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有个奇女子蔡文姬,这是很多人知道的。还知道的是曹操不惜重金把她从匈奴那里赎回来。知道得少的是,曹操这么做更多是因为她的父亲蔡邕。蔡邕是个才子,也是孝子。
蔡邕是才子,也是孝子
蔡邕母亲生病的时候,他恭恭敬敬服侍了三年,甚至创下连续70天不宽衣解带、不眠不休的记录。母亲死后,他在墓旁盖了个草庐守孝,乖顺的兔子时常在周边出现,高大的树木竟然连理成枝,引得人们纷纷前来观看。
相比现代人扫墓匆匆而来、倏忽而去,他们有谁比得上蔡邕的孝?
蔡邕有才,昏庸的汉灵帝喜欢他,残暴的董卓也青睐他。董卓杀人如麻,唯独对蔡邕言听计从。依蔡邕的性格,他特立独行,有话就说,还因此差点死于牢中,按说与董卓应当格格不入,可能还会死于他的手中。可事实远不是这样。
离奇之一,清高孤傲的书生蔡邕竟然肯为不可一世的莽夫董卓所用。
董卓在当时就是恶魔和灾星,人们唯恐避之不及,既为名声,也为安全。
蔡邕为董卓所用,当然是情非得已。董卓先是客客气气地请他,不来,董太师原形毕露:我老董是能灭人三族的,你蔡邕掂量着办。
蔡邕一个人死不足惜,他还有才貌双全的女儿蔡文姬,还有众多无辜的家人和亲朋,他们怎么能为了自己的意气和名节殉葬呢?无奈之下,蔡邕只好乖乖出仕。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董卓一看蔡邕来了,就像周文王见到姜子牙、刘邦遇上郦食其、曹操碰到许优,那真是大喜过望,一日三迁,一天之内给蔡邕升了三次官,最后是尚书和侍中,已经进入中央决策圈。
蔡邕和董卓
董卓这么做,不仅是讨好蔡邕,而是做给天下文人看的:谁说我老董是个粗人,我跟文化人走得很近呢。谁说我和文人是死对头,我和你们最崇拜的蔡先生都一个锅里吃饭了。你们其他人要来,跟着我干,只有加官晋爵、吃香喝辣的份儿。
他不知道蔡邕心里多别扭:我不来你就要杀我,还要杀我七大姑八大姨,我敢不来么?所以,不是蔡邕自己要跟董卓混在一起,他是没得选择。
离奇之二,董卓这个大老粗竟然听蔡邕的话,话说得过分也不在乎。
董卓天不怕地不怕,皇帝敢废、太后敢杀,朝中上下见到他就像见到鬼一样,不说反对,连话都不敢多说半句。可是蔡邕敢,不但他敢说,老董还愿意听。
董卓以为自己诛杀宦官,是拯救汉朝,兴灭继绝,居功至伟,可以和姜子牙媲美,就也想像姜子牙一样称尚父。他眼珠子滴溜溜地转,环视大殿一圈,没人敢说半个不字。
董卓这副模样能称尚父吗
可是他错了,还有蔡邕呢!
蔡邕说,董太师,您这不行啊!
董卓不明白,一脑袋的圈圈,怎么不行?普天之下还有我老董不能做的事?
