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百年前,是世界人民难以想像的一场史无前例的恶魔战争。每3名士兵死亡1人,这场战争不但没有让人类从此厌战、反战、避免战祸,而且直接成为更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曲。
偶然的枪响 敲开潘多拉之盒
很多人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在哪儿。1914年6月28日,一位名叫普林西普的塞尔维亚裔大学生,在波斯尼亚的萨拉热窝街头,开枪射杀了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亚王妃。本来在那一天,普林西普是不敢开枪的,第一次机会来的时候,他犹豫后逃之夭夭,躲进了一间小酒馆喝酒压惊。想不到,上天好像刻意要成全这桩历史公案,斐迪南大公车队的司机居然在市区走错路,把车子又绕到普林西普躲藏的那间小酒馆门口,这下让普林西普藉酒壮胆,朝斐迪南大公开枪,暗杀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潘多拉盒子由此被打开,战争的魔鬼从盒子里跑了出来。
然而,从今天的国际政治显学潮流来说,这一枪似乎又难以招致战争的魔鬼。当今国际政治认为,只要一国跟他国紧密交流,成为兄弟之邦互相依赖,就不会有战争的危险,这是从「经济依赖理论」衍生出的一种现代国际政治观。反观普林西普开枪的1914年,当时整个欧洲皇室几乎都是兄弟姊妹亲戚,欧陆各国不仅政治、经济高度依赖,而且还有复杂的血亲交杂与家族关系。
例如,德皇威廉二世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英王乔治五世则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内孙,二人是表兄弟关系;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跟德皇是堂兄弟关系。统治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则跟这份族谱,经由丹麦王室通婚,有密切又复杂的联姻血缘关系。
而且,斐迪南名声不好,善于奴役人民,生性好色又喜残酷杀戮,他被刺身亡时,全欧洲的皇亲国戚,没有什么人为他哀悼。
因此,在普林西普开枪时,没有人认为欧洲会打仗,因为各国关系如胶似漆,虽有矛盾却都掩盖在血亲关系以及依赖错综复杂的政治联盟之下,几乎没有战争的风险。当时,英国任期最长最老练的外相爱德华·格雷爵士在刺杀事件发生一周后,得到来自萨拉热窝的外交电报密件,显示「情况一切正常」,没想到第二天,局势急转直下。
众所周知,塞尔维亚的背后靠山是同为斯拉夫民族且同样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帝国。但此时的俄罗斯帝国,经过1905年的日俄战争,军力元气大伤,空虚的国力和缓慢的动员能力,被欧洲各国普遍看衰,没有人认为俄罗斯还能保护塞尔维亚。
190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左)与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合影。
决意暴走的德皇威廉二世
事实上,斐迪南大公当时去萨拉热窝访问,就是刻意的挑衅。奥匈帝国早就有并吞塞尔维亚的意图,且早在1909年就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作为前奏曲,宣称塞尔维亚为奥匈帝国历史上不可分割之一部分。故斐迪南大公特别挑在6月28日,也就是斯拉夫人东正教纪念日(1389年6月28日,塞尔维亚人在科索沃战役中被土耳其人打败后丧失了近五百年的独立地位),到被占领的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示威」。
