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全国两会都要“下团组”,同代表委员们深入交流、共商国是,凝聚起亿万人民一往无前的奋进力量。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南方都市报、N视频推出特别策划“追梦者答卷——回访和总书记两会面对面的代表委员”,听他们讲述如何牢记嘱托以实干作答,以及在奋斗路上见证的发展变化。
“您看,这是最近在我们家乡拍的。”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青海的孔庆菊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展示了一张照片: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荒漠猫现身,漫步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草丛中。荒漠猫的现身,印证了近年来我国对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取得成效。
从祁连山脚到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2022年全国两会前夕,南方都市报、N视频回访孔庆菊等多位此前和总书记两会面对面的全国人大代表,讲述他们所见证的祖国大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荒漠猫”照片走进人民大会堂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这是总书记对青海的殷切嘱托。三个“最”字一直牢牢记在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孔庆菊的心中。
青海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对于从小生长在祁连山脚下的孔庆菊而言,把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带到北京,是她最大的心愿。
为此,2021年全国两会前夕,孔庆菊深入当地生态管护站和村镇调研——在老虎沟管护站内,墙上一排珍贵的照片吸引了她的目光。
202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拍到5只荒漠猫同框画面。新华社发
“这是一批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影像资料。”孔庆菊告诉南都记者,老虎沟管护站附近布设了四十多台红外相机,专门抓拍野生动物的活动画面。其中,一段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荒漠猫的影像资料引起了孔庆菊的注意,她当时就拷贝下这份影片,并通过截屏的方式,把一张5只荒漠猫同框的照片冲洗出来。
2021年全国两会上,孔庆菊展示荒漠猫和雪豹的照片。新华社视频截图
这张7寸照片被孔庆菊带去了北京,带到了总书记的面前。孔庆菊以此佐证,展示生态环境的变迁。
“这说明生态保护见效了。”当时,总书记凝视照片,频频点头,“特别是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增强了,看到了生态本身的经济价值。”
这让孔庆菊十分振奋。“说风沙小了、水清了、草绿山青,比不上照片展示的画面更直观、真实,更能让人切身感受到咱们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成效。”
孔庆菊向南都记者讲述了当地所作的努力——
“首先是生态管护更严格了。”她告诉南都记者,近年来,当地对贯穿整个门源县的浩门河流域挖采砂石、兴建小型水电站的乱象进行了专项整治。同时,门源县持续加大偷猎野生动物的惩处力度,对于伤害或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将按照野生动物的保护级别进行严厉处罚。
“环境好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力度大了,很多珍稀野生动物,像我小时候根本就不知道的荒漠猫、雪豹、马麝、斑头雁、猞猁等,都在我们的草原或是河滩等地出现了。”
2020年,青海东部祁连山最东端首次拍到雪豹。新华社发
一片生机勃勃背后,过度放牧、开矿挖山、乱砍滥伐等现象,也曾令祁连山满目疮痍。
孔庆菊依稀记得,小时候,每逢腊月至开春期间,门源县的风沙总是令她头痛不已。“过年的时候,刚刚收拾好的家转眼被吹得满是黄土,甚至因为风沙太大,我们连门都出不去。”
南都记者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实施,义务植树广泛开展,部门绿化协同发力,保护管理全面加强,取得了明显成效。孔庆菊告诉南都记者,仅在2020年,门源县新增国土绿化面积已达到8万亩。
“乱挖砂石的情况几乎看不到了,光秃秃的山变绿了,风沙比以前小多了,河水也变清了。”常有居民向孔庆菊反馈,环境好、心情好、身体好,幸福指数也提高了。她对此也深有体会:“因为我就是受益者呀。”
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
另一边,在祁连山东北麓的内蒙古中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土地总面积近90%曾被黄沙占领。
生态环境治理迫在眉睫。2000年,国家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多伦县把变黄天为蓝天作为首要任务,开始大规模实施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全国人大代表、多伦县蔡木山乡铁公泡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国琴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李国琴(右二)向放牧户宣传林地保护政策。受访者供图
