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丝
栏目|谍战剧
在很多谍战剧榜单上,张嘉译、宋佳主演的《悬崖》一直让很多谍战剧迷念念不忘,该剧一直名列前茅,口碑很好。
《悬崖》的第1集就很吸引人,让人直接入坑,1个细节足以见得编剧的用心用力。
该剧开端安排了一个出现困难且克服困难的情节——我地下组织安排顾秋妍去火车站接周乙,两人从未见过面,由于地下工作的安全考虑,彼此都没有见过对方的照片,唯一的判断办法就是周乙下火车时戴着墨镜。
不巧的是,周乙的墨镜在车厢意外地被踩坏了,没法再戴,同行的特务科股长鲁明却戴上了墨镜。
相认现场敌人环视,没有多少犹豫的时间,而编剧又故意安排了冲突,让周乙坐在一个热血知识分子金教授对面,造成特务刘奎抓捕金教授,踏碎墨镜这样一个小小细节,周乙愣了一会儿,迅速调整了夫妻久别相认的策略。而这时候的观众也提起了精神,看看这样情况下能否认出来。
周乙和顾秋妍怎样才能像久别重逢的夫妻那样,准确地认出对方,以免引起特务科科长高彬一行的怀疑?就在顾秋妍向戴着墨镜的鲁明走过去的时候,周乙叫住了她……
在车站下车时,挤在家属群中的顾秋妍只看到一个带着圆框墨镜的鲁明,和一个手上举着很不醒目的破碎方框墨镜的周乙,周乙不认识顾秋妍,此时的他肯定不能高举着墨镜,这样很容易引起怀疑导致身份暴露。
周乙看到鲁明带着圆形墨镜,意识到那个试图接近鲁明的女人应该就是顾秋妍,在面临相认的短时间里,顾秋妍带着一点不确定走向鲁明,她心中应该准备了两套方案两种说法——对面来的是周乙或者不是周乙,而周乙看到这个走向鲁明的女人,立即明白了,她就是顾秋妍,就主动叫了她一声“秋妍”。
在顾秋妍方面,前面已经看到了周乙,但没法确定谁是谁,等到那个人叫她名字,瞬间明白了他才是周乙,她迅速用上了第二套方案,感谢鲁明他们大老远的去接周乙。
鲁明不知道自己差一点被认成周乙,看到一个年轻女人过来,对他说感谢他们大老远去接他,明白原来她是周乙的太太,于是客气了一句,这时候顾秋妍才面向周乙,做出一番夫妻团聚、久别重逢的虚假状态。
这个过程持续时间很短,经过画面的精心剪辑,人物的姿态动作都非常自然,没有被老奸巨猾的高彬看出,可以说是成功营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细节。
这样真实可信的细节,让观众在观看时能一直屏住呼吸,沉浸在故事发展中。
逻辑严密的细节是一部谍战剧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观众会结合自身的经验,从这些细节中获得严密逻辑带来的真实感,从而认可和喜欢这部剧。
面对越来越挑剔的观众,谍战剧的创作者在结构故事、布局情节时,尤其需要顺应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
谍战剧的进程依赖于情节的推动,而情节本身的演进又依赖于内在逻辑。所谓内在逻辑,除了因果关系、时空联系、人物线索等自然逻辑之外,更重要的是创作者根据剧情需要所做的悬念设置、细节穿插和节奏安排等自设逻辑。
优秀的谍战剧创作者总是在忠于必要的自然逻辑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融入精心设计的逻辑,让作品产生独立的个性,成为具有创作者自我风格的作品。这就要求创作者具有丰富的阅历、深刻的理解力以及高超的编故事能力。
最关键的一点是,逻辑必须是系统而自洽的,必须是可以自圆其说的,自相矛盾和逻辑混乱只能伤害整部作品而不能成就个性和风格。
同时,冷丝觉得,《悬崖》好看,不是因为计谋较量有多精彩,也不是因为情节曲折,而是在于周乙身上的爱,爱是支撑他坚持到最后的精神动力。
《悬崖》的情节制作与计谋较量相较《潜伏》并不那么精致完美,但在人物的塑造与精神层面的探讨上显得极有诚意,同时也显得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主人公周乙在“悬崖”般的环境中精神世界处在焦虑与分裂之中,他对自己的生命状态是持否定态度的。
该剧的后半部分回到对周乙真实生命与人性回归的探讨上来,周乙面临死亡的时候生命是真实而完整的,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悬崖》少了一些娱乐奇观,多了一丝人性关怀,这在草率跟风、展现“奇观”的谍战剧创作中尤为难能可贵。
的确,《悬崖》在谍战剧的序列中是比较另类的。谍战剧的发展从《潜伏》到《悬崖》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希望这些新的动向能够成为一种正向的力量,引导落入创作困境的谍战剧在精神品质方面多一些有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