1914年的柏林,同样感受不到战争来临的氛围,闹区亚历山大广场一片热闹。自从100年前的拿破仑战争后,德国领土就再也没有遭受外国军队的践踏。一般德国人根本忘了战争究竟为何物,反而着迷于刚开始普及的汽车,它的速度就像毒品,汽油的味道宛如香水。德意志帝国在当时,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保有欧陆第一强大的军事实力。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德国剧作家楚克迈耶在他的自传里写道:「人们在日益进步的文明社会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谁也没有注意到正在接近的风暴。」
然而,就在所有人认为战争不可能发生时,跃跃欲试想恢复普鲁士单一民族荣光、天生患有厄尔布氏麻痹导致左臂萎缩的德皇威廉二世登场了。
威廉二世无法忘怀他的舅舅,晚年才承接维多利亚女王霸业的前英王爱德华七世曾经给德国带来的潜在威胁。爱德华七世是第一个访问俄罗斯的英王,威廉二世曾在电报里评价他那位「狡猾舅舅」:「和俄罗斯狼狈为奸,图谋消灭我们……这就是爱德华七世慢条斯理、踏踏实实一手造成局面的真相……包围德国终于成为事实。我们已把脑袋伸进绞索,爱德华已死,但比我这活人还强!」
左手天生残疾的自卑,和坐拥德国的强大国力,在此激荡下,威廉二世普遍为人所知的「暴走」由此开始。在威廉二世的潜意识里,不断地想让德意志摆脱俄、法的包围。虽然和表弟英王乔治五世亲密,却因爱德华七世的阴影,也有不惜和英国交战的想法,威廉二世迅速地将此噩梦化为现实。
威廉二世在萨拉热窝事件后,终于找到他一心追求的藉口,可一次解决他心中那个「来自爱德华七世的噩梦」。他以必须要「闪电教训塞尔维亚」为由,强硬要求奥匈帝国出兵。但老朽的奥匈帝国反应迟钝,威廉二世便先下手为强。
1914年7月5日,德国主动向奥匈帝国保证,如果因对塞尔维亚采取惩罚行动,而使自己卷入和俄罗斯之间的冲突,奥匈帝国可以指望「得到德意志帝国忠实地支持」。
这是让事态发展至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导火线。奥匈帝国接到「半强迫」的「承诺」后,遂慢吞吞地在7月23日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又在26日拒绝塞尔维亚的复文。其实,这篇复文是可以解决问题的。连威廉二世自己都说这份复文「把发动战争的每一个理由都驳斥得体无完肤。」但威廉二世已经打定了战争的主意,再好的复文也无济于事。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29日开始炮击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Belgrade)。同一天,俄罗斯在与奥地利接壤的边界实施动员。
7月30日,奥、俄两国同时颁布动员令。31日,德国再向俄罗斯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俄罗斯在12小时内撤销动员并「向我们宣布业已照办」。但要使动员系统在日俄战争后几乎瘫痪的俄罗斯短时间内收回动员令,实属不可能。而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此时还深信德国,不会向东线轻启战端。因「东、西二线同时开战」是一直以来德意志帝国的「大忌」,这是从俾斯麦(Bismarck)时代就传承下来的大战略原则。但任性的威廉二世,还是径自在8月1日对俄宣战,让俄罗斯不得不跳下火坑,此时,身为事主的奥匈帝国,连跟俄罗斯宣战的准备都还未开始。
东西线同开战 德国传统战略大忌
由老毛奇将军在19世纪俾斯麦时代拟定的德国国家基本战略,一直都是以在东、西「任一战线」进行「闪击战」,德意志帝国穿越国境东西铺设了二十多年的铁路网,也是以此为考虑。
因为西线的紧迫性较强,故老毛奇当年穷尽19世纪末期德意志帝国国力最强的时代,完善向西线更密集的战略铁路网。在1870年一次西线总动员演习过程中,擘画者老毛奇被形容为「躺在沙发上边看小说边收取演习动态」,可看出德国的西线战略动员部署,是多么完备且有自信。
故而,与西线的战云密布相较之下,对德国东线而言,只有斯拉夫民族对德意志民族矛盾、以及凭空想像出的阴谋论而已,对俄罗斯开战,在当时的德俄高层,都较超乎想像。沙皇尼古拉二世也认为威廉二世应对西线战场较有兴趣,毕竟德、法间有顽固的、从拿破仑战争前就存在的历史矛盾,加上英国可能插手,对德国而言更是局势严峻。
