些旧社会没有办法解决的痼疾,都被新社会根除了,让人民真实感受到新生活新气象,换了人间。
在重温历史和写作过程中,刘统由衷地佩服这些共产党人。你说他们是“土包子”,怎么精明的投机商都败在他们手下?国民党的特务都难以藏身?海上的封锁和空中轰炸都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不被任何困难吓倒。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诚赢得了上海人民的拥护。几百万人团结一致,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今天的上海与七十年前的上海相比,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刘统感慨说:“抚今追昔,我们还记得前辈们经历的峥嵘岁月吗?我们还在继承他们的奋斗精神吗?我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如实展现七十年前的那些风风雨雨,从前辈们跌宕起伏的经历中寻求他们留下的遗产和精神财富。”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刘统最注重的是保留原始史料和记录。当年共产党的政策和指示都是开诚布公的,政府的公告、首长的讲话都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批评和处分的决定也都是公开的,都是开门见山的大实话。所以他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叙述时,都尽量引用原文。有时他想用自己的语言陈述,但是感觉还不如用当年的原话更直接。所以读者可能认为本书引用的材料较多,但是他认为这样做可能更体现历史的原貌。《战上海》一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生动的情节——历史人物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在关键时刻的表现。譬如该书第七章“让帝国主义分子低头”所记的一则涉外事件:
1949年7月6日为纪念上海解放,上海军民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大游行,第三野战军的3个步兵师、11个特种兵团参加了阅兵,30万群众举行大游行。在阅兵时,突然发生了意外情况,在解放军队伍行经东长治路时,自溧阳路上突然有一个美国人威廉姆·欧立夫自驾小轿车,不听岗警制止,直冲游行队伍,险将游行群众撞伤。岗警勒令其后退停车,威廉姆·欧立夫不但不服从指挥,而且出言不逊,继续强行通过。于是公安民警将他拉下车,押解到提篮桥公安分局讯问。威廉姆·欧立夫在局里态度更加横蛮,并拳挥脚踢,将办公桌上文具等物捣毁。在场工作人员向其劝阻不听,上去采取强制手段,他才老老实实地说出了自己是原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的副领事。
提篮桥分局领导急忙打电话向上级汇报,最后汇报到陈毅市长那里,对欧立夫作出如下决定:(1)责令欧立夫写认错道歉的书面检查,在报刊上公开刊载。(2)毁坏公私财物,照价赔偿。(3)以分局名义写一份对欧立夫拘留的决定,在《解放日报》上刊登。(4)发还欧立夫的个人财物,包括那辆肇事车辆。
在《战上海》一书的写作中,刘统从史料出发,在档案里找细节,翻阅大量口述资料,力求回到当时眼光写当时史。在该书中,我们会看到大量的1949—1950年的《解放日报》,看到很多当事人的口述。在以史料保证作品的学术性和严谨性的同时,刘统还采用故事的笔法辅助史料叙事,使得《战上海》一书虽有大量的史料,读来不仅毫不枯燥,甚至饶有趣味。同时,书中收入的100余幅历史图片,也更好地还原了那个历史年代的画面。(薛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