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的“公众号”即可订阅!
《赵氏孤儿》在中国广为人知,妇女和儿童是血腥、屠杀、阴谋和忠诚混杂在一起的重大历史事件,但笔者希望将其解释为为为父亲复仇的杀人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哈姆雷特》的主题一致
《赵氏孤儿》有很多版本,本文简要介绍以下三种:
第一种版本是《左传》上的记载。晋国大将军赵朔死后,他的妻子赵庄姬就和赵朔的叔叔赵婴齐勾搭上了,赵婴齐的两个亲兄弟赵括和赵同认为赵婴齐丢了赵氏家族的脸,便把他放逐到了齐国。这事触怒了赵庄姬,她联合了对赵氏有积怨的栾氏、郤氏,向晋景公诬陷赵同和赵括要谋反。晋景公信以为真,命栾氏、郤氏杀死了赵同、赵括。赵庄姬把儿子赵武带到了晋国的王宫之中,保护了起来,以免受到栾氏、郤氏的杀害。晋景公杀死赵同兄弟后,就想把赵氏的土地赏给祁奚家族。但在执政大夫韩厥的劝说下,赵氏的土地被留下了,后来又封还给了赵武,赵氏家族才得以复兴。
第二种版本是《史记》上的记载。司寇屠岸贾为给晋灵公报仇,不顾大将韩厥等人的反对,杀死了赵朔,并且屠杀其族,赵庄姬躲进了晋景公的宫中,几个月后生下了儿子赵武。为保护赵武不被屠岸贾杀害,赵朔的好朋友程婴假装告密,诱骗屠岸贾杀死了公孙杵臼和顶替的婴儿。程婴将赵武藏在山中,抚养成人。赵武长大后,在韩厥等人的支持下,杀死了屠岸贾,程婴认为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自杀身亡。
第三种版本是元人纪君祥的杂剧。司寇屠岸贾陷害赵盾,怂恿晋国国君抄斩赵氏满门。庄姬逃到内宫,几个月以后生下了赵武。屠岸贾下令封锁内宫,庄姬请求程婴救赵武出宫,程婴把赵武放进药箱带出宫门,守将韩厥放走程婴和赵武,自己拔剑自刎。屠岸贾宣布把全国半岁以内的婴儿全部杀光,为了保全赵武和晋国所有无辜的婴儿,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程婴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代替赵武,由公孙杵臼顶替救孤藏孤的罪名,程婴亲自去向屠岸贾告发。屠岸贾听信了程婴的举报,杀死了公孙杵臼和婴儿。此后,程婴承担着卖友求荣的罪名,将赵武培养成人,并让赵武认屠岸贾为义父。赵武长大后得知了真相,在大将军魏绛的帮助下,杀死了屠岸贾。《赵氏孤儿》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 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将其翻译成《中国孤儿》,在欧洲产生过重大影响。
比较这三个版本可以看出,《左传》里的记载最简单,可能也最接近历史真实,《史记》上的记载内容翔实,情节曲折,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戏剧、演义,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忠诚信义、视死如归也感人至深,这可能与作者司马迁内心深处的侠义精神有关(只要看看司马迁对荆轲的赞赏就知道了),但是根据学者的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非常值得怀疑,如屠岸贾这么重要的权臣,同时代的其他史书中竟然难觅其踪,更别说程婴、公孙杵臼了,笔者也认为可能是司马迁的杜撰,鲁迅曾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笔者认为在个别情节上《史记》的文学性超出了它的纪实性。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为了突出戏剧的冲突,对剧情作了进一步修改,修改的有些情节可能有些过头,如程婴为了保全赵武,取得屠岸贾的信任,竟将自己的亲生儿子砍死,有些读者可能不能接受这样的情节。但总体而言,元杂剧《赵氏孤儿》剧情曲折多变,矛盾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不失为一部杰出的悲剧。
电影《赵氏孤儿》人物关系图
作为一名天才的电影导演(《无极》只是个例外,无损于陈凯歌的伟大),陈凯歌是注定不会循规蹈矩的,看看他以前的作品就会得出这一结论(想想《荆轲刺秦王》中那些颠覆性的人物形象)。在电影《赵氏孤儿》中,他对剧情作了大刀阔斧的修改,抛弃了传统的重信守诺、视死如归的主题,而以一个小人物程婴的视角去看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个小人物只是以自己的立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定,至于怎样看待程婴的决定则留给观众去思考,剧中陈凯歌借屠岸贾的口发问:程婴,你有什么权利,决定你儿子的生死?你又有什么权利,让赵家的孩子为你报仇?这个问题是如此的深刻,即使是最睿智的社会学家和法学家也无法回答。
(段伯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