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赵世家》的记载,晋灵公时,赵盾执掌晋国权柄。由于晋灵公行事荒唐,赵盾曾经屡次劝谏。
晋灵公因此怀恨在心,与屠岸贾合谋,屡次刺杀赵盾。赵盾无法,只得出奔。不过还未出国境,其族弟赵穿已经杀死了晋灵公,赵盾得以重新掌权。
赵盾去世后,由其子赵朔继续执政。此时晋国国君已经换成了晋景公,而其间一度失势的屠岸贾也被重新起用,颇受宠信。
屠岸贾因为赵盾之事,对赵氏家族深恶痛绝。于是便声称赵氏家族曾经弑君,应该受到惩罚。
尽管三军司马韩厥极力反对,但在晋景公的默认下,屠岸贾还是率兵攻打赵氏家族所在的下宫。
赵朔以及赵盾的几个弟弟赵同、赵括(不是后世纸上谈兵的那位)、赵婴齐等被斩尽杀绝,赵氏宗族一朝覆灭。
只有赵朔的妻子——也是晋景公的姐姐——赵庄姬,在韩厥的事先警告下,先一步逃到了宫中,幸免于难。
赵庄姬此时已经怀孕,不久又产下一名男婴。为了保全赵朔的血脉,赵朔的两个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便定下计策。
程婴将自己刚出世的孩子替换了赵朔的孩子,又假意出卖了公孙杵臼,屠岸贾错将程婴之子杀死,以为从此高枕无忧。而程婴则带着真正的赵氏孤儿隐居起来。
十五年之后,晋景公生病,占卜的结果是屈死的赵氏家族冤魂作祟。心中有愧的晋景公便询问韩厥询问如何是好。
知道赵氏孤儿尚在人间的韩厥趁机将实情相告。晋景公于是将已经成人并尊赵朔遗命,取名为赵武的赵氏孤儿召入宫内。
晋景公命其攻灭屠岸贾为赵氏家族报仇,又恢复了赵氏家族的地位。而大事已成的程婴最终自尽以谢公孙杵臼。
这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经过后人的一再改编,如今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故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历史背后的真相也许并不如太史公记载的如此。
事实上关于下宫之难的历史,不同的史籍记载并不相同,甚至《史记》本身的记载也有前后矛盾之处。
《史记•晋世家》中的有关情节就与《赵世家》中出入颇多,而《左传》中的记载也与《赵世家》大异其趣。
首先,屠岸贾这个人的身份就极为可疑。除了《赵世家》外,此人不见于任何史籍的记载。史学讲究孤证不立,因此屠岸贾的存在与否就成了疑问。
其次,赵武的年龄前后矛盾。根据《左传》记载,向戌弭兵时,鲁国大夫叔孙豹曾经提到彼时的赵武还不满50岁,由此推算赵武最早应该出生于公元前592年,但根据《赵世家》,赵朔在公元前597年就死了。
再次,关于赵氏家族其他成员的去向也自相矛盾,根据《赵世家》的记载,赵同和赵括在公元前597年已经死于屠岸贾之手,但在《左传》中两人却在此后都有活动记录;而左传中记载赵婴齐与赵庄姬曾经通奸,因此被遣送到齐国,《赵世家》却没有任何记载。
根据后人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赵世家》中关于下宫之难的记载并不可信,反倒是《晋世家》和《左传》的记录较为接近历史。
究其原因,大约是太史公在撰写《赵世家》时,采用了赵国官方的史料。而赵国的史官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改写了一段不甚光彩的历史,又被太史公写入史记,这才有了赵氏孤儿的传奇。
赵国史官想要隐藏的历史,其实就是赵婴齐与赵庄姬通奸的事情。而下宫之难也并不是脸谱化的忠奸对立,而是当时卿大夫斗争矛盾爆发的具体表现。
赵盾执掌晋国权柄后,赵氏成为晋国最有势力的家族。但赵盾死后,赵朔与赵同、赵括之间却发生了政策方针上的分歧。
赵朔看到了荀氏和范氏的崛起,力主与其接近;但赵同和赵括却坚持与郤氏、先氏较好,疏远和打击荀氏、范式、栾氏等家族。
晋国的权柄后来转到了郤克手中,郤克原本与赵朔政治立场相似,关系紧密,但此时赵朔却不幸早亡。
此后,郤氏与赵氏的关系逐渐疏远,转而与新兴的荀氏、范氏、栾氏交好。这便导致了赵氏家族在朝中的孤立无援。
赵朔死后,赵庄姬同其族叔赵婴齐传出了通奸的丑闻。东窗事发,赵同和赵括决定将赵婴齐流放到齐国。赵婴齐走后,赵氏家族的势力进一步削弱。而此事也深深地触怒了赵庄姬。
作为晋景公的姐姐,赵庄姬对于前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她一怒之下,告发赵同和赵括密谋造反。
半信半疑的晋景公随即召集大夫商议此事。而此时晋国的正卿乃是栾书。久被赵氏家族打击排挤的栾氏家族终于等到了出头之日。
栾书趁机伙同郤锜火上浇油,坚称赵庄姬所言是实。于是赵氏家族谋反的罪名就此坐实。赵同赵括等人被屠杀殆尽,只有尚且年幼的赵武幸免于难。
综观下宫之难的来龙去脉,可以看出晋国此时政权下移的趋势愈发激烈。随着卿大夫之间的彼此攻伐,晋国的国势逐渐衰颓,并终于落得个三家分晋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