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中,分割春秋战国的标准是这样:以前476年作为春秋的结束,以前475年作为战国的开始,不但在史学界是这样,在初中和高中教材上也是一脉相承的。以这个标准作为时代的分割,其实是有标准答案的,但是市面上的解释却五花八门,有些牵强附会,有些言不达意,今天让我给出标准答案。
战国时代
《史记》的决定性作用
在我国国内,民众普遍认为历史从上古黄帝开始。太史公也是秉承这一思想,系统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3000年的历史。尽管对上古社会有很多离奇的描写,但是在中国历代,《史记》始终被视为一本史书存在,且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这个“首”字代表的只是顺序,不是后人评价)。太史公的战国历史就是以前475年作为开始的,这是我们现在以前476-475年作为两个时代分割点的决定性因素,那太史公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年呢?
史记
条件一:君王的崩殂。整个春秋和大半个战国 ,周王朝是始终存在的,而且也是得到所有诸侯国承认的宗主,以周王室中帝王的更替来分割时代,是这一时期史书编撰的主要手段。以春秋为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即位,也是春秋的开始。那么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去世,对于当时社会来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有作为分割点的条件。
条件二:写作的要求。在《史记•六国年表序》里太史公是这么讲述自己写作的目的和遇到的困难的:天下被秦国统一后,其他六国的史籍因为有很多讥讽秦国的内容,在之后的焚书坑儒中基本都被销毁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在就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作为开始,以秦二世灭亡作为结束,来记叙战国的这段历史。
焚书坑儒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段文字,这一段历史,因为主要的史料只剩下秦国的一家之言《秦记》,所以很多叙述可能会有不同于其他章节的地方,太史公希望读者能够理解到这一点,就单独划归了。
总结一下:《史记》如果作为正史,那《史记》的时代划分就是历史学范畴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这种划分是一定有历史性的依据的,后世在历史方面的划分和整理也一定会遵循这一依据。
太史公
前475年作为战国的开始是否科学?
以我的看法来说,如果撇开史书编撰的牵绊,我认为三家分晋是战国开始的重要事件。三家分晋完成后,七个主要战国的国家定型,拉开了相互攻占讨伐的序幕。如果设置这一事件为时间分割点,则肯定要设在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晋为诸侯是标志性事件,此时三家分割完毕,又得到官方的承认,七雄争霸开始。当然,我这个是一家之言,立意也绝对不能和太史公相比,毕竟太史公当时是在著史。
历史这件事,从开始出现,讲究的就是依据和相互印证,我们后人去谈论历史,切不可以自己所思所想去构思历史情节,甚至去编排一些史学家。所以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对史学家的尊重,是我们尊重的历史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