所以,当7月31日德国提出向俄国最后通牒18小时后,德突然向俄宣战,出乎两个当事国的意料,战争的情势瞬间失控。志得意满刚刚出游归来的威廉二世,只好被迫认真策划他那「惩罚斯拉夫民族」的大业。8月1日凌晨,德国参谋部长小毛奇(老毛奇将军的侄子)实施总动员令数小时后已经准备完毕,德国外交大臣雅戈此时却拿着外交秘密情报直奔皇宫。局势有变,正准备向东开战的小毛奇将军,在同一时间也被皇宫信使紧急召回,在皇宫召开紧急会议,改变历史的胡乱时刻就此开始。
一战中,西线的壕沟战长达四年,造成最多伤亡。图为1914年德国士兵在西线壕沟观察敌情。
混乱的局势 反复无常的战略
雅戈的秘密情报确认,7月31日深夜德对俄宣战后,俄国开始全面动员。由于地广人稀,德俄全面交战前,可能还有六周回旋时间。这段时间如德对俄迅速交战,可能会让德意志帝国冒着失去东普鲁士(今波兰)的风险。另一位外交老臣说:「想起1905年时,日本曾经策动共产党人对帝俄内部进行大规模的骚扰、罢工和动乱。想起这个历史教训,我想沙皇不会轻易动武。」年高德劭、曾经出使俄国7年的波塔莱斯伯爵认为,「帝俄畏惧革命、不会打仗,估计要到1916年才能备战就绪。」
基于这些秘密情报,善变的威廉二世动摇了。他突发奇想,将原本针对东线俄军的闪击战部署,重新摆向西线。据说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让被紧急召回的小毛奇将军,当场错愕,泪流满面。不过,德皇深信外交老将波塔莱斯伯爵的推测,强硬决定改变全军部署,将西线作战视为优先选项。
至此,故事已脱离原本轨道。起因只是为了要教训斯拉夫民族的闪击战,在这场秘密会议后,豹变为威廉二世「征服英法」幻梦的扩大计划。东部战线的部署反而变成次要。威廉二世会如此轻佻傲慢,主要是心中有他的得意盘算。由于德国军事实力当时排名欧洲大陆第一,又自19世纪开始就在西线建立能够快速打击法国、迅速结束拿破仑战争余蓄的自信。这份自信,极可以乘着各国还在分析情报、缓慢判断时,迅速在西线取得胜利。经历老毛奇将军时代的建军计划,德军可以轻易从比利时沿着靠近英国的右翼,迅速突围至法国首都巴黎,仅仅三天时间。
自身难保的英国 漫不经心的法国
此外,英国的难局也看在威廉二世的眼里。1914年的英国,根本没有准备在欧洲大陆打仗。当时正值爱尔兰独立战争爆发前夕,爱尔兰共和国兄弟会(志愿军)的秘密情报战以及恐怖活动,早就让英军疲于奔命,牵制约2万英军在爱尔兰进行戒严。爱尔兰古老格言:「英格兰的危机是爱尔兰的机会。」正是英国的战略远忧。
图为德皇威廉二世与小毛奇、法金汉、兴登堡等高级将领合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威廉二世黯然退位,存在503年的霍亨索伦王朝轰然坍塌。
再观法国,在7月底一连串外交冲击中,整个冲突都在德国以东的地方发生,看似德意志民族与斯拉夫民族在清算总账,和法兰西民族没有太大关系。故法国还感到有点置身事外的舒缓。当时的法军,还在纠结是否「要将法军的军服,从鲜艷蓝衣红裤的传统荣誉颜色,改成接近土地墙面与战场的灰蓝色」,争议这些无聊问题的法军将领们,似乎还在缅怀拿破仑战争时代的荣光,不愿与时俱进改革军事,宛如日后死守马其顿防线的前奏。
此时,德皇威廉二世自顾自地耍着外交手段。首先,他向法国放出「利多」消息,「愿意按照自治方式,将法、德两国的历史伤痕阿尔萨斯区(Region Alsace),变成一个德意志帝国联邦国的问题进行讨论。」7月16日,法国社会党大会还公开呼应欢迎德国提议。这在英、法看来,对西线和平是好的发展。
从表面上看,德、法间似乎完成「恐怖平衡」,让「西线无战事」。而就在法、英两国松一口气的一周时间里,威廉二世在皇宫命令小毛奇将军,将东线主力掉头往西线前进,这在外交上等于是一场廉价的「讹诈」。
当法国发现德国不再继续发出善意时,已为时晚矣。7月31日,就在德国向俄国递交最后通牒的同时,突然也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因为法俄有《共同防御协议》),要求法国「在18小时内答复,它在德俄战争中是否保持中立。」德国强调:「如果法国保持中立,德国要求法国将图尔和凡尔登两地的要塞交给德国占领,作为保持中立的保证,待战争后归还。」事实上,这个要求踩进了法国战略的红区,等于要法国交出国门的钥匙,情势剧烈改变,震荡英、法两国高层。
亦敌亦友 似是而非的一厢情愿
