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难以折中的考试。
这是血腥的复仇。
这是一个煽动催泪的故事。
综上所述,就是私生子。
养育孤儿报仇的悲伤故事!
这是一个家喻户晓、惊天动地的“赵氏孤儿”故事!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是在司马迁写的《史记赵世家》中发现的。
这桩令天下震惊的历史悲剧,发生在2500年前的晋国。
赵盾
当时,晋国君灵公是个昏聩暴虐的君主。大臣赵盾等多次劝谏,灵公都当作耳旁风。灵公十四年(前607年)九月,赵盾的弟弟赵穿把灵公刺杀了。两兄弟迎立成公。但仅七年,成公就死了。赵盾又拥立成公的儿子做国君,这就是景公。景公当了晋国国君之后,深感赵氏家族势力的强大,但苦于无从下手。景公的司寇屠岸贾,是当年灵公的宠臣,二人一拍即合,便罗致赵盾的罪名。晋国国君下令:抄斩赵氏满门。他率兵将赵家团团围住,一夜之间,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家属、奴婢等全家老小共计三百余口,倒在血泊中,做了冤鬼。赵朔的夫人赵庄姬,当时有孕在身,肚里怀着孩子,躲在宫中藏起来。屠岸贾闻之,带人到宫中来搜索,没有找到赵氏母子的藏身之处。
公孙杵臼
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还有一个好友叫程婴(陕西韩城芝川人)。赵朔死后,两个人聚到了一起。公孙杵臼质问程婴:“你为什么偷生?”程婴说:“赵朔之妻正在怀孕,若生下来是个男的,就把他抚养成人,报仇血恨,若是个女的,我就彻底失望了,只好以死报答赵氏知遇之恩”。
不久,赵妻就分娩了,在宫中生下个男孩。屠岸贾闻之,带人到宫中来搜索,没有找到赵氏母子的藏身之处。母子俩逃脱这次劫难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屠岸贾这次没找到孩子,绝对不会罢休。你看怎么办?”公孙杵臼一腔血气地问:“育孤与死,哪件事容易?”程婴回答:“死容易,育孤当然难。”公孙杵臼:“赵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难的事情。让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程婴回答道:“先生尽可放心就义,待我将赵氏孤儿抚育成人后,定将还其威望,而后程婴定会亲赴九泉之下告知先生”。二人歃血为盟,誓言不复此言。
恰好程婴家中也有一个正在襁褓中的婴儿,程婴含泪采取了调包之计,将自己的孩子抱上,与公孙杵臼一齐逃到了永济境内的首阳山中。让妻子带着赵氏孤儿朝另一个方向逃去。
屠岸贾闻之,率师来追。程婴假意无奈从山中出来说:“程婴不肖,无法保生赵氏孤儿。孩子反正也是死,屠岸将军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诉你孩子的藏身之处。屠岸贾答应了。程婴领路,终于找到隐匿山中的公孙杵臼和婴儿。公孙杵臼当着众人的面,大骂程婴,他一边骂一边伴装乞求:“杀我可以,孩子是无辜的,请留下他一条活命吧!”众人当然不允。程婴眼睁睁地看着‘赵氏孤儿’(实是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在乱刀之下被残忍地杀死。晋国上下目睹了这场血腥屠杀,敢怒而不敢言,人们在背后无不切齿痛骂程婴的卖友求荣。程婴面对这一切,只有强忍悲愤,默默承受。
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偷出赵氏孤儿来到了山高谷深、僻静荒芜的韩城韩山隐居起来,这个孩子就是赵武。这一隐居就是十五年,就是在这片人迹罕至的深山中,穿梭着一老一少的身影,就是在这片世外桃源的泉林中,回荡着一老一少的对话;就是在这片与世隔绝的沟谷中,积聚了一老一少的复仇力量。十几年来,程婴苦心教育,把赵武培养成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
为了接近屠岸贾,程婴后来让赵武认屠岸贾为义父。终于有一天,他把真相告诉了赵武。在守边归来的大将军魏绛的鼎力相助下,赵武拔剑刺向仇人,并告之自己便是他斩不尽、杀不绝的赵氏孤儿。灭掉了权臣屠岸贾,赵氏冤情终于得以大白于天下,程婴忠义大白于天下,公孙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举国皆为韩城人程婴之义举惊愕和感叹不已。
最后的程婴,并未品味胜利的美酒,十数年积聚的丧子之痛,丧君之痛,丧友之痛一并袭上心头。给赵武留有一封书信后,程婴来到公孙仵臼牌位前道:“先生生前托付程婴之事,程婴勉为其难已经办成,先生为知己就义,程婴岂可独活于世享受荣华,如今程婴愿兑现先前誓言,亲赴九泉于君相会”言毕程婴自刎而死。
赵武得知此消息后痛不欲生,待看到程婴生前书信中写道婴死后愿与公孙杵臼遗骸一同埋葬与韩城故里千古为伴,岂有不从之理啊,当即照办。在韩城程婴与公孙杵臼下葬之时,赵武向世人宣布“我赵武本应以死相陪才可答谢先生之义,然赵氏初立,理应光复彰兴,光复之后,赵武愿一同葬于韩城以答谢程婴、公孙杵臼二位义士保全之恩”。赵武为此服孝三年,三年后赵武不负二位义士在天之灵,将赵门光复天下,成为中华显赫一族。
程婴为何会选择韩城的韩山作为藏孤之地
因为晋景公时韩城属晋国,位于秦晋交界。而程婴是韩城人,今芝川镇少梁人,(现今少梁程姓家族乃程婴之后)。程婴对此地地形十分熟悉,这对于避难十分有利,在这里有家族的保护,无人出卖。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当时韩城是韩厥的采邑地。韩厥先祖本为晋国公族,出于曲沃一宗。史载曲沃桓叔生公子万,封于韩(即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市),立韩氏。故称韩万,是为韩武子,韩厥乃韩武子后人。韩厥目睹了惨案后,非常同情赵氏家族,曾向晋景公强谏不可。程婴选择在此避难,可以得到韩厥的暗中保护,也便于他们在暗中保持必要的联系,只有这样,在晋公生病时,韩厥才能及时为赵武重返晋国创造条件,并抓住机遇完成赵氏重返晋国的目标。可以说,程婴选择此地,既得地利亦得人和,只待天时也)。
赵氏孤儿 | 韩厥何许人也?
