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中的攻入国会大厦场景
苏联电影《解放》的中最为高光的时刻,自然是电影第四、五部“攻克柏林”段落,而电影自然也以浓墨重彩的手法,展现了苏军攻下国会大厦这一标志着二战最终胜利的终结段落。
苏联电影《解放》拍摄于1967年——1971年,用五年的时光,拍摄成这样一部编年史式的宏伟战史影片,可以称得上是“五年磨一剑”。
那个时代,还没有电脑特效,那么,苏联电影《解放》最后的攻入国会大厦的段落,是在哪里拍的?
《攻克柏林》中攻占国会大厦场景
这里,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之前拍摄的电影《攻克柏林》。
《攻克柏林》拍摄于1950年,可以说,《攻克柏林》与《解放》反映了同样的主题,那就是苏军如何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而且侧重点,都是最后一战柏林之战。只是《攻克柏林》与《解放》之间,因为苏联政局的变化,导致了斯大林形象在这期间的升升降降,起起伏伏。
无疑,斯大林在世的时候拍摄的《攻克柏林》是斯大林题材电影的最顶极辉煌的时刻。影片里的斯大林犹如大神一样,必须仰视着才能完成这个人物的塑造。
《攻克柏林》中的斯大林
斯大林去世之后,赫鲁晓夫上台。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开启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也殃及到了之前斯大林时代拍摄的电影,这些影片要么作了删减,要么直接封存。
删减斯大林形象的电影,包括《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等。像《攻克柏林》这样的电影,斯大林的片段已经与电影有机地融为一体,直接就封存了。
《攻克柏林》中的斯大林
到了六十年代,勃列日涅夫当政,意识到否定了斯大林,卫国战争就难以获得正面陈述的理由,所以对斯大林的评价有所回升。
在这种矛盾的情境下,就出现了《解放》这样的电影。
电影在编写剧本的时候,就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就是否出现斯大林的形象,而展开了各方观点的博弈。
最终,编剧邦达列夫与导演奥泽洛夫,还是选择了让斯大林出场,否则,反映卫国战争胜利的《解放》就无法能够客观、全面、真实地展现二战中的主战场的波澜起伏。
但可以看出,《解放》也定下了力所能及的弱化斯大林存在的拍摄基调。在第五部“最后一击”中,表现苏军攻下柏林的最终胜利里,《解放》完全采取了迥异于《攻克柏林》的策略。
《解放》中的最后一击场景
在《攻克柏林》中,斯大林在电话里遥控前方的将领,责令德军无条件投降,而在《解放》的最后一部中,根本没有斯大林出场,只有朱可夫向德军发出最后的通牒,当然朱可夫不可能绕过斯大林自作主张,但电影里只表现了朱可夫说:给我接斯大林,便略过这一重要的细节不提。
可以看出,《解放》为了避免《攻克柏林》里那样的突出斯大林的“粉饰”嫌疑,直接略去了斯大林的出场机会。
《解放》中的斯大林
事实上来看,这显然从《攻克柏林》的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显然,如果没有来自最高统帅部的命令,攻打柏林的将领们是不可能擅自作出接受德方投降的决策的。
而在《解放》中,电影里工于心计设计出来的两条虚拟线索,在最后的这一场国会大厦的攻坚战里得以合龙相遇,完成了它们的最后的命运交待。
《解放》的两条虚构的副线索,一条是炮兵连线索,由涅乌斯特罗耶夫为代表,也是副线索中最为明晰的一条情节链条。涅乌斯特罗耶夫有一个相恋的女兵卓娅,出现在最后的国会大厦前的鸣枪狂欢中,而卓娅在这个镜头里,却满脸泪痕,胜利没有化解她心中对失去恋人的伤恸。
涅乌斯特罗耶夫与卓娅
副线索中另一条情节线更为恬淡的链条是坦克兵线索。电影里有一个13号坦克,这辆坦克一直打到了柏林国会大厦。
《解放》中的瓦西里耶夫
开着这辆坦克的瓦西里耶夫,与炮兵线索一样,也安排了一个不知其名的女兵,与他有一个短暂的交集。电影在第一部里交待,当时瓦西里耶夫与这位红头发的女兵正在坦克里幽会,后来上司传话,他的战友来找他,才打破了他的粉色好梦。
瓦西里耶夫与坦克边与女友依依惜别
瓦西里耶夫一直打到国会大厦,而当时他在幽会女兵的时候,前来叫他的达罗日金,却在国会大厦内部的攻坚战中,不幸牺牲。
