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1971年生人,辽宁抚顺人。从艺二十多年,他一共出演了近百部影视作品。
他多次揽获白玉兰奖、飞天奖、金鸡奖、华鼎奖等各类大奖。
他曾出演过多个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
最让人惊奇的是,他是唯一一位在国剧里既演过曹操,又演过刘备的演员,他的励志人生鼓舞了太多人,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故事。
01 母亲的烤地瓜摊
于和伟是公认的实力派男演员,魅力非凡,很多人都很喜欢他。
他的魅力除了体现在过硬的专业实力之外,也体现在朴素低调的为人态度和踏实勤奋的做事风格上。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平凡而又自强的母亲。
“那时候邻里之间都敞着门来往,关系很近,吃饭的时间点上,我妈不让我多在门外站一会儿。”
在于和伟的记忆中,小时候他经常帮母亲看摊。这个小小的地瓜摊是妈妈维持全家生计的工具。
“除了烤地瓜,也卖一些瓜子和花生。”于母那年(1971年)生下了他,于家大姐当时已经24岁。
于母产子时已经四十五岁,母乳不够,那时候没有什么奶粉之类的。好在恰逢于家大姐生下了女儿,时而用奶水喂养幼弟于和伟。
于和伟三岁失怙,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拉扯大兄弟姊妹九人。于和伟的外公是一名秀才。
母亲虽不识字,但受到外公言传身教的影响,竟然会口述书信,文理通顺,表词达意很妥帖。
在儿子于和伟的记忆里,因为家庭条件有限,母亲认为儿女们认得字,不做睁眼瞎就可以了。
“我妈眼里的不做睁眼瞎就是指看得懂报纸。”她有一句话给了儿子很深的记忆:“自大多一点就是臭。”
“我认为,有文化不一定就是认字多,所谓下下人有上上智,那个年代虽然很多人并不认得字,但有大智慧。”
“她看到我演的人物万古碑,说‘这小子很坏啊’。”
“我以为她是不认可的,但有一天我发现她对好朋友说,‘那个电视剧你看了吗,那个坏蛋就是他。’她其实还是为我感到骄傲的。”
如今,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于和伟仍然时常想念,他说:“我妈很伟大,但要从具体哪一点去谈论她的故事,一时间难以理清头绪。”
想必是母爱似海,一直蕴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然而他想说的太多,不知从哪一个细节说起。
02 走上文艺之路
于和伟在少年时期不是学霸。他喜欢唱歌,对文艺很感兴趣。他读初中时成绩非常一般,第一次中考的成绩并不理想。
为了继续上学,他决定补习一年再考。一路走来,于和伟说要感谢很多人,其中就有吴老师。
吴老师是他的补习班老师。于和伟回忆:“那个时候补习的学费很贵,要两块多钱。”“元旦团拜会的时候,我去其他班唱过歌。吴老师听过后觉得我有音乐天赋。”
吴老师考虑到他的家庭比较困难,与高中相比,师范学校录取分数低一些,毕业后就可以分配工作,因此建议他去考师范学校。
当年的抚顺市幼儿师范学校专门培养幼师,只招收女生。幸运的是,就在当年该校首次开设中专音乐班,可以招收男生,毕业后可以分配至小学担任音乐教师。
于和伟顺利考进了该校的音乐班。于和伟说:“我是第一届考进去的,当时这个音乐班只有二十名男生,也可能是因为学校女孩子太多了,我分了心,没太学好。”
“毕业之后,觉得自己没有学好自己的不自信,担心误人子弟,就没有去当小学老师。”
“正好遇到抚顺市话剧团过去招生,我就想这也是与音乐沾边的,我去试一试。结果就考上了。”
“考完之后,在等待最终结果的时候,话剧团的人在旁边说这孩子好啊,肯定能考上。”“那个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可能很适合干这一行。”
03 在上戏
1992年,于和伟被上海戏剧学院录取。考上上戏后,他从东北来到上海,非常高兴。然而地域不同,东北人习惯咸口,上海菜是甜口的,饮食很不习惯。
在路上,他的行李被发错了车,晚了四五天才到上海。没有被褥,于和伟只有借住在一个同乡的大三师兄宿舍内。
刚入大学时的于和伟,性格内敛,不爱说话。适应了新的环境后,于和伟表现出了“欠儿”的一面。
他经常主动“挑衅”同学,喜欢冒刺,皮一下非常开心。被同学瞪了,针对了,就拿个小本本记录下来作为 “复仇笔记”。
类似这种记录很多:“某年某日,某某瞪了我”。记下来之后,他还故意把本子落下在教室里,好让同学看到。
同学知道后,在宿舍摁住他,要“整治”他。大学的生活很丰富,于和伟的性格变得开朗了许多,人缘不错。
这些往事成了毕业许久后大家仍然深深怀念的东西。于和伟常怀感恩之心,对很多帮助过他的老师铭记在心。
“大三那年,系里面排练实习大戏,我的表演老师李学通让我来演《打野鸭》的齐洛夫,我感觉诚惶诚恐,当时我的成绩不是最好的,怎么就可以来担纲主演。”
“是李老师鼓励了我,他说‘你要相信自己,我看好你能演。’”“这件事大大鼓舞了我。”
“范益松老师当时刚从国外回来,他自己首次翻译的《借我一个男高音》让我做男主演,当时观众里有一些外国朋友,他们也笑得很开心。”
“我问范老师,是因为这些老外懂中文吗?”“范老师说,表演不全是依靠台词,共情不会被国界、语言阻隔。”范老师的启发了我,让我明白表演的魅力的所在。
04 渐为人知
1997年从上戏毕业后,于和伟加入了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一干就是五六年。
“那时候的心理落差很大,处于低谷时期。那些年,话剧并不景气,受众很少。制片方去话剧团找演员,都是找配角、群演,不像在学校的时候了。我就想着让自己发一次光,证明自己。”
2003年,高希希导演筹备拍摄电视剧《历史的天空》,话剧团的三位编剧老师联名推荐于和伟饰演万古碑这个角色。
万古碑是剧中的第一反派角色。“在准备了一个月之后,有一天接到副导演的电话,表示万古碑有人演了,要是还想演,有另外一个角色。”
于和伟当时十分失落。失去角色后,他独自来到单位食堂吃饭。“正好遇到了蒋老师,他得知情况后,当即打电话给制片人和导演,坚持推荐我来演万古碑。”
“蒋老师当着我打电话,‘于和伟已经准备了一个多月了,人物的种子已经在心里发芽了,这时候不让他演?’”
