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
留着胡子的陈道明,温文尔雅,侃侃而谈,不时冒出一点书生意气。他就静静地坐在记者面前,让人感到他的淡泊和宁静。
1971年的一次“逃亡”,一次选择
我那时对职业有三个梦:一个是医生,因为我们一家子医生;另外一个是外交官;第三就是律师,就这三个。如果现在我来选,我真是不太可能会考戏剧学院之类。———陈道明
陈道明步入演艺界只源于一次“逃亡”。
1955年,陈道明出身于天津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医学专家,从事医学理论研究,具有丰厚的文化修养。这让陈道明至今佩服不已:如对于古典诗词,你念了上句,父亲下句就脱口而出。“文革”之后放老唱片,京剧戏文,上句一来,他下句就跟着走。
父亲并不希望陈道明当演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陈道明也根本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走向这么一条演艺之路,更没有想到今日可以成为中国屈指可数的优秀演员。陈道明说:“我那时对职业有三个梦:一个是医生,因为我们一家子医生;另外一个是外交官;第三就是律师,就这三个。如果现在我来选,我真是不太可能会考戏剧学院之类。”
记者多次向陈道明问起他中学以前的生活,他说,真的很平淡,什么也不突出,更没有冒出什么表演天赋的苗头。但历史往往充满了戏剧性。陈道明在天津十二中上中学的时候,遭遇“上山下乡”的大潮,陈道明非常害怕,怎么办呢?于是想到了“逃亡”。那段时间,部队的各个文艺团体都在招生,中学老师经常让陈道明去看看。
陈道明在学校并不属于文艺骨干,甚至不是学校宣传队的,对当演员没有太多的幻想。有一次,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来十二中招生,陈道明表示坚决不去。老师就动员了跟陈道明特别好的三四个同学,把陈道明“押”到考试所在地的宣传队。
当时天津人艺有三四个老师来主持初试,宣传队的人先考,陈道明他们就在外面等着。宣传队都是能歌善舞的那些人,他们各显神通,很快考完了。
最后主考老师问:“还有没有人?”陈道明的三个同学说:“这里还有一个。”同时把陈道明推进去了。陈道明说:“我不考,我不考。我不会,什么都不会。”于是扭头就走。
陈道明这一“扭头”,引起了老师的好奇:“回来,回来,你为什么不考?”陈道明说:“那是宣传队的事,我不是宣传队的。”
主考老师“不拘一格降人才”,开始了一系列的发问:
你会什么乐器吗?
———会!
你会跳舞吗?
———会!
说起来非常有意思,陈道明的面试居然都是别人代替的———所有的“会”都是那些铁哥们同学给抢答的。这些回答带着好玩,带着起哄,带着纯洁,回答得“理直气壮”。弄得陈道明浑身不自在,黑黑的脸蛋变得通红。
过了几天,天津人艺打电话来,让陈道明去复试。陈道明感到很纳闷:“我说这奇怪了,老师眼睛出毛病了,脑子有问题。”就去了,连续去了三次。很快,陈道明就收到了天津人艺的录取通知书。当时,他父亲并不愉快,一声长叹道:“接受这个现实吧,当个职业做吧,但是你能做别的时候,最好不要做这个。”
三十多年前的一次“逃亡”,“逃”出了一个当代中国很具实力的优秀演员。陈道明说:“我走这个路很正常。最初没想过这个职业,后来因为是躲避‘上山下乡’,然后就混进这个队伍。后来就到了戏剧学院,没有太离奇的经历。”
他甚至表示:如果再有一次当演员的机会放在他面前,绝对不会珍惜。
三十年来三十部戏一路“道明”
人生哪有都顺的,肯定有不顺的,顺是相对不顺而言的。比如具体的有一段时间,我演得完全没得演了,完全靠经验。怎么办?重新找我。找不认识的我,找没有挖掘的我,找没有表现的我。———陈道明
可以说,陈道明的演艺之路相对一帆风顺,正如他的名字。陈道明说:“因为我命好。我的心态一直比较好,没有觉得特别差,没有脱轨的感觉,没有什么再启动的感觉。我觉得始终在轨道上,但并不是跑得最快的。”
事实上,陈道明真正做到了一步一个脚印,光学员就当了十多年。这包括在天津人艺的七年和中央戏剧学院的四年,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十年磨一剑”。
面对记者,陈道明蓦然回首:“我们这一批跟现代演员不一样,我们就是从群众演员干起,真是群众演员,在舞台上,一句台词也没有。我们当时算是比较正常吧,这是一个势必要经过的路,当时心态跟现在不一样。没有想出校门就开奔驰,拍完片子就可以买房子,没有那个概念。我们也不能要求现在的年轻人像我们那么干。我们当时的投机性比较小吧,机会主义比较少。现在呢……其实演出这一行,是要靠机会,但不能把它变成必然。现在好像已经变成了必然的了。”
1982年,陈道明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工作。许多学员在中央戏剧学院当学生的时候就开始崭露头角,但陈道明依旧是平平。接下来,陈道明相继出演了《今夜有暴风雪》《一个和八个》,这两部片子影响都很大,其中《一个和八个》的摄影张艺谋和美工何群,更令人关注。但陈道明虽然演技不错,社会影响却鲜为人知。
《楚汉传奇》陈道明扮演刘邦
十年磨一剑,这剑还不够锋利吗?不!前两个影片只是陈道明牛刀小试而已。
