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初,李小龙的出现将“功夫片”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峰。而整个70年代中后期的港片市场,也成为了功夫片作品的虎踞龙盘之地。
面对这股功夫片浪潮的冲击,武术指导刘家良也在“邵氏电影”的支持之下,于1975年转型导演,开启了自己的功夫片导演之路。
转型导演的刘家良,在70年代中期先后执导、拍摄了《神打》、《陆阿采与黄飞鸿》、《洪熙官》三部作品,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导演名号日渐响亮之后,刘家良决定拍摄一部功夫大作。1978年,刘家良从邵氏拿到投资,策划拍摄了《少林三十六房》,并且力捧自己的义弟刘家辉出位,担任了该片的男主角。
这部《少林三十六房》无论是服化道的设计,还是剧情、打戏的处理,都做得相当出色。然而成龙、洪金宝在功夫片大银幕上的另辟蹊径,却让这部《少林三十六房》,成为了传统功夫片时代最后的余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少林三十六房》。
一、变革与守旧的冲突,刘家良的内心矛盾
刘家良在拍摄这部《少林三十六房》时,内心可能也经历了一番矛盾的挣扎。
功夫喜剧的风靡虽然始于70年代末的《醉拳》,但在70年代初,这种将“功夫元素”、“喜剧元素”相结合的做法,就已经开始在港片大银幕上出现。
1972年,李小龙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里,就已经开始出现喜剧桥段的设计。而刘家良在1975年执导的《神打》,也是一部实打实的“功夫喜剧”作品。
《神打》之后,刘家良又执导了风格传统的《陆阿采与黄飞鸿》,和诙谐、幽默的《洪熙官》。《陆阿采与黄飞鸿》与《洪熙官》上映后,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此时是继续探索功夫喜剧,还是稳扎稳打、回归传统功夫片的拍摄,成为了摆在刘家良面前的一个问题。
1978年,刘家良从邵氏拿到投资,准备拍摄自己的第4部电影作品。也许是出于票房的考虑,刘家良没有对“功夫喜剧”再度进行新的尝试,而是在传统功夫片的题材之上稳扎稳打,拍摄了这部《少林三十六房》。
在这部作品之中,刘家良将自己电影创作时的矛盾心理,表现了出来。“变革”与“守旧”的理念冲突,也成为了这部《少林三十六房》的故事主题。
二、从“俗世红尘”到“佛门净土”,守旧与变革的几番冲突
《少林三十六房》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清朝。大清将军“天达”南下平乱,反清志士“殷将军”被“天达”击毙。
同为反清志士的私塾先生“何老师”,因为同伴的去世、悲愤不已,在学堂上慷慨激昂地向学生们讲述民族大义。富家子弟“刘裕德”被老师的热情感染,心中也燃起了“反清的意志”。
年轻人想要反抗、想要变革,但老一辈却主张隐忍、主张退让。刘裕德在大街上遇到了天达的手下“唐三要”,面对唐三要的咄咄逼人,刘裕德想反抗,但地保大叔却奉劝他隐忍。这些官兵总有离开的时候,等他们离开了,一切也就变好了。
虽然老一辈一直奉劝刘裕德隐忍,但刘裕德却一心求变,加入了何老师的“反清组织”。何老师认为,少林功夫独步武林,如果少林功夫能广播民间,那么人人习练武艺,一定能推翻满清。
何老师“少林功夫外传”的想法,在刘裕德的心中埋下了种子,也为之后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刘裕德参与“反叛活动”被发现,无奈踏上逃亡之路,而他的亲属,也全部遭到株连。
为了给家人报仇,刘裕德决定前往少林习武。
一路逃亡,饿晕在少林寺外的刘裕德,被少林僧人所救。变革与守旧的思想,不仅在俗世间引发血雨腥风,在佛门净地也有不少暗中争斗。
戒律院长老恪守传统,认为少林是佛门净土,不该成为红尘之人的避难所,建议赶走刘裕德。然而,少林方丈认为,不能墨守清规戒律,时局动荡之下,佛门子弟应该救民于水火、普度众生。
最终,在方丈的许可下,刘裕德留在了少林寺,并更名为“三德”。
三、少林的守旧与变革,三德和尚的成功破局
留在少林寺的三德想要学武,并将武艺外传的想法告诉了“执事师兄”。
执事师兄也主张寺规的变革,但寺内不少长老都因循守旧。最终,执事师兄同样三德进入三十五房习武,但却不让他妄言“武艺外传”的想法。
执事师兄的默许与纵容,让三德成为了推动“少林寺规”变革的一个契机。
进入三十五房之后,三德勤学苦练,用了五年时间,学会了少林三十五房的全部功法。此时的三德,一心想要促成少林武学的外传。想要改革寺规的方丈,也打算重用三德。
然而,三德和尚的一心求变,也激起了寺内“守旧派”长老的不满,戒律院主持率先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反对了方丈对于三德的任命。