“非常感激蒋晓勤老师大力推荐,我才能顺利得到机会出演万古碑这个角色。”“我是慢热型性格,戏拍了三分之一,才和大家熟悉起来。”
于和伟觉得很幸运与李雪健搭档演戏。万古碑这个角色戏份不是很大,只有90多场戏,其他主演都有几百场的戏。
于和伟使出浑身解数去演这个反派角色。为了能演好万古碑,他几乎成了戏痴,早晚吃饭都没有停止琢磨镜头。
“后来,李雪健老师说万古碑这个角色将来可能有震撼性的效果。这让我大受激励!感觉这就值了,我当时的状态很好,就觉得很满足,觉得证明了自己。”
电视剧《历史的天空》大获成功之后,于和伟逐渐被大家所熟知。高希希导演很欣赏于和伟,接下来的数年内,二人在一起合作拍了八部戏。
“在万古碑这个角色之后,我不再那么着急去表达自己,反而沉得住气了,沉下来钻研怎么演好一个角色。”
05 千人千面于和伟
于和伟被评论为千人千面,这与他饰演的太多风格不同的角色有关。2009年,得知高导演正在筹拍《三国》,于和伟就有了想法,他对饰演曹操很有兴趣。
为了演好曹操,于和伟阅读了大量资料,结合自己生活的感悟进行思考。每一位演员都有对角色的独特理解。
“我当然想演曹操啦,这个人物戏剧冲突大,容易出彩。”然而高导演早就选定了陈建斌来饰演曹操。
于和伟退而求其次,说想演诸葛亮。高希希说:“你年纪大了。”剧中诸葛亮出场的时候,还很年轻。
于和伟就说,那我演司马懿。其实高导演早已属意于和伟来演刘备。“一开始我认为刘备老是哭兮兮的,不太喜欢。”
高希希让工作人员打印了于和伟一人高的照片,要直接在新剧发布会上亮相。“高导让副导演给我打电话,我才知道已经这样了,那就演吧。”
为了演好刘备,于和伟阅读了更多的资料。在新《三国》里面,于和伟所阐释的刘备给了大家不一样的体验。
笔者以为,该剧加入了新时代的崭新价值观。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给人的感觉就是突出表现了忧国忧民,解救天下苍生的宏愿。
于和伟的表演从更多的方面展现了更为完整的刘备,可以说是一次全新解读。他突出了刘备的隐忍、善于藏拙,使得人物感情更加丰富,形象更加立体。
2010年5月该剧首播后,于和伟版本的刘备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2017年,于和伟在《军师联盟》中饰演曹操。
他的表演得到易中天的称赞。易中天评价:“这是我见过的最像曹操的曹操。……我觉得对于曹操这个人物的把握基本准确!”
在接受采访是时候被问到:是否担心鲍国安饰演的曹操珠玉在前,会造成很大的压力和非议?
于和伟回答:“不太想按照老样子演绎,要有自己的历史观,自己的理解。”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为了演好每一个角色,他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从角色出发,体悟他们的喜怒哀乐人生百态。
于和伟勤于观察,耐心打磨,成就了诸如《觉醒年代》里活灵活现、生动立体的陈独秀,成就了《刑警队长》里有血有肉、“命案必破,不破不休”的顾铭。
当然也成就了张艺谋导演的《悬崖之上》里反套路化的周乙。周乙是一名潜入敌人阵营的特工,看着战友被严刑拷打,看着战友服毒自尽,都要强忍悲痛故作自然。
于和伟说,周乙悲愤欲绝,恨不得马上为战友报仇雪恨,却没有一场戏可以宣泄自己的情感。
我要在看似平静的些许缝隙里去表达,表面不动声色,保持平静,努力克制,但还要成功地让观众看出来这种情绪,不能到最后什么都没了。
于和伟说,这个时候,如何把握住表演的分寸感,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些角色风格迥异,各有不同,媒体评价于和伟“千人千面”。
06 他的“大侠梦”
于和伟:“演员是有一个域的存在的。不可能适合所有角色。”早在少年时代,他就读完了《金庸作品全集》,从此影响了世界观。
男人都有一个武侠梦,他很想演一把大侠过过瘾。“等到我真正读懂萧峰、令狐冲、杨过的时候,因为外形和年龄等原因,我就只能出演杨逍、谢逊和星宿老仙了”。
于和伟说,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场戏的时候,他想起了谢逊的样子,“手持宝刀睥睨天下,威风凛凛。大丈夫当断则断,不必多言”。
“一个人的阅历越丰富,对生命的认知就越深刻。要做好一名演员,先要多阅读,多体悟,多理解。
先磨砺好自己,让自己在生活中先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可爱的人、一个有人格吸引力的人。观众看演员演戏,最后是看到的演员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