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部走心的青春影片
电影《狗十三》是著名导演曹保平的作品,于 2018 年底在全国上映,豆瓣评分 8.2。这部影片在 64 届柏林电影节获国际评委会特别奖,在第 21 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获最佳影片奖,是一部有关青春成长的电影。上映当时,有影迷评价说:明明是一部青春电影,却走了心。影片围绕着少女李玩和两只被叫作“爱因斯坦”的狗展开,展现了青春期少女在自我成长过程中与原生家庭之间的激烈冲突,独立的自我意识在权威和暴力打压下,不得不妥协、屈服。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影片,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影片中那些触动人心的东西。
二、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青春期自我成长的痛苦挣扎
十三岁,花一样的年纪,青春期悄悄来临。自我意识要求每个孩子挣脱父母,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独立”成了这一时期孩子们追求的目标。父母眼中还不谙世事的孩子已经开始长大。于是一场“压制与反抗”的斗争悄然在家庭中展开。正如电影宣传海报上的那句话: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1、你的选择我做主——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影片通过李玩和父亲及家人的冲突,展现成人和孩子之间价值观的冲突,同时清晰刻画出青春期孩子被压抑的情感,以及无力的抗争。
第一场冲突是因为李玩在学校报兴趣小组而引发的。怀着对宇宙的好奇,李玩报了天文学兴趣小组。这个小小的选择却引发了老师的干涉,而且还因此叫来了李玩的父亲。老师理由很简单,如果李玩的英语成绩能再提高一些,那么她的总成绩将排到年级前十名之内。父亲积极响应老师的号召,劝李玩改报英语兴趣小组,李玩以沉默抗争。父亲粗暴地推开她,提起笔亲自更改了李玩的选择。
看看李玩父亲的理由:你爸忙得一个人连觉都没睡,一大早让老师叫来,你爸容易吗?你还生气?等你长大了你才知道你爸是为了谁好。
李玩哭了,为了被剥夺的权利,也为了被父亲深深伤害的自尊
为了学习,放弃兴趣,很多人都经历过。被老师“建议”,被家长逼迫的情形时有发生,孩子们大都选择了顺从。但孩子被专制的家长作风压迫的强烈自我意识的成长会遭受重重的打击。总是被剥夺选择权,孩子就会对自己失去自信,会形成“选择不能”的性格。
第二场冲突是因为一条被丢失的狗。因为被更改了兴趣小组,李玩闹起了脾气。为了哄女儿高兴,爸爸给李玩送来一条小狗,李玩给小狗起名“爱因斯坦”。当小狗成为李玩亲密无间的朋友的时候,却因为爷爷的疏忽走丢了。
狗丢了本也不是什么不可饶恕的事情,但家人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却惹怒了李玩:狗丢了以后,没有一个人去找过,却为了安抚李玩,又买来一条同样品种的狗,谎称找到了丢失的狗。李玩一眼就认出此狗非彼狗,但全家人都言之凿凿地坚称此狗就是原狗。李玩怒了:“我能不认识爱因斯坦吗?你们要是弄错了,就给人家送回去,我不是非要只狗!”,“你们当我是傻子吗?随便找条狗来就没事了?这是你们对待错误的态度吗?”。她不明白大人们都是怎么了,为什么做错事情不承认,而且还靠撒谎来弥补。
全家人都在批评李玩不懂事,失望的李玩跑出去到酒吧喝了酒。多年未出过门的奶奶为了找晚归的李玩,在外面迷了路。这件事情彻底激怒了李玩的父亲,对女儿他扬起了拳头。一顿暴风骤雨后,李玩屈服了,哭着道了歉。
这次李玩父亲是这样解释他对李玩使用暴力的理由:爸最近工作忙得很,把我烦的晚上连觉都睡不好,……你要懂事。爸打你是因为爱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
影片中的李玩泣不成声,屈辱、怨恨、孤独、挣扎、无助都在泪水中尽显。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他的《为什么家会伤人》中写道: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会表现出较强烈的叛逆,不听父母的话,什么事都要自己来。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脱离对父母及重要亲人的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
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指出,作为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应该给予更多的尊重和关爱,尊重他们的独立,给他们充分的独立空间。不要对孩子偶尔出现的强烈叛逆行为,大动干戈,要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适当反思是不是对孩子控制得太厉害了。
影片中李玩的父亲将自己的所作所为都贴上了“都是为了你好,都是因为爱你”的标签。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父母很多,他们用爱的理由,伤害了孩子而不自知。孩子稍有反抗,就被冠以“不懂事,不体谅父母”,使孩子内心产生愧疚,从而放弃抗争。这是典型的情感绑架,那些被压抑的情绪是不会消失的,它会一直伴随孩子一生,除非被治愈。
2、我需要时您在哪里——成长中缺席的母爱
影片中李玩的父母是离异的,什么时间离得没有交待,但从各种情节推断应该是在李玩小时候母亲就不在身边了。李玩一直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李玩的母亲从始至终都没有露面,只在影片最后打过来一个电话,是为了祝贺李玩在物理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影片中李玩及家人从来没有提起过母亲。即使受到伤害,需要安抚时,李玩也没有与母亲联系过。可见母亲离开已久,李玩已经习惯有事自己扛了。
我们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角色非常重要,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主要是依赖母亲。母亲的敏感回应、积极陪伴和温暖照料,有助于孩子的大脑健康发育,而缺失了这些,将对孩子的认知发育、性格塑造和自控力提升有不可小觑的不利影响。
