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伯特·M.奇蒂诺
译者:胡毅秉
1942年夏末,希特勒明白,在非洲发生的任何事件都不可能直接威胁德国,而东线的战争就是另一回事了。在这里,国防军正在书写其历史中新的史诗篇章,1942 年的秋季将是东线决一死战的时刻。
雪绒花行动开始于7 月26 日,参战德军在某些地方轻松撕开苏军的薄弱防线,在另一些地方甚至兵不血刃地取得突破,很快就开始在开阔的地形上全速前进。几乎每一份关于这场战役的资料都强调,对德军来说主要的障碍是酷热的天气,而不是苏联守军的抵抗。在西面,罗马尼亚第3 集团军和德国第17 集团军在亚速海边一路推进。它们进展迅速,很快就逼近叶亚河(Eja River),并于8 月1 日在库晓夫斯卡亚(Kushchevskaya)建立了桥头堡。紧邻他们左侧的德国第17 集团军的前锋第5 军飞速穿过巴甫洛夫斯卡亚(Pavlovskaya),马不停蹄地一路杀到库班河畔的克拉斯诺达尔(Krasnodar)铁路枢纽站—他们在第一个星期就从出发地前进了240 千米。
混乱的作战:国防军的夏季攻势,1942年
然而,在8月下旬,形势却发生了突变。在高加索作战的第二阶段,就好像战神突然下凡,对整条战线上的德军都施加了阻力。一度以最快速度前进的德军部队突然发现自己的速度减慢到近乎爬行。从机动战到阵地战乃至僵持战的转换之快一直被视作这场会战的主要特点。用德军的术语来说,运动战转瞬间就让位于阵地战。
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因为国防军此时实施的双重作战的奇特性质。当利斯特的大军向着南方山地猛冲时,对斯大林格勒的进军却陷入停顿。由于大部分可用的燃油和运输车辆都被用于高加索,B 集团军群受困于严重的后勤问题,而且遭遇了越来越庞大的苏军部队。面对这种严重的作战问题,在8 月1 日,也就是雪绒花行动开始不到一个星期的时候,希特勒和德军总司令部决定反转作战优先次序,将进攻斯大林格勒定为新的主要突击。这个决定立刻影响到了德军的战斗序列,霍特的第4 装甲集团军所属的集团军群从“A”改为“B”,也就是说,它要从高加索抽身,转而北上斯大林格勒。
这确实是一个重大事件,是一次大规模作战在开始不到一个星期后的全面反转。虽然通常人们都把这一错误归罪于希特勒,但这并不是他个人的独断专行。哈尔德和德军总参谋部从一开始就对高加索作战缺乏热情,在第45 号指令下达后,他们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劝说希特勒将斯大林格勒定为国防军首先攻打的目标。他们的理由是东进可以获得更好的地形条件,而且后勤补给的难度也要大大低于进军山地的作战。
哈尔德在7月24 日首次建议搁置希特勒钟爱的高加索攻略计划,代之以更为传统的进军斯大林格勒的作战,但由于希特勒与德军总司令部关系紧张,这一建议自然得不到采纳。直到集结于斯大林格勒地区的苏军重兵集团使德军不能不有所动作时,希特勒才默许了这个建议。而随后他又一如既往地试图将其粉饰为他个人一贯的主张。在7 月30 日,希特勒在国防军总司令部中安插的作战主任约德尔将军以夸张的语气宣布,“高加索的命运将在斯大林格勒决定”。
随着霍特被抽调至斯大林格勒方向,曼施坦因的第11 集团军被装上火车运往列宁格勒前线,A 集团军群的规模大不如前。按照第45 号指令的构想,它应该是由五个集团军组成的巨无霸,但此时它却只有三个集团军:第1 装甲集团军、第17 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 集团军。要不了多久,由于参加斯大林格勒作战的部队侧翼不断拉长,而这座城市本身又成为需要不断投入更多生力军的大熔炉,A 集团军群还将失去罗马尼亚军队。因此,五个集团军变成了两个,而多路大军参与的进军高加索作战也因此被简化(或许简化过头了):第17 集团军在西,进攻黑海港口新罗西斯克、图阿普谢和苏呼米;第1 装甲集团军在东,冲向捷列克河和格罗兹尼的油田。两路大军间隔近482 千米,相互之间连最低限度的支援都做不到,而且在战役开始后的第三个星期就遭遇了苏军日益顽强的抵抗。
