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李宗盛,不过是一个送瓦斯的年轻人。某天夜里,他看到郑怡唱着《小雨来得正是时候》,台下座无虚席。那是他写的歌,也是让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自己的音乐能够改变别人的人生。
又过了37个年头,李宗盛顶着“音乐教父”的头衔,迎来了61岁的生日。可是,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事实真的如此吗?在我看来,李宗盛的人生,根本不乏看客与爱人。他凭借音乐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听众,大家结伴翻越一座又一座山丘,不再因为前路艰险而感到孤独······我想,这是李宗盛的力量。
谈及童年,李宗盛如是说道:“它像一件长辈送给你的旧毛衣,明显地过时,却让人觉得温暖。”很多人觉得,李宗盛的灵感来源于情爱、女人;事实上,儿时的点点滴滴才是塑造一个人的关键。年少的李宗盛因家里条件不好,终日帮着父亲送瓦斯、修瓦斯炉。最终,这段满是烟火气的日子,成为李宗盛记忆的底色。
当然了,李宗盛过早的承受人间疾苦,倒也不全是因为钱。他的学习成绩很差,没考上高中也就罢了,5年的中专修了整整7年才勉强毕业。这让他对出人头地不抱任何希望,甚至在十字开头的年纪,他就做好了碌碌一生的打算:
“当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我是一个可以在社会中存活的人,每走一步,就会被人一再告知,你注定会成为一个没出息的人。”
听起来很无望吧,可是在这样的心境下,李宗盛创作了《一个人》。很巧,这首歌赶上了台湾民谣运动,李宗盛开始抱着吉他游走于大街小巷。如今看来,对音乐梦想的追寻,应该是他翻越的第一重山。
1980年,李宗盛与宝丽金唱片公司签约,并发行了《木吉他作品全集》。
1983年,李宗盛加入了滚石唱片。同年,罗大佑突然暂别歌坛,远赴美国。李宗盛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忙与盲》以毋庸置疑的态势巩固了他在乐坛的地位。
1986年,华语乐坛正式进入“李宗盛时代”。自此之后,李宗盛的作品成了爆款,几乎没有一首歌是“漏网之鱼”。因为他频频与郑怡、潘越云、张艾嘉、陈淑桦等女歌手合作,还被听众贴上了“情牵女人心”的标签。
李宗盛的词直白简单,轻而易举的便赢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靡靡之音。在“伪痛苦”大行其道的华语乐坛,李宗盛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流。时至今日,《鬼迷心窍》、《领悟》、《漂洋过海来看你》等作品仍是KTV的热门曲目,无可替代。
在我看来,这些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们藏着李宗盛的思想与情感。与其他华语音乐相比,李宗盛的作品总是有一股人情味,让大家能从中得到启发,感到温暖。他并非何不食肉糜的创作者,反而总是通过音乐抚慰“终日奔波苦”的人们,为大家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正因如此,张艾嘉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李宗盛;高晓松说:“李宗盛是华语音乐最大的一口井,当这口井滋润到那么多当年的歌手时,他周围其实形成了一片森林,枝繁叶茂。”
2004年,李宗盛来到大陆,孤身一人住在北京的公寓。彼时的他刚离婚,在偌大城市分不清东南西北,只能守着工作和孩子盲目打拼。15年后,也就是今年5月,媒体拍到他与林忆莲带着女儿吃饭,这是他们离婚后首次同框。如今再听那首《当爱已成往事》,我们才后知后觉的发现,林忆莲唱的是劝诫,李宗盛唱的是留恋。
这场婚姻的终结,是李宗盛人生中的第二重山。它撕掉了李宗盛身上那个“情牵女人心”的标签——自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唱过关于情爱的歌。一首《山丘》,一首《新写的旧歌》,都是对于人生的感悟和总结。前者曾红遍大江南北,我们略过不谈;后者讲述他与父亲之间的恩恩怨怨。
李宗盛与父亲未能和解,大概是因为“比起母亲的忧心忡忡,他更像是个若无其事的旁观者。”于是,《新写的旧歌》成了李宗盛翻过的第三重山。只不过,漂泊了多年,他才幡然醒悟:原来父亲是爱我的,原来我是爱他的······
人生啊,终究是一个失去的过程。既然如此,我们不如坦然的挥别那些“想得不可得”,与种种恩怨情仇和解。即便越过山丘无人等候,也有曾经走过的一座座山丘,成为生命中的里程碑,记着我们来时的路。
明天,是李宗盛61岁生日,愿他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