一生侍奉晋国五朝国君,战国韩国奠基始祖
韩氏本为晋国公族,出于曲沃一宗。史载曲沃桓叔生公子万,封于韩(即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市),立韩氏,故称韩万,是为韩武子。
韩厥,生卒年不详,姬姓,韩氏,名厥,因其谥号献,故亦称韩献子。他是韩武子韩万的玄孙,韩赇伯的曾孙,韩定伯韩简的孙子,韩舆(亦称韩子舆)之子,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
黄晓明饰演韩厥
韩厥始为晋国赵氏家臣,后位列八卿之一,至晋悼公时,升任晋国执政,战国时期韩国的先祖。前573年,晋悼公重组四军八卿,晋悼公破格提拔铁面无私的韩厥为执政大夫兼中军元帅。韩厥迎来人生事业的巅峰,成为晋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正卿,在政坛混迹近40年之久的韩厥印证赵盾昔日的预言。一生侍奉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五朝,是位优秀而稳健的政治家,公忠体国的贤臣,英勇善战的骁将。
人物评价:韩厥一生历晋国五朝,公忠体国,作战勇猛有智;政治上头脑清醒,多远见;待人以宽,知恩图报;拒不下石,关怀遗孤;可谓一代贤臣良将。韩氏终三分晋国而有其一,厥之遗惠矣。
赵氏孤儿 | 一代忠义之士程婴
程婴(?—约公元前583年),春秋时晋国义士,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颂。是古少梁邑(今陕西韩城西少梁附近程庄)人,为晋卿赵盾及其子赵朔的友人。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杀赵,灭其族,朔客公孙杵臼与之谋,婴抱赵氏真孤匿养山中,而故意告发令诸将杀死杵臼及冒充孩儿,后景公听韩厥言,立赵氏后,诛屠岸贾,婴则自杀以报杵臼。
赵氏孤儿 | 舍生取义的公孙杵臼
公孙杵臼,春秋时晋国人,赵盾、赵朔父子的门客。生卒年俱不详,主要活动在晋景公时期(前599-前581年)。中国古代著名忠义故事《赵氏孤儿》的主角。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和程婴合谋,藏匿赵氏孤儿赵武,自己献出了生命。后世广为传颂,并且编成戏剧,出现在舞台上,甚至流传到海外异邦。
赵氏孤儿 | 为国鞠躬尽瘁的贤臣——赵武
赵武(?-前541年),嬴姓,赵氏,名武,谥献文,又称赵文子、赵孟,赵盾之孙、赵朔之子,母为晋成公之女赵庄姬。戏剧《赵氏孤儿》的历史原型。春秋时晋国卿大夫,政治家、外交家,为国鞠躬尽瘁的贤臣,后任正卿。出生世卿大族,幼年其母与叔公不和,随母移居宫中。后下宫之难,赵氏灭族,赵武独存。前573年,晋悼公以之为卿。公元前548年,继范宣子执政,晋再修文德,弃征战,赵武尊王室,与楚弭兵。晋楚分霸,中原始宁。赵武秉承悼公遗志,与韩起、魏舒克制范、荀。然国资蓄于私家,六卿才能卓越,家臣任要职,而公室腐败,国家险象环生令赵武痛不欲生。于公元前541年,郁郁而终。
赵氏孤儿 | 韩城遗留的历史遗迹
韩城“三义墓”
程婴死后,此事震惊中华大地,尤其晋国上下皆痛哭流涕、肝肠寸断。赵武死后其墓亦葬于陕西韩城,以实现与程婴、公孙杵臼永世相伴之意。此三人演绎的气吞山河之故事就是千古流传的赵氏孤儿的故事,此三人所葬韩城之地被称为“三义墓',流传至今。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义墓位于韩城市西南10公里高门原堡安村东南的古寨内,距离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祠墓仅有几公里,也是我国“四大悲剧”之一“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见证地。墓地四周筑有围墙,高3米多,系夯筑,周长约300米,成正方形。当地人称“龟鹤寨三义墓”。基地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碑文三通。墓前均有碑楼,稍偏北一座墓碑上刻有“晋卿赵文子墓”六个隶书大字;偏东南处两墓并列,分别刻着“晋公孙义士杵臼墓”、“晋程义士婴墓”。碑的上款刻着“清进士兵部侍陕西抚巡毕沅题”字样。三墓均为砖砌圆形墓,墓前均有墓碑。春秋时韩城曾为晋国地,称少梁。相传程婴为少梁附近程庄人,赵武后裔居少梁至今,少梁村中赵姓与程姓为其后裔。《史记·赵世家》记载了程婴、公孙杵臼救孤儿赵武的事迹。根据这一事迹创作的古典历史悲剧《赵氏孤儿》是最早介绍到西方的中国戏剧作品。
