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导读】
《居官必览》系清代金庸斋撰。金庸斋生平事迹不详,据沈廷芳与戴汝槐序,曾于乾隆二十一年任广东惠州同知兼署连平知州,第二年,即乾隆二十二年撰成是书并刊行。
此书采用了明袁了凡的功过格的形式,总结出为官功格五十八条,过格四十二条,每条之下按“发明”、“征事”、“广义”等项纂辑居官治民中的种种言行事理。“发明”,说明道理,申明大义,多方阐述宗旨要略。“征事”,通过事例加以点评,广采古今官吏为官范例数百条,典型生动,极富感染力。“广义”,对相关论点进一步辩证发挥,深化为官之理。
此书就事使、操持、兴革、教化、刑狱、赋税六方面,展开对居官治民的功过是非的界定与评述,所论大都十分精辟,切中肯綮。如在“事使”中阐述事上使民之道,提出“承奉上司,勿诌勿讥”,“临下严明,法立不贷”,而对于百姓则要处处考虑如何“恤民生”,“视民如伤”。又如在“操持”中,强调“操持不外清、慎、勤三字”,并指出三字的意义:清廉才能保持大节,谨慎就不会犯错误,勤奋才能够办好事情。确实是居官的三字经,至今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关于兴革,提出“固必熟察舆情,酌宜土俗,不可孟浪自用”;关于教化,指出“莅官治民,教化之功最大,教化之事最难”;关于刑狱,强调“听讼以简省为功,而不可屈抑有冤以为简;用刑以宽仁为德,而不可滥释有罪以为宽”;关于赋税,要求对百姓坚持贯彻宽仁抚爱之情,要使催征有章法可依,“上不误公,下不病民”。如此种种,正如书名所言,居官者必要看一看这本书,当然更有必要效法古今官吏中那些一腔正气、两袖清风的楷模。
李鸿章曾藏有此书。
【名家导引】
李鸿章(1823-1901)清末淮军军阀、洋务派首领。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咸丰三年)在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继而当曾国藩幕僚。1861年练淮军,次年调至上海,在英、法、美侵略者的支持下与太平军作战,升任江苏巡抚。1865年署两江总督,次年继曾国藩任钦差大臣,1870年又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从六十年代开始开办近代军事工业,逐步扩大其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居官必览 居官格总论
居官格宜无所不统,顾其训诫条款,专为守宰言之,何也?盖天之立君,惟民是重,而承君以抚民者,莫亲于守宰之臣。汉帝有云:“与吾共此民者,其惟良二千石乎!”宋主有云:“一州生灵,全以付之。”可见其职之非轻,而为功为过之关系不细也。格所以特详于是,其亦体上天生民之心,示居官者以爱民之切务乎。
魏庄渠先生《与俞献可知县》曰:“大丈夫欲致君泽民,不为相则莫如为令与守。”近君者莫如相,近民者莫如守令,而令弥亲矣,痒疴疾痛,无一而不相关也。居今之世,可以庙食百世者,惟守令则然,民之思令弥深矣。虽然,三代封建有君道焉,两汉守令有长道焉,今之郡县直仆道耳。士之雄飞者不屑焉,谓之雌伏。吁,何轻民命也!贤者所至,涂炭者可使之枕席,小民戴之如君,亲之如父母。
上之人固将敬之如九鼎大吕,山川若增而胜焉。然则能重此官者,是固在我而已。
章枫山先生由翰林谪为临武知县,未之任,改南京大理寺丞。尝叹曰:“吾恨不作临武知县。”盖知县正好做事,正好救百姓,岂得以官小为嫌也。先生理学鸿儒,其汲汲于匡济如此。嗟乎,今之世视县令为传舍,为火坑,亦曾念及此否?
居官章程应当无所不包,不过从有关训诫条款来看,专门是针对地方长官而言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天下确立君主,把民众安危视为头等大事,而替君主安抚民众的百官,没有比地方长官更直接亲近的了。汉朝皇帝说过:“与我协同治理天下之民的,也就是这些优秀的食俸二千石的官吏吧!”宋代君主也说过:“一州生灵,就完全托付这些地方官了。”由此可见地方官之职是不轻的,而或立功或犯过的关系也不是细微小事。所以居官格特别详于此,这也体现了天生养万民之心,提示做官的要切切实实以爱民为本务吧。
魏庄渠先生《与俞献可知县》说:“大丈夫想要尽到为君泽民的责任,不能做宰相就不如当郡守县令。”接近君主的人莫过于宰相了,接近民众的人莫过于郡守县令了,而县令更是便于亲近民众了,民众的疾患痛痒无一不与县令相关。当今之世,能够死后立庙,享受后人祭飨的人,惟有郡守县令可以做到这一点,而百姓对县令的思念尤为深久。即使夏商周三代分封爵位土地,建立邦国,表现了为郡之道;两汉郡守县令表现了长者之道;今朝的郡县长官只是做到为仆之道。那些抱有宏伟大志的人士,对此看不起,称为“雌伏”。唉,这是何等的轻视百姓命运啊!贤良的长官所到的地方,对于生灵涂炭的人,能够使他们安于枕席。小民拥戴这些长官如同拥戴君主,亲近他们如同亲近父母。上面的人必然敬仰他们如同敬仰三代传国宝器九鼎与周庙大钟,江山为此而增辉愈美。然而让上下重视此官的,原本在于自我的业绩而已。
章枫山先生由翰林贬官为临武知县,还没有上任,又改任南京大理寺丞。他曾经感叹说:“我恨自己没有当上临武知县。”意思是,当知县正好做事,正好救助百姓,岂能以官小为嫌疑呢。章先生为理学大儒,对于匡正救济世道竟如此汲汲用心。可叹呀,当今之世,人们把县令一职当做暂时住脚的旅店,当做害人的火坑,哪里还会念及县令的重要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