失去主攻地位还意味着军需品、弹药、人员补充的优先级都被降低,尤其严重的是燃油供应。除了燃油之外,雪绒花行动还失去了许多航空兵力。随着空军的大部分飞机被调往北面的斯大林格勒地段,德军的推进速度减慢到近乎爬行也就不足为奇了。不仅如此,由于国防军已经从少数可使用的机场前出数百千米,基础设施又不堪重负,留在南方的空军部队的作战效能也大打折扣。按照在这一时期被反复证明的规律,将大量兵力集中于一个主要突击方向的德国空军是可怕的战争机器,但如果它的兵力分散于两个相隔很远的方向上,那就不足为惧了。更何况,在德国空军实力大减的同时,苏联红空军(VVS)却在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到了8 月中旬,德军的战地报告已经开始提及苏军对地攻击机的影响。装甲厚重的伊尔-2“斯图莫维克”强击机将在此后的几个星期越来越频繁地翱翔于高加索的天空。
就以位于第17集团军最左翼的第5 军为例。它的第一个目标是库班河畔的石油化工城市克拉斯诺达尔。这个军轻松抵达了该城近郊,但随后却与苏联第56集团军苦战数天,才在8 月9 日攻占了这座城市。下一个任务要求第5 军渡过库班河向西南方向进发,与罗马尼亚第3 集团军合作夺取黑海港口阿纳帕、新罗西斯克和图阿普谢。第5 军一开始就发现推进难度大大增加。由于撤退的苏军破坏了克拉斯诺达尔的桥梁,第5 军花了足足五天时间才在该城两侧的库班河对岸建立起桥头堡。过河之后,它又发现自己要面对苏军从新罗西斯克调来的预备队组成的纵深密集梯次防御,以及利斯特元帅所说的“敌军在空中的绝对优势”。45第5 军按时开始了对苏军防线的强攻,以克雷姆斯卡亚(Krymskaya)为目标奋力冲杀,但是在地面苏军的强大兵力、日益活跃的红空军和国防军截至此时遇到的最困难地形的共同作用下,这一地区的机动战终于走到了尽头。
在讨论高加索会战时我们确实不能忽视自然条件,尤其是天气和地形。当地在8 月的气温一直超过100 华氏度。苏军优秀的“斯图莫维克”飞行员瓦西里·叶梅利亚年科(Vasily Emelianenko)就是当地人,但连他都说这种炎热是“令人难耐的”。他的飞机的装甲部分烫得无法触摸,而散热器中的水在他滑行到跑道时就已经沸腾。46 在当地的泥土路面上,逼人的暑气蒸腾起大团尘土,形成看似悬浮在空中的呛人尘雾,将没有得到精心保护的一切—人员、机器、马匹、食物—都染上一层黄色。
至于地形,在国防军的南下过程中,它仿佛是在逐渐远离文明世界。按照德国官方正史的说法,这片区域是“重峦叠嶂的原始森林,从未经过采伐,只有几条被踏出来的人行小道穿越其中”。“部队只能依靠不在山洪暴发时节的溪流和江河作为主要通道。”战术问题是可想而知的,但地形在后勤和交通方面引发的问题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不堪重负的可怜牲畜们在会战过程中任劳任怨,并陆陆续续地死去。伤兵们也是如此—道路的崎岖意味着重伤员根本无法被送到后方。由于该地区为数稀少的城镇都被用作指挥部和突击部队集结地,大部分一线士兵只能风餐露宿,忍受雨雪侵袭。当然,他们还要对付苏军。随着前线推进到大山脚下,对方的抵抗也开始变得猛烈。这里的地形对守军而言是隐藏炮位和突然实施火力伏击的理想场所,而德军也开始频繁领教这两种战法。
在这种种困难的影响下,A 集团军群的进攻在8 月下旬变得举步维艰,最终彻底停下了脚步。
本文摘自《国防军:第一部.折戟沉沙,1942年德军历次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