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一部名为《汉武大帝》的电视剧风靡屏幕。这部故事紧凑,情节曲折,非常吸引人。但剧中战争场景过于简单,是致命的缺点。
若从正史的角度看,这部剧的史实还存在着部分虚构,或者说是移花接木。
那么究竟在这部剧中,有哪些细节与史实不符呢?
剧情一:“七国之乱”被平定,关键在梁国的坚守,给周亚夫创造了截断吴楚联军粮道的时机。
在电视剧《汉武大帝》剧中,“七国之乱”来势汹汹,打得汉景帝有点措手不及。等他反应过来,七国(吴国、楚国、赵国、济南国、淄川国、胶东国、胶西国)已将战火烧到河南中部,逼近函谷关。叛军在这里突然停滞不前,梁国挡在这里,梁国是汉景帝同胞兄弟刘武的封国,无论从哪个层面上看,刘武都跟哥哥汉景帝站在同一边,所以梁国的抵抗十分顽强。叛军首领,吴王刘濞此时又犯了战略错误:坚持攻打梁国。
梁国地方大,都城睢阳城池坚固,城内兵马强壮,不是一块轻易就能啃下的骨头。吴楚联军猛攻月余,还不能将睢阳拿下。在战役伊始,就有将领向吴王刘濞建议,分兵两路:一路打睢阳,一路走武关,直攻长安,如同当年刘邦灭秦路线。但刘濞年纪大了,失去了锐气与胆量,他只想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便将所有军力集中在睢阳城下。
(七国之乱形势图)
电视剧在这里就有一个BUG:梁国面对吴楚大军几十万人的猛攻,有些吃不消,派人向汉景帝求救,汉景帝表现得老成持重,不为所动,回信让梁王刘武再坚持一下。其实,在历史上,汉景帝接到弟弟刘武的求救信后,也坐不住了,他曾命令太尉周亚夫率军增援梁国,周亚夫呢,此时正率朝廷军队驻扎在睢阳东北五十里的地方。面对皇帝的圣旨,周亚夫“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作为托词,没有派一兵一卒前去增援梁国。直到他抓住吴楚大军布防漏洞,派军奇袭了叛军粮道,叛军不战自乱,朝廷军队进行反击,平定了为期三个月的“七国之乱”。
剧情二:汉武帝刘彻亲政后,要更化改新,对匈奴采取攻势。而他面对的是匈奴伊稚斜单于。
电视剧在这里也有一个BUG:在剧中,伊稚斜率军用“鸣镝箭”杀死父亲军臣单于后,夺取了王位,善待了自己的太子弟弟。
真正的历史记载,伊稚斜是军臣单于的弟弟,而不是儿子。而用“鸣镝箭”弑父夺位的是冒顿单于。
匈奴,是战国时代崛起在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先后与赵国、秦朝、汉朝进行了长达近六百年的战争(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
(匈奴人)
匈奴最为强盛的时期,是冒顿单于时代。彼时的匈奴,仅控弦武士就达30万之多,牛羊畜产丰富,马匹精良,并且掌握了镔铁武器技术。
在冒顿单于领导下,匈奴人实力空前强大。
匈奴骑兵都能按马匹颜色进行排兵布阵。而汉初,“天子不能具钧驷,王侯或乘牛车”,双方实力相差悬殊。
(头曼单于)
冒顿的父亲,头曼单于,并不喜欢长子冒顿,而是偏爱幼子。这与中原王朝的诸多皇帝如出一辙。同样也引发了权力血拼。
冒顿本来已经是头曼单于的法定继承人,可头曼却计划改变嗣君,想着如何除掉冒顿。他想出一招“借刀杀人”的计策,故意派冒顿为人质,到月氏国。儿子为质,应该是与月氏人和睦相处才对。事情恰好相反,头曼单于专门攻打月氏国,引发月氏国的强烈不满,他们准备向冒顿开刀。
而冒顿偷得一匹良马,连夜赶回匈奴。此时,头曼单于又犯下第二个错误:调拨给冒顿一万精骑。他觉得这个儿子勇武,而匈奴人最佩服勇士。
这成为冒顿夺取权力的资本。
拥有了军队,却不一定拥有忠诚。冒顿完全明白这一点。他采取一种前无古人的方式:以箭试忠诚。
冒顿专门命人制造了“鸣镝箭”,这种箭下发给每个士兵,并进行了长期的军事训练。
- 鸣镝射善马。
有一天,冒顿的鸣镝箭射向自己心爱的良马时,有部分士兵没有采取行动,他们随即被处死。
- 鸣镝射爱妻。
有一天,冒顿的鸣镝箭,突然射问自己的爱妻,再次有部分士兵犹豫不决,他们立即又被处死。
几番折腾下来,士兵们深知,冒顿的军令必须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否则就有性命之忧。而他的鸣镝箭射向哪里,哪里就是目标!
公元209年秋,冒顿在与父亲头曼单于一起围猎时,突然向头曼单于放箭,还未等头曼反应过来,万箭齐发,他被射成了刺猬。
通过血腥的争斗,冒顿实现了登临汗位的目标,匈奴人掀开了崭新的历史一页。
(冒顿单于)
结语
存在史实错误的电视剧,不止《汉武大帝》这部片子,之所以有史实错误,有些是编剧(作者)历史知识不全面,功底不扎实,有些是出于剧情的需要,为增加热闹、紧张的情节,故意将一些细节进行加工处理,使它们偏离真实的历史。
可以这么讲,目前所有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都存在着史实错误,《汉武大帝》、《战国》、《贞观长歌》、《岳飞》、《朱元璋》、《雍正王朝》等等。我们身为观众,对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要懂得区分真假历史:只信其基本框架,莫信其具体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