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会让你想起自己的家乡?也许是一张许久未见过的风景照,也许是一句亲切的地方方言,也许只是一道熟悉的家常菜。
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生活时代,能够坐下来与家人吃上一餐普通的家常饭,已经变得十分难得。而由《早餐中国》原班人马打造的纪录片《下饭菜》,所描绘的正是普通百姓最简单平淡的一餐一饭。虽然没有顶级大厨,也没有珍稀食材,但是那饭菜中饱含的心意与情感,却似乎是任何珍馐佳肴都无法比拟的。
这部百集微纪录片由云集将来与海峡卫视联合出品,在东南卫视、海峡卫视与爱奇艺同步播出。第一季节目共十集,每集17分钟左右,以美食诉说着各地的风土人情,展现着那远离喧嚣与繁华,最能抚慰人心的人间烟火气。
平淡的故事,浓烈的情感
在影视作品纷纷以高潮迭起的戏剧性情节来吸引观众的时候,纪录片《下饭菜》却反其道而行,将平淡和真实贯穿整部作品的始终。可就是这些鸡毛蒜皮、不值一提的片段,连缀出了一幅最具人情味的人生画卷。
“这次我拍的菜都不值得一提,拍摄的人物身上也没有戏剧性,只是众多家庭主妇和家庭主夫中的几个。”导演王圣志在采访中这样说道。云南小银河自然村的杨美玉和丈夫一起养蚕供两个女儿上学,她做的羊乳饼夹火腿中的原料,也都是出自家中养的羊和猪。连江开鱼丸店的达哥,最初并不愿意参与拍摄,他说自己一直是半工作半玩,认为自己没什么出息,没赚什么大钱,不过他的厨艺极好,他做的鱼丸和煎带鱼经常会引发朋友们来蹭饭。
这些人就像我们身边的父母亲戚一样普通,他们做的饭菜无论是羊乳饼夹火腿、煎带鱼还是柴火矮脚鸡,也都是家中平时喜欢或者最常做的菜。《下饭菜》就这样将镜头对准这些普通平民百姓和他们平淡的生活,展现着他们最平淡日常的一餐一饭。用总导演王圣志的话来说,这部纪录片是要“为不值一提的菜和人建一座纪念碑”。
没有剧本,没有刻意的煽情和升华,是《下饭菜》让人愿意看下去的一大原因。受访者自我介绍时会感到害羞和手足无措,笑着抱怨自己的小名不好听;街边的阿姨在采访中还不耽误帮别人换零钱;放弃教书选择开农家乐做柴火鸡的小伙子,并非是为了传承或赚钱,只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些最真实的家长里短,最细水长流的饮食生活,也最能打动观众的心。
其实在拍完热闹的《早餐中国》之后,导演王圣志就在思考着拍一部冷清一点的美食纪录片。他觉得如今的许多美食节目或纪录片都很闹腾,带有过多的欲望,以宣传某些东西、吸引观众眼球为目的,反而使呈现出来的作品变了味。
《下饭菜》摆脱了热闹与喧嚣,没有特级大厨、五星级餐厅和特别精贵的食材,也没有颠勺、摆盘之类的精细操作,炒一道菜甚至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婺源的糊豆腐,就是简单的将米糊、豆腐和各种普通配料放在一起煮,没有什么特殊的秘方;池州的干豆角烧肉,虽然前期制作干豆角要费一些时间,但真正下锅炒也很快。这部平凡冷清的纪录片就是想要告诉人们,吃饭是一件非常简单快乐的事情。
据王圣志回忆,片中不少人被找到时的第一反应都是:我做菜难吃死了,你怎么会来拍我?
但他们自认为很“难吃”的菜,家人们却很喜欢吃,因为那些饭菜中加了特殊的“佐料”——爱与心意。他们在做菜时心中是有对象的,有对象就意味着有深刻的情感表达,其中最珍贵的无非就是做饭之人的用心。
四川的毛和平和陈玉芬夫妇,每次都会提前熏好腊肠,在女儿女婿回家的时候给他们做腊肠炖萝卜;池州的吴大哥和妻子经常做干豆角烧肉,因为他们的女儿很喜欢吃这道菜。想着这道菜是做给最爱的人吃的,想到对方吃这道菜时幸福满足的神情,以这种心情做出来的菜又怎么会不美味呢?