尤其到了青春期的女孩子,生理、心理都在成长中产生变化,面对外部世界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她们除了新奇外,更多的是茫然和不知所措。这时最需要作为“过来人”的母亲的支持。一对一的谈心、远距离的监督管教,必要时的情感支持,都是母亲应该做的。
影片中李玩的母亲因为离婚缺席了女儿的成长。但离婚不是放弃做母亲责任的理由。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其著作《原生家庭》中说过:离婚会对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造成一定的伤害。父母要认识到自己离开的是伴侣而不是整个家庭,这一点至关重要。父母双方都有责任与孩子保持联系,一纸离婚书并不能成为不称职父母遗弃子女的许可证。
《奇葩说》辩手姜思达,很多人都说他敏感、懂事、很会察言观色。作为父母离异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他在看完《狗十三》后说:”谁想敏感啊!““除了懂事,我好像别无选择。”“爸爸站在我的童年里,很难望到我长大的样子。我为人子与他为人父的时光,遗憾是最当头的主题。有些关系,没办法的。”
很多研究都证实,父母疏于陪伴、亲子关系糟糕,孩子就非常容易出现情感、心理和行为问题。
3、我的愿望只能在平行宇宙中完成吗——无奈的孩子
李玩在无奈中接受了给自己招来一顿暴打的狗,也许她想通了,问题出在人身上,狗是无辜的,此狗彼狗都是狗罢了。李玩仍旧称它为“爱因斯坦”。
但此狗也并不能安然无虞,在一次因为被李玩弟弟"挑衅"后,爱因斯坦进行了"反击"-----咬了小男孩一口。于是招来了”杀身之祸“,李玩的继母气急败坏地逼着李玩父亲将狗送到狗肉店去。李玩抱着狗哭了,哀求父亲不要将狗送走。但强硬的父亲根本不予理会,强行将狗带走了。
这次李玩没有哭闹,而是默默接受了现实。她知道这次的问题比上次更为严重,谁让这条狗不识时务咬了被全家人视为掌上明珠的小主人呢!也许从狗的命运李玩看清了自己的命运,在这个家里,唯有做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才能平平安安。
即使父亲答应她的天文展览没有去,即使在李玩物理竞赛获得全省一等奖的庆功宴上,被人催着吃狗肉,甚至端起从来一喝就吐的牛奶一饮而尽时,李玩都表现出了顺从。因为她”长大了“,她终于长成了父亲眼里听话、懂事的孩子。
但这不代表着李玩内心是平静的,她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从现实挪到了幻想中。就像影片中李玩对朋友说的: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包含我们所有可能性的集合,这样,我们没有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错误的选择也会被更正。这样想,心里就会好受一些了。
每个懂事的孩子都是被逼出来的,每个懂事的孩子,都不是主动选择了顺从。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听话,是一场代代相传的骗局。
三、留下你的温柔,带走我的忧愁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性开始增强,他们不再被动地听从父母的教诲和安排,而是渴望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标准衡量是非曲直。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独立。
为了帮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给做父母的您几点建议:
首先,重视孩子独立意识的养成,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
青春期在心理学上又被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他们开始从心理依赖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要作为孩子的坚强后盾。
父母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放开控制的手,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当孩子需要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其次,做孩子成长赛道上的陪跑员,看见孩子的真实需要
苏珊·福沃德在其《原生家庭》中指出:孩子拥有最基本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衣食住行的需求要得到满足,安全要受到保护。但是,除了这些物质方面的需求外,他们也有权获得情感上的抚慰,有权要求自己的情感得到尊重,要求家长正面积极地对待,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感。
青春期正是孩子情感波动最严重的时期,容易“伤春悲秋”“多愁善感”。但独立的自我意识又让他们不愿将心中的烦恼向外人展示,于是呈现出沉默、内向、封闭的状态。作为父母要关注孩子情绪的变化,同性父母要担起更多的责任,像朋友一样与孩子平等交流。探知孩子情感的需求,及时加以引导和疏通。
第三,理解和接纳孩子的错误,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怀着对世界的好奇,青春期的孩子会尝试性探索,比如吸烟、喝酒、逃课、早恋、打架等等。如果出现这些“恶劣”行为,父母不能武断地加以斥责甚至打骂。更不能喋喋不休地说教,这样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变得更加叛逆。正确的做法是接纳孩子的错误,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用耐心和爱拥抱孩子。
苏珊·福沃德说,孩子有权利要求父母设定一些合理的行为限制对自己加以引导,有权犯错,也有权在不受身体和感情虐待的前提下受到惩罚。
后记:青春期是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的,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教育尤为关键。那些不当的行为会给孩子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记住心理学家阿德勒的那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愿我们都做合格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