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内革命的爆发就是因为蒋介石所率领的国民党背叛革命,那个时候我党内部还有很多人对国民党抱有一丝希望,但是他们早已经想将我党置于死地。这个时候是伟人提出了只有枪杆子才能救我国,之后我党才意识到了枪杆子的重要性。
由此我党开始组建自己的军队,但是有了军队后,伟人又意识到了军权不能高于政权,所以又提出了党指挥枪的工作作风,以此能够看出伟人很重视政工工作。所以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有一个元帅非常特殊,他是唯一一个作为政委当选的元帅,伟人说不能没有他。
一、罗荣桓将军
罗荣桓和很多的将军不同,他是一个读过书上过大学的人,所以他身上体现出了很多儒雅之相。他毕业于武昌大学,也正是因为在大学中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他才在学校的时候加入了共青团,后来毕业也顺其自然的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我党中的一名老党员。
毕竟罗荣桓读过很多书,所以他的组织能力必定没有问题,他就被组织上派去组织农民运动了,之后又参加了很多场起义。后来随着大部队来到井冈山建设革命根据地。他始终遵守党的组织和纪律,贯彻组织上的制度,爱护士兵,团结人民。
抗日战争时期,他被任命为政治部主任,还曾到山东地区指挥战斗。在山东各地组织群众,建立抗日武装政权,凭借着他超强的宣传能力在山东地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带领山东分局的驻军在山东地区和日军周旋。
罗荣桓在此期间组织了多次的反攻,大力的挫败了日军在山东的扫荡,也立下了不少的军功。抗日战争时期,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罗荣桓和林总搭档的时期,林总在刚上任第四军军长的时候,和军政委搭档的非常不顺利,没有人能管的了林总,组织上把罗荣桓调了过去。
罗荣桓自上任之后,便很快就得到了林总的认可,罗荣桓不仅能很快的和同志们打成一片,并把整支军队凝聚到一起,这一点非常让林总佩服。性格暴躁的林总在和罗荣桓搭档的时候却非常温和,几乎没怎么发过火,就算俩人意见相左,罗荣桓也能平心静气的劝说他。
二、被授予元帅军衔
1955年,全国瞩目的授衔仪式在北京举行,这场仪式本就是为了奖励在战争中英勇奉献的将军们。但是毕竟数量有限,在大会举办之前就要确定具体人选。经过组织上的商讨,最终确定了十大元帅的名单,但是这个名单一出,也引起了很多的讨论。
当时很多人包括伟人,周总理,邓公等人都退出了元帅的竞选,他们一方面是不想和将军们来争抢这为数不多的名额,另一方面也是认为自己现在已经不在军队任职不符合竞选的规则。所以这些元帅将军的人选都会从军界中筛选,元帅的人选也是一般担任过一军主帅之人。
名单中大多数都是让人信服的将军,他们也基本都是当过军长的人,但只有一人除外。那就是罗荣桓,罗荣桓是最后一个当选元帅的,此消息传出后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因为罗荣桓的当选,粟裕就不得不屈居于大将的军衔,很多人都为粟裕鸣不平。
和罗荣桓相比起来,粟裕是有实打实的军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打出过很多次漂亮的战役,所以很多人才会觉得粟裕是更符合这个元帅的人选,并且按照惯例来说,只是做过军政委的罗荣桓确实不太能胜任元帅的军衔。
罗荣桓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也是提心吊胆,内心非常煎熬。他本来就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现在让他成为全军之中讨论的对象,他非常不适应。所以他还主动去找伟人推脱,表示自己并不能接受元帅的军衔,自己的军功不多资历也不深,能够有将军的军衔自己就很满意了。
三、不能没有他
伟人对罗荣桓一直都很欣赏,因为伟人特别注重军队的政工建设,如果军队里只有能打胜仗的将军,那么军队会滋生很多个人崇拜主义,所以必须要有政委来配合军长的工作,这样才能做到党指挥枪。而罗荣桓这样非常擅长政工工作的人,这个名额也非他莫属。
如果说有人反对罗荣桓当元帅,那么第一个不同意的可能就是伟人了。在罗荣桓找到伟人之后,伟人告诉他你不必妄自菲薄,你是政工工作的典范,元帅之位不能没有你。所以在伟人的坚持下,十大元帅最后归属了罗荣桓,这不仅是对他的肯定也是对政治工作的肯定。
伟人曾经在很多公开场合下夸奖过罗荣桓,认为他是一个能够顾全大局的人,政治工作不是谁都能做好的,所以罗荣桓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政工人才。罗荣桓在战场上曾经受过几次伤,所以晚年他的身体一直都不太好,他也是十大元帅中最先去世的那个人。
伟人在罗荣桓去世后非常惋惜,甚至还亲自去了他的追悼会,伟人很少参加追悼会,十大元帅中仅有两人,其中就包括罗荣桓,也足以说明伟人对他的重视。
总结
军队中主帅和政委两个人是相辅相成的,不管是主帅做主还是政委当家,只要最终能够带来胜利的果实,那么就说明这支队伍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队伍。伟人力排众议推选罗荣桓为元帅,也是要让大家明白政工工作的重要性,政委在一支军队里也是非常重要的。
罗荣桓在军队中一直兢兢业业,为了革命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他身负重伤但是为了工作也不肯先去治病,导致他的身体有了很大的问题。罗荣桓去世使得我党失去了一个优秀的政工人才,伟人还特意写了悼念诗来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