蔡邕说,您知道姜子牙是尚父,可是他帮助周文王消灭残暴的纣王,安定天下。您这功劳好像还差点意思,而且关东不还是乱糟糟的嘛。你等到平定这些乱象之后再说不迟吧。
董卓想都没想,行,听你的。再也不提这事。他的意思是,我也不是一贯专横跋扈吧,我也能听取不同意见吧,我也会尊重文人吧。
董卓把持朝政后,地震频发。那时候人迷信,老董心里有点犯憷,把蔡邕找来问。
蔡邕看出这是个机会,说,这是“阴盛侵阳,臣下逾制”。您上次春游,乘坐的车“金华青盖,爪画两幡”,那是超标,是皇帝才能坐的车,“远近以为非宜”,大家都认为不应该,我当然也认为不应该。
卓老爷子竟然听从了蔡邕的建议,改乘“皂盖车”。
大家看到的是蔡邕的劝谏成功,依着董卓的脾气,他其实冒着很大的风险,说不定就会丢了性命。因为董卓基本上不把文武大臣放在眼里,连剿灭黄巾义军的大将朱儁都差点遭了他的毒手。
离奇之三,好人蔡邕竟然不是死于坏人董卓,而是被好人所害。
董卓对蔡邕是真好,“厚相遇待,每集讌,輒令鼓琴赞事”,董卓看重的是蔡邕的才学,蔡邕也想利用董卓的借重对朝廷有所帮助。
他曾经想离开,又知道无处藏身、逃无可逃,只好继续与狼共舞、与虎谋皮。
想不到他与董卓的这层关系给他招来杀身之祸。而杀他的却并不是董卓。
董卓倒行逆施,只有死路一条。杀他的是吕布,出主意的是司徒王允。王允勾起吕布对董卓的仇恨,导致两虎相斗,他坐收渔利。《三国演义》写的是连环计,拉进来貂蝉,演绎了一出情杀好戏。
杀董卓的时候,蔡邕正好和王允在一起。听到这个消息,蔡邕“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言谈之间叹了叹气,这是《后汉书》中的说法。
《三国演义》中说他伏尸大哭,从蔡邕对董卓的感情来说,这个有点夸张。他高兴才对。
蔡邕被逼出仕,跟着董卓,虽然待遇不错,可也言听计从的时候少,而且时有离开之意。蔡邕和董卓不是一路人,更不能是心腹。他叹气,叹的是董卓咎由自取、自作自受,叹的董卓的命运、人的命运,绝不会有对董卓的同情和怜悯。
他叹息董卓的死,大概想的是,以董卓的能力和声望,也许真的可以兴复汉室,成为姜子牙、伊尹、霍光之类的名臣,结果却把自己整死了、作死了。这是何苦呢!
但是蔡邕这悠悠的一口气,却引得王允勃然大怒,说你是朝廷命官,听到诛杀逆贼,应该高兴才是,怎么能因为他对你的小恩小惠而忘记为臣的大节呢?
王允不仅说,还要做,立即把蔡邕抓进监狱治罪,容不得蔡邕的解释,也没有让他解释。
蔡邕被王允逮捕
这时候,言行正确就是立场正确,立场正确就是政治正确。言行正确就是狠狠地骂董卓,用脚踩他,和别人一起点他的天灯,万不可叹息变色。
蔡邕自己求情,在我脸上刺字、挖掉我的膝盖吧,别杀我,留着我的命去完成汉史。
太尉马日磾求情,其他士大夫也来求情:蔡邕又孝顺,又有才,又要著述国史,因为叹口气就被杀,会让天下人失望。
提到编修国史,王允更加怒火中烧:汉武帝当时不杀司马迁,让他留下一部诽谤之书。现在蔡邕这样的人还能留吗?
就这样,蔡邕最后死在狱中,当然是冤死。王允后来也感到后悔。
王允到底为什么杀蔡邕
王允一门心思铲除奸佞董卓,于忠义而言是个好人。可是他仅仅因为蔡邕叹口气,就认定蔡邕和董卓是同党,并且越说越气,口不择言,还一并否定了司马迁和《史记》,则有点莫名其妙。
有人说,文人相轻,王允和蔡邕同朝为官,气量狭窄,知道自己不如蔡邕,正好借机杀人,除掉盖过自己风头的人。
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说,中国的文人,到了东汉时期变得“琐屑而拘泥”,太过注重细枝末节和条条框框,忠君爱国往往走进了死胡同、钻牛角尖。王允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马日磾当时就说,王允这样做也会不得好死的。后来果然被攻破长安的董卓余党处死。不知他临死时想起因他冤死的蔡邕了吗?
所谓好人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小利益,也有大格局和小格局之分,有自己的利益和思想在里头,常常就会觉得别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是对的。
王允之害蔡邕是因为什么,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吧。好人被好人陷害、甚至于害死的例子还有很多呢。
参考资料: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罗贯中《三国演义》等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更多历史好文请关注微信公号“九公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