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于7月1日上映的电影《1921》,由黄建新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5月10日,影片发布外国语学社成员的海报,官宣了这一进步团体中的演员。其中,张若昀、张宥浩、赵弈钦分别饰演青年刘少奇、任弼时和萧劲光;曹骏、高容方、刘恩佳、刘哲尔、罗泽楷、徐晓璐饰演学社中的进步工人(均按姓名拼音排序)。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革命进程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着,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社团组织为中国共产党默默培育着后备力量,这便是上海外国语学社。它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的外语教育机构,主要为来沪青年提供学习革命理论知识及外语的环境,并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进行革命实践。
电影里的一些重要角色都曾在这所学校教学,李达教日语,李汉俊教法语。电影里就再现了一段黄轩饰演的李达教授进步工人学生们学习日语的场景,虽然为了便于观众理解,日语很短,但演戏一贯全身心投入角色的黄轩也抓着剧组里的日本执行制片人和日本演员池松壮亮练习发音很久,等到实拍时,俨然一位留日回来的年轻老师的模样。
外国语学社作为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场所,在这里学生们除了学习外语,也给学生们传播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李汉俊翻译的《马克思〈资本论〉入门》和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都是学生们的必读书籍。青年时期的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人都曾在此学习,并作为优秀分子被派往苏俄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由于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处于秘密状态,需要一个场所开展革命活动,所以外国语学社明面上公开办学,实质上掩护革命,为革命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场地。
外国语学社见证了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人革命生涯早期共同学习的历程。三人作为意气相投的战友,在外国语学社同窗后便一同赴俄,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寻求救国的理论指导。
新中国开国元勋刘少奇24岁自莫斯科回国,便参与到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领导中,这次罢工的胜利也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次壮举。此后他一直活跃在我国工人运动的前线,参与了“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等运动,为工人阶级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一生任劳任怨,被评价为“党的骆驼”“人民的骆驼”的任弼时,初到苏俄深造时,一天只能领到200克黑面包作为口粮。他忍饥挨饿仍刻苦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只为能够为民族救亡图存献上自己的一份力。24岁他在安徽巡视时,不幸被敌人拘捕,遭受种种酷刑,他仍紧咬牙关,没有对党的秘密走漏一丝风声,用自身行动证明了共产党人不屈的精神。“人民海军之父”萧劲光曾两次赴苏俄进行学习,归国后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打造出一支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红军劲旅,为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参演这样一部具有宏大历史意义的影片,做足准备工作已经是每位演员拍摄前的“必经之路”。在提前阅读史料的基础上,为了更生动的去呈现伟人的青年时代,张若昀在片场一有闲暇时间便去找导演、编剧交流。此前在张若昀参演的作品中,因为角色需要曾学习掌握外语,英、日、德、法等,无论现代剧还是古装剧都彰显出深厚的台词功底。在《1921》的拍摄中,刘少奇的台词中包含了大段俄语,张若昀私下努力练习再度挑战新语种。众所周知俄语的发音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难把握,所以在片场拍摄间隙,他经常独自一人躲在角落自言自语。当正式拍摄时,台词流利发音标准,连在场的俄语老师都对他的语言天赋和努力程度感到惊叹。
电影中还有一段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和李启汉在天台“跑酷”的戏,说起来这段戏的创作还有一段小故事。当时编剧导演为了力争让剧本情节更真实生动,多次走访老渔阳里外国语学社的旧址,就在馆内,听到专家讲述了20年代早期外国语学社处在秘密传播共产主义理论的情况下,经常会遇到危机。在某次法国巡捕来巡查学校时,刘少奇等青年学生就通过天台飞速撤离,成为了流传至今的邻里街坊的一大美谈。
编剧导演根据这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查询史料,加以丰富,创造了电影中四位年轻人“飞檐走壁”,成功撤离的情节,给电影增加了戏剧性和可看性。而这段情节在演绎时却考验了几位演员的动作协调性和体力。在拍摄巡捕闯入外国语学社的这场戏时,欧豪、张若昀、张宥浩、赵弈钦几人为了躲避巡捕,不仅快速跑上陡峭的台阶,还要在楼顶翻越一个个围栏。张若昀在走投无路之时甚至从水管滑下,慌忙逃走,场面十分惊险。这一连串的动作戏,对于这些平时以拍文戏居多的演员来说颇具挑战,为了呈现出最佳状态,他们一遍遍练习。到拍摄结束时,一个个都练成了“跑酷达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