然而,关于三义墓的真伪,很多学者的看法是,在三个墓葬中,程婴和公孙杵臼两墓是比较可信的,但是赵武墓的出现则可能是后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修而已,特别是可能在赵氏孤儿故事流传以后,为突出“义”这一主题而修建的假坟,也就是说三义墓的形成是一人过程,这个过程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到赵氏孤儿的故事流传以后,三义墓才形成现在的规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郎庙
而韩城人为纪念这一救助赵氏孤儿的故事,在韩城修建了众多的庙宇,因赵武排行第九,称之九郎,“九郎”指赵氏孤儿;“九”与“救”谙音,于是俗称九郎庙也叫救郎庙。在九郎庙内祀奉的皆为赵文子(武)、程婴、公孙杵臼。目前韩城保存完好的九郎庙就有四座。
赵氏孤儿 | 韩山即程婴藏孤儿之处
《韩山赵文子祠铸钟》中载:“韩山,即《诗》所歌《韩奕》,《梁》所称晋望也。其峰二十有四,绵亘于韩、合、澄、洛问,循麓而上,西北行五十里,界当四邑之郊,日韩山,俗呼为救郎山,又讹呼为九郎山。相传为程婴藏赵氏孤儿处。山之腹有赵文子祠……刘向《说苑》又载其事”。王朝珍《九龙山祈雨记》说:“九龙山距县百二十里,山之巅建道院焉,向祀奕应侯。考诸邑乘,侯即赵文子武,韩固其故里也。”二说一致,确凿无疑。
赵氏孤儿 | 纪君祥与《冤报冤赵氏孤儿》
纪君祥[元](约元世祖至元年间在世),元代杂剧、戏曲作家。字、号、生平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年间在世,名一作纪天祥。大都(今北京)人,与李寿卿、郑廷玉同时。作有杂剧6种,现存《赵氏孤儿》一种及《陈文图悟道松阴梦》残曲。
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赵氏孤儿 | 元杂剧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如果没有这段传奇的故事,战国时代的名门望族赵氏何能复兴?何能有后来雄霸天下的赵简子赵襄子?何能有韩赵魏三分晋国?何能有后世的“三晋”称谓?
《赵氏孤儿》的巨大文学价值,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有人赞之为:“来自东方之神”。后来,在元杂剧基础上,后被改编为京剧、潮剧、秦腔、话剧、豫剧、越剧、晋剧等剧目。亦有改编为小说、电影等作品。
王国维说《赵氏孤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事实上,这部伟大著作对西方的戏剧艺术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十八世纪以后,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赵氏孤儿》的巨大声誉也远播海外。
1735年,由法国人莱玛尔节译成法文。不久,仇利恩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订正,成为一个完整的法文译本。
1762年,又有英国人根据法文译本翻译成英文。当时,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伏尔泰,在读了法文节译本后,深为剧中人物的道德风尚和处世准则所感动,便根据其对中国的理解,写了一部五幕诗剧,名为《中国孤儿》。其剧情主要是写宋末元初,赵宋遗孤被南宋遗民盛悌、奚大美夫妇收养,几经曲折,终被成吉思汗捕获,但这位“天骄”不但没有定他们的死罪,还盛赞盛悌夫妇的高尚品德。里边没有报仇雪恨,这大概是作为哲学家的伏尔泰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吧。这部诗剧在1939年由中国人张若谷译成中文,并易名为《成吉思汗》,在上海《中美日报》上连载。1940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时,又恢复了《中国孤儿》之名。当《赵氏孤儿》被翻译成法文、英文以后,曾先后在巴黎、伦敦上演。译者在献辞中说:“这里有些合情合理的东西,就是欧洲最有名的戏剧,也是赶不上的。”
德国的诗人、剧作家歌德也高度评价说,《赵氏孤儿》这部作品深含着“结了晶的人性”。21世纪,《赵氏孤儿》不断编为电视和电影,在国内外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