在功夫片的故事里,没有什么是一场一对一的打斗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打两场。最终,戒律院主持决定,和三德和尚进行一对一的兵器battle。
戒律院主持,是寺内守旧派中战力最强的一位。三德和尚以齐眉棍、禅杖作为武器,两次与戒律院主持交手,都败在了主持的柳叶戒刀之下。
不服输的三德,决定苦练武艺,对主持发起第三次挑战。
练武时,一根折断的竹竿,给了三德灵感。他模仿竹竿的样式,自制了独门兵器——三节棍。利用三节棍,三德打败了戒律院主持,同时也获得了成为“一房之主”的机会。
三德向方丈提出了成立“少林第三十六房”的提议,希望少林广收俗家弟子,实现武艺外传。
三德的提议,激起了寺内“守旧”、“变革”两派长老的激烈争论。作为破局者,三德的这次提议,已经在寺内掀起了变革的热浪。但能够左右变革结果的,却不是三德,而是寺内各房的长老们。
方丈为了激化两派长老的矛盾,罚三德下山化缘,缘簿未满不得回山。三德下山之后,长老们也开始围绕“寺规的变革”,展开激烈的争论。
下山后的三德,遇到了被天达将军“追杀”的洪熙官、童千斤等人。三德将几人收为弟子,并以武力铲除了天达。
故事的最后,方丈带领“革新派”的长老,完成了“寺规的变革”。而三德也回山成立了“少林寺第三十六房”。
四、刘家良的功夫经典,刘家辉的影坛成名作
这部《少林三十六房》不光故事设计出色,打戏给的也是十分充沛。
电影的一开始,天达将军南下平乱,遇到了反清义士殷将军,二人板斧对双刀的打斗,抓住了不少观众的眼球。
而后,三德和尚进入少林寺习武的桥段,更是为观众安排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拳脚、兵刃对战。
不光打斗精彩,相得益彰的配乐,也是该片的一大亮点。
早年的陈永煜,为这部《少林三十六房》担任了配乐工作。提起陈永煜这个名字,可能许多观众都比较陌生,但是说起他的另一个名字——陈勋奇,相信资深的港片迷们都会感觉分外熟悉。
毕竟,在《东邪西毒》、《大话西游》、《重庆森林》等作品中,陈勋奇的经典配乐,在观众们的脑海中,留下了太过深刻的烙印。而这部《少林三十六房》,也因为他的配乐,多了不少热血与激昂。
《少林三十六房》可以说是刘家良导演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一部作品。该片不光在港片市场之上备受好评,在北美地区也是热映一时,成为了《龙争虎斗》之后,又一部在北美引发“功夫热潮”的功夫港片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刘家良这部《少林三十六房》,对之后华语功夫片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1982年李连杰版《少林寺》,就直接照搬了这部《少林三十六房》的故事结构设计。
三德和觉远一样,都是因为“反抗官兵”,被迫逃往少林寺。在少林寺都是先被拒绝,之后又被收留。在寺内学艺有成之后,三德为救洪熙官等人,干掉了天达将军。而觉远为救李世民,手刃了王仁则。
要说两部作品最大的差异,可能就是《少林寺》走起了功夫喜剧的模式,在片中设计了不少喜剧化的桥段。而这部《少林三十六房》则是传统功夫片的严肃风格。
不光对于刘家良意义独特,这部《少林三十六房》对于刘家辉,也是影响巨大。早年的刘家辉,也出演了《八国联军》、《陆阿采与黄飞鸿》、《杀出重围》等多部作品,但在功夫片市场之上,他却没能获得太多观众的注意。
然而,随着这部《少林三十六房》的出现,刘家辉也一跃成为了当时功夫片市场之上的顶流,人气完全不输当时的狄龙、陈观泰等人。
虽然这部《少林三十六房》在票房市场之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刘家良在“功夫喜剧”与“传统功夫片”之间的摇摆,却让他失去了一次开辟先河的机遇。
而成龙、洪金宝的出现,更是让这部《少林三十六房》,成为了传统功夫时代最后的余晖。
五、遭遇成龙、洪金宝,传统功夫片时代最后的高峰
自1975年走上导演之路后,刘家良就在“功夫喜剧”、“传统功夫片”之间左右横跳,各种尝试。
1978年,刘家良选择了回归“传统功夫片”的路子,拍摄了这部《少林三十六房》。而这一年的成龙、洪金宝,却纷纷对功夫喜剧进行了大胆革新,推出了《醉拳》、《赞先生与找钱华》。
随着成龙、洪金宝等人的推波助澜,“功夫喜剧”迈向了时代高峰,成为了功夫片市场上的主流,而“传统功夫片”则在此时归于沉寂。
从1979年起,各式各样的“功夫喜剧”作品,开始在票房市场之上疯狂收割。刘家良也放弃了“传统功夫片”的拍摄,投身功夫喜剧的创作,《中华丈夫》、《茅山僵尸拳》、《烂头何》、《少林搭棚大师》、《武馆》等功夫喜剧作品也相继诞生。
而随着“功夫喜剧”的风靡,这部《少林三十六房》也成为了“传统功夫片”题材最后的高峰,为曾经的传统功夫电影时代,落下了最后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