有些顽皮的达罗日金
电影里交待,在国会大厦攻下之后的胜利庆祝场面中,瓦西里耶夫穿过欢呼、鸣枪、拥抱的人流,寻找他的一路同行、杀到柏林城下的达罗日金时候,没有人回应他,一绺英魂已经长留在国会大厦的室内战场上,只留下孤身一人的瓦西里耶夫声声焦急的呼唤。
瓦西里耶夫寻找战友
瓦西里耶夫在这里碰到了另一个伤痛欲绝的卓娅,也是因为失去了一路相伴的恋人而泪流满面。
瓦西里耶夫看到正在伤心落泪的卓娅
这样,瓦西里耶夫与卓娅相遇在国会大厦前的台阶上,意味着电影的两条虚构线在这里终于合二为一,完成并轨,可以看出,编剧设置出这两条线的目的所在,那就是胜利者在欢庆胜利的时候,却背负着战友与恋人的失去的痛苦,酿成了战争后面必然蕴含着的悲剧性副部。日后,奥泽洛夫将他的二战系列打破次序编辑成《世纪的悲剧》,正是对同一主题的另一个角度的观看。
卓娅暗自流泪,为那些牺牲者
牺牲在胜利前的最后一刻,这是最让人扼腕叹息的。
在1950版《攻克柏林》中,一名士兵也是在冲进国会大厦的台阶上,被子弹击中,弥留之际,他将一块染血的手帕,托付战友,挂上国会大厦的球顶上。
《攻克柏林》中的牺牲的战士
这样,《解放》中的最后一幕“国会大厦攻坚”在电影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幕。
《解放》中的欢庆胜利场景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攻克柏林》中同样的场景,可以看出,《解放》里对这一场景的还原度还是比较高的。
《攻克柏林》中的国会大厦场景
那么,《解放》里的国会大厦场景是在哪里拍的?
《解放》里的国会大厦
电影拍摄的年代,不可能在国会大厦的原址上,重演当年的那场炮火连天、枪林弹雨的对战场面。
《解放》中的战斗场面,的确是在东柏林拍摄的。
摄制组开进当时东德控制的东柏林的时候,正好有一段街区进行拆迁,留下了一截截断壁残垣,这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绝佳场景,于是,电影里的柏林街垒战,便借用了这一段废弃的街区,作为柏林攻防的兵演背景。
《解放》里的国会大厦
更为巧合的是,当时有一座教堂也在拆建中,而这座教堂的正门与国会大厦非常近似,正好可以移用作为国会大厦的场景。
《解放》里的国会大厦
而国会大厦里的战斗,则是在搭置的布景中拍摄的,虽然与正门是一墙之隔,但实际距离却相距遥遥。
《解放》里的苏军冲入国会大厦场景
《解放》里还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就是虚构线的主人公涅乌斯特罗耶夫牺牲在地铁里的场面。
影片中,希特勒发现苏军通过地铁直逼最终的据点,残酷地下令开闸放水,引水灌入地铁通道,意图阻止苏军的进攻。
《解放》中的水淹地铁场面
这一场景,在《攻克柏林》中也作了纪实性的表现,在这一段落中,躲在地铁里的德国市民们,被水淹死,揭露了法西斯的人伦尽失的丑恶本质。
《攻克柏林》中的水淹地铁场景
不过,《攻克柏林》里仅仅是泛泛交待,而《解放》里却将这一段真实历史,融入了虚构的剧情中,将电影里的最主要的虚构人物涅乌斯特罗耶夫为了救助命悬一线的德国民众,而牺牲在激流之中,展现出苏军仁义之师的本质,让这一段纪实性的再现赋有了情感与道德的意义。
《解放》里的这一段水淹地铁的镜头,并不是在柏林拍摄的,它的拍摄点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水闸边,摄制组用水闸的地形地貌,仿制了柏林地铁的架构,为了增强真实性,苏军战争胜利后,从柏林带回来的一些战利品,用于了现场效果的真实性营造。
《解放》剧照
可以看出,《解放》在复原战争原貌的真实性上,的确是下了相当大的功夫。虽然那个时代,没有电脑特效,但是,《解放》的真实质感,却是电影技术再怎么升级换代也不会给影片加持与赋能的。
相关链接:
苏联电影《解放》中的斯大林扮演者是谁?揭秘电影的副线情节来源
《围困》编剧是路遥最爱的前苏作家,片中斯大林暗藏编剧构思习惯
1949年版《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中,吉基塑造了最威猛的斯大林形象
最帅的斯大林扮演者盖洛瓦尼,连斯大林都赞叹不已,至今无人超越
《列宁在十月》与《列宁在1918》中斯大林由两演员扮演,高下自分
聊聊前苏联史诗级电影《解放》的成功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