1984年,陈道明正式拔剑出鞘。他在电视剧《末代皇帝》中主演青年溥仪,一举成名。这一年,陈道明二十九岁,已经有了十四年的从艺经历。1988年,作为《末代皇帝》的主演,他荣获第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九届中国电视“飞天奖”优秀男主角奖。《末代皇帝》对于陈道明来说,无疑是开天辟地。
宝剑既已经出鞘,就无法掩饰其光芒。三十多年来,陈道明在演艺圈跌爬滚打,主演了三十多部影视剧,他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的大小奖项。他充分体会了一步一个脚印并且取得成功的快乐:“我喜欢的角色是《围城》《二马》《一地鸡毛》《黑洞》《康熙王朝》等。我觉得这里头能找到我创作中的兴奋点。”
陈道明真可谓一路“道明”。但他很清醒,他认为:“成功是相对的,一个演员不可能让所有观众都喜欢你,一部片子拍出来,不可能让所有观众都说你好。每个人观点不一样,生活观、价值观不一样,对你的片子的评价会不一样。所以我说,如果总共是十个人的话,一部片子,六个人喜欢,是非常优秀的演员,五个人喜欢是优秀演员,四个人喜欢是不错的演员,三个人喜欢是还可以的演员,两个人喜欢是一般的演员,一个人喜欢的演员也有,以后不要再混了。”
陈道明也有不“道明”的时候。陈道明说:“人生哪有都顺的,肯定有不顺的,顺是相对不顺而言的。比如具体的有一段时间,我演得完全没得演了,完全靠经验。”也许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出现了陈道明最不满意的作品如《寇老西儿》《上海人在东京》等。陈道明说:“我在这些作品中的表演,一点感觉也没有。我不会怨任何人。这是因为我没有金刚钻,就揽了这个瓷器活。怎么办?重新找我。找不认识的我,我没有挖掘的我,找没有表现的我。”
陈道明不满意的作品还有电影《我的1919》,尽管他因为出色地主演了我国外交官顾维钧,获得了“金鸡奖”和“华表奖”。但他认为:“可以拍得更好,但因为上马的时间不宽余,资金也不很宽裕,境外拍摄有很多困难,来不及去揣摩了,就完成了。从表演上来讲,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成功的地方。”
对此,陈道明颇有感慨地说:“教训肯定是有,演员有时候往往身不由己,各种关系、朋友,各个方面,也有为五斗米折腰,这个职业并不是很纯粹、很高尚,我也不是各方面很坚定的人物。”
陈道明因《末代皇帝》而出彩,而在《围城》中,他炉火纯青的表演,使他声名远播。可以说《围城》是陈道明最为精雕细琢的一部。
《围城》是著名作家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在高校和文化圈影响很大,电视剧《围城》开播使它家喻户晓,在全国掀起一股“围城热”。
现在的演员,没有什么戏不敢接,没有什么角色不敢演,但陈道明偏偏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导演黄蜀芹请陈道明主演《围城》,陈道明推辞再三,担心演不好。因为他在高中就熟读《围城》,他深知文化昆仑钱钟书原著的分量,主人公“方鸿渐”这一角色重大,性格复杂,很难把握。
但导演黄蜀芹早就吃定他了,根本没有考虑找个替补。尽管黄蜀芹并不认识陈道明,但看过《末代皇帝》。陈道明刻画人物的传神、细腻、到位和幽默,都让黄蜀芹大加赞赏。并且,陈道明本身是一个充满书卷气的人物,而方鸿渐就是一个性格复杂的知识分子。
《围城》成了陈道明花了精力最多的一部戏。首先是戏的分量重,几乎每集都有陈道明的重头戏;第二是陈道明主演的方鸿渐是剧中绝对一号,性格复杂,经历曲折,一不小心就会走样。陈道明就喜欢这样的带着小人物性质的角色。陈道明反复研读剧本,认真做笔记,同时准备了多种方案,甚至不少戏都实地拍出了多个版本,最后让导演选择。
黄蜀芹是这样评价陈道明的:“陈道明,他人聪明,悟性强,肯用功,又能体恤别人,整部戏他戏码最重,但无论是主要还是次要演员,他都能很好合作。在剧中,他是中心人物,在拍摄现场,他也是中心人物,是一个表演、艺德都好的演员。”
许多读者认为,《围城》是陈道明迄今为止最好的角色。1990年,陈道明主演《围城》荣获了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第三届学会奖,全国电影制片厂第二届优秀电视剧评选最佳男主角奖,第十一届“飞天奖”最佳男主角奖。1991年,他还获得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最佳男主角奖。
《围城》剧照
陈道明并没有沾沾自喜。他认为:“机会是致命的。演《围城》,如果当初找的不是我,找一个别人,他也可能演得不错。这个行业没有参照物,你演出来了,就先入为主了。所以我始终认为,机会和努力各占百分之五十,促成了你的辉煌。可是更多的人,是只有那百分之五十的努力,没有那百分之五十的机会。”
但同样一部知识分子题材的《二马》却让陈道明伤了心。在这部根据老舍名著改编的电视剧里,陈道明表现出甚至比《围城》更炉火纯青的演技,赢得了看过此剧的人的一片叫好。但看的人偏偏很少。对此,陈道明多多少少感到非常痛心:“《围城》之后我感觉《二马》好。因为年代不同了,人们都看《还珠格格》去了,谁看《二马》呀,对不对?我觉得从创作状态、信息量,到宽容度,《二马》比《围城》不差,甚至我更喜欢《二马》,但是现在不是《二马》年代了,同样现在如果播放《围城》,跟《二马》的命运是一样的,现在咱们的电视,完完全全已经成方便面了,全变成填饱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