李国琴告诉南都记者,起初村里没有机械,只能靠人力挖树坑,她和村民们起早扛着铁锹,背着干粮和水,赶着马车到山上种树,直至太阳下山。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村民们的齐心协力下,多伦县开始实现由“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历史性巨变。
2011年,国家在铁公泡子村实施百万亩樟子松项目。“樟子松是耐寒树种,适合咱们当地的生态环境。”李国琴响应号召,在自家承包的500亩草场上种植了樟子松。在她的鼓励下,全村70%的村民均种植了樟子松,先后造林近10万亩。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蔡木山乡铁公泡子村周边种植的樟子松林。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起到了显著的“堵沙源、涵水源”作用,形成了保护京津的绿色屏障。多伦县漫山遍野也由黄变绿。
2021年,李国琴带着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好消息来到全国两会。
“总书记是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虽然每一年都能见到,但在他面前发言,这还是头一次。”2021年3月5日,李国琴在会上介绍了国家的利好政策为蔡木山乡生态带来的改变。总书记不时同大家交流。
“总书记的话使我的干劲越来越足,我们一定要再接再厉,保护好我们的生态。”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李国琴激动地对南都记者说道。
生态环境得到巨大改善,李国琴也在思考,如何聚焦绿色经济发展,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
李国琴告诉南都记者,2019年,她了解到红松所生产的松子在食、药、工业上需求大、经济效益高,为提高樟子松的经济价值,联系县林业部门争取到了樟子松嫁接红松项目。她先在自家林地实验嫁接2万株,成功后大面积推广,直接带动村民经济收入大幅增长。
“现在我们已经成功嫁接4万多株红松。视天气情况,今年我们还要大面积再嫁接一部分。”李国琴向南都记者满怀信心地说道。
“生态好了,夏季的雨水多了,冬季的雪也下得特别大。”李国琴告诉南都记者,多伦县正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积极创新“全域旅游+农业+文化+健康+体育”新模式。目前,蔡木山乡已引进规模化旅游公司,占地约八千亩的滑雪场也正在大力修建。
把“空气”变成“真金白银”
相似的故事还发生在距离蔡木山乡约两千公里外的八闽大地。
站在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村口回望,金溪河碧波如镜,倒映着青翠的山峰。全国人大代表、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还清晰记得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向总书记娓娓道出家乡生态环境变化时的场景。
“当时我说,1997年4月10日上午,您来到我们常口村,到村民家中,和大家一起喝擂茶、拉家常……想不到二十多年过去了,总书记一听到擂茶就记起来了,说那是他第一次喝擂茶,一提到擂茶,他马上就想起了咱们常口村。”
张林顺也始终记得总书记当年的嘱托:“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为了让村民有更优美的生活环境,张林顺首先整治村里环境卫生,并牵头建成污水处理站。此后,村里开展垃圾分类处理,所有电线“下地”,家家户户装上天然气管道,公园、沿河栈道等景观设施也纷纷建成。
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同时,常口村还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产业,云衢山漂流项目成为当地特色“名片”。张林顺向南都记者透露,2019年全国两会结束后,常口村积极探索“党支部+旅游”发展模式,与福建省旅游集团合作,成立常青旅游公司,建设森林氧吧、金溪畅游和“两山”学堂等旅游项目。“两山”学堂项目首期规划建设用地9600多平方米,预计将于今年7月投入使用。
张林顺(右)展示常口村流转签约的林业碳票。新华社记者 彭张青 摄
2021年5月,三明市发放首批林业碳票,张林顺领到编号“0000001”的碳票,涉及村里3197亩生态公益林,经第三方评估测算,监测期碳减排量12723吨。碳票把“空气”变成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真金白银”,常口村一棵树没砍,就卖出了14万多元,张林顺激动不已。
坚持生态保护,推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张林顺对南都记者总结道,常口村的老百姓们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享上了“生态福”。
总策划:戎明昌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主笔: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何嘉慧 实习生 陈妍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