与此同时,这些一成不变的家常菜,这些让人们熟悉和喜爱的味道,也是生活中人与人、代与代之间最强的连接纽带。他们会让更多外地朋友尝到这些菜,下一代将来或许也会做这些菜给自己的孩子吃,就这样将家乡的味道慢慢地传递了出去。
以新形式描绘世俗生活
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影视作品也在不断融入新的元素来使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下饭菜》中一些独特有趣的小巧思,不由得令人眼前一亮。
首先,作为一部纪录片,《下饭菜》没有选择以旁白来介绍人物和美食,而是以受访者自述以及互动问答的方式来展现内容,这使情节显得更加自然流畅。没有剧本的问答还时常会得到许多幽默且出其不意的答案,给这部作品增添了很多趣味。比如第四集河南的邓建强大哥在被问到妻子的优点时,十分大胆地说出“喜欢骂人”,紧接着充满求生欲的改口说“开玩笑的,只是有点吵”,令观众觉得又可爱又好笑。
其次,这部纪录片在背景音乐的选择上也是独树一帜。放弃了抒情的轻音乐,转而用古典音乐和舞曲等做搭配,让人有种在厨房里听演奏会的新奇体验。第一集美玉姐在做羊乳饼夹火腿时,与之相配的背景音乐是法国的《小步舞曲》,她做出来的美食就是如同这音乐一般艺术品。关于这样设计的原因,王圣志解释道:“他们的动作行云流水,从从容容,像舞蹈,像音乐。”
最后,在每一段内容的结尾部分,《下饭菜》还设置了“附加题”这样一个独特的版块,向当地村民们询问各种各样奇特有趣的问题。例如“有什么关于固始鹅的诗”“四川人打麻将怎么叫牌”“渔民有什么禁忌”等,村民们的回答则是五花八门,笑点颇多,但也有不少观众从中学到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知识。这个特殊的“附加题”版块设计令这部纪录片显得更为生动活泼。
虽然运用着新鲜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这些可爱的人和美味的食物背后,《下饭菜》却展现着更多的旧风俗、旧习惯、旧语言、旧文化,讲述着古朴的世俗生活和老式的情感。
作品中拍摄了许多地方方言,有时导演跟受访者对话也会使用方言,这是他们多年以来的讲话习惯,这种轻松舒适的对话方式也更容易激发起他们的表达欲。在安徽的“附加题”中,展现了多种用方言叫卖的场景;在湖南关于“一个小孩站在凳子上拿鸡蛋”的方言版本,更是像绕口令一样复杂有趣。方言背后包含的是元气满满的世俗生活,是始终不断传承的习惯与感情。
像是四川人热爱的搓麻将,婺源当地人自己用稻草做的舞龙,新疆特有的蔬菜恰玛古、乌斯曼等地方特色,以及赶集市、唱山歌等传承许久的文化习俗,也都是家乡各地最老旧、具代表性的名片,是他们最为深刻的记忆。没有这些也就无法凸显出最真实淳朴的世俗生活,而在这部纪录片中,“世俗生活”正是关键所在。
片中的美食和方言让人感到亲切,秀丽的景致给人内心带去平静,热情的问候如阳光般照耀着人们。湖北的赵良梅阿姨让导演组给她儿子介绍对象,还邀请他们在当地多玩几天,品尝当地独有的苞谷酒;江西婺源的阿姨让导演组跟她回家吃饭......这些也许并不起眼的对话和举动却散播着最温暖强大的力量。
如今的我们置身于快节奏的生活中,拥挤忙碌的日常充斥着快餐和外卖,能够坐下来与家人吃一顿家常饭菜的机会变得少之又少。更有远赴外地的游子,时刻想念着家乡的山水与问候。《下饭菜》中简单的家常饭菜、温情的家长里短、古老的文化习俗,仿佛是送给观众的一次“返乡之旅”,真实平淡的一餐一饭和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无一不在抚慰和治愈着人们的心灵。
— THE END —
作者 | 王雪宁
主编 | 彭侃
排版 | 李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