此时,致命错误再度发生。德国驻法大使,对威廉二世的蛮横要求有所保留,仅向法方透露德国「希望法国保持中立」。至于「占领要塞」的苛求并未和盘托出。在德国大使自认危机已得到解决时,「占领要塞」秘密电文被法国情报当局截获破译。法国立刻武装起来。8月1日上午11时,法国召见德国大使,仅给予「法国将会根据自身利益行事」的模糊回复。此时,德、法两国都在根据错误的情报进行部署。
接着更致命的错误从英国来袭,德国驻英大使利希诺夫斯基亲王密电解读英方态度,他认为「如果德国不进攻法国,英国将保持中立,并保证法国也会保持中立」。这位极度「亲英」的德国亲王,事实上被老谋深算的英国外交老手格雷爵士给唬了。
格雷爵士在被英国政坛称为「波斯尼亚慢性病」的欧洲动荡期间当了8年外相,故深知幕后结构的问题并不单纯。根据后来的记录显示,格雷刻意模糊英方说法,向利希诺夫斯基亲王表示:「如果德国答应对法、俄保持中立,也就是不对任何一边发动战争,静待各方为解决塞尔维亚事件努力的结果,英国将答应让法国也保持中立。」这个看似善意却在外交语汇上的模糊回应,被当真的利希诺夫斯基亲王,一字不漏又带着主观的方式,传达给正在接收各方错误外交情报的德皇。
威廉二世听取来自英国这份「一厢情愿」的报告后,善变的他又蠢动了。从英、法来的情报,都证明这两国「完全没有准备和德国开战」。此时,紧张的西线「似乎又松弛了」。威廉二世认为自己得到了「东线开战通行证」,因为「英、法两国似乎被德国玩弄于股掌」。威廉二世再度任性,决定在西线「煞车」,全军调往东线对俄作战!此时是8月1日深夜。离西线开战剩下一个小时,小毛奇将军好不容易才从东线调转到西线的大军,已经前进到紧邻脆弱中立国卢森堡的一个关键枢纽铁路站,全军整装待发,但威廉二世在不到24小时内,再度改变主意。
图为1914年,俄罗斯炮手在操作野战炮。
在东线战场中,俄罗斯长期处于劣势,苏俄在《布列斯特和约》中割让大片领土,后因德奥战败拒绝履约。
凡事一经决定 就不能变动
8月1日深夜,小毛奇将军手上拿着威廉二世的急电,几乎崩溃。他不愿再让德皇任意干预重大军务,把部署在西线的百万大军,整批180度回转调运到东线。小毛奇幻想着「整个部署垮了,一片混乱。这里是军需补品,参杂一群士兵,中间充满丢掉的弹药,连队没有军官、师部没有参谋,已经做了精密调动安排、每隔10分钟发动一列的11,000多辆列车,将会混乱不堪,有史以来计划得最完善的军事行动,将会因善变德皇的荒谬决定毁于一旦。」
小毛奇回复威廉二世,「这不可能办到,百万大军的调动部署不可能临时急就章。如果陛下坚持要把全军带往东线,那这支军队将不再是一支枕戈待旦的军队,而是一群没有给养供应的乌合之众。单单安排补给作业,就需要花费整整一年时间才能完成。」最后,小毛奇说了关键性的一句话:「凡事一经决定,就不能变动。」
失之东隅 却无法收之桑榆
在小毛奇坚持下,德国还是在8月1日深夜,率先打响西线战事。4日开始对俄国大规模作战,德国还是在东、西线同时开战了。威廉二世的如意算盘是,「首先击溃宿敌法国,而后再与俄罗斯决战」。要赢得这盘棋,德军必须首先进攻中立国比利时,之后从北方(西线右翼)迂回,在法比边境给予法军致命性打击。这个短期却强而有力的闪电作战,将在六周内决定胜负,德军胜算很大。
意料之外的是,德军遭到比利时军队顽强抵抗,无论政治家还是军事家,都认为比利时不是首要目标,甚至认为被称作「巧克力军队」的比利时军事实力不值一提。更出乎意料的是,8月4日英国闪电出兵支持比利时,同时对德国宣战,情势急速恶化。
鲁汶惨案 压垮德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德意志军队被灌输「为祖国战死是荣誉所在」的观念,在如蒸笼的热浪中,一天行军40公里,德军不敢喝井水,担心比利时人会下毒,所以袭击了红酒储藏库狂饮一番。当时流行一个传言,称比利时民众会开枪伏击德军,这样的传言随着战事胶着蔓延开来,「比利时狙击手躲在风车里袭击我们!」对此,缺乏作战经验的德军,很容易产生妄想。
8月19日,在恐怖传言中德军终于到了比利时大学城鲁汶。8月25日晚,黑暗中枪声响起,慌乱的德军对附近建筑物胡乱射击,事后焚毁了鲁汶市,号称「罪恶制裁作战」。这座大学城引以为傲的中世纪图书馆,连同23万册贵重藏书一起葬送在茫茫火海中。
当时的鲁汶市民成为无辜牺牲者,超过200人在没有确切证据也无适当审判下被处死。所有男人都被绑架到德国参加强制劳动,「鲁汶惨案」带给德国极为负面的影响,成为现代战争史上「宣传战」肇始,这个恶誉重创德国信誉,英、法等国毫不犹豫地将「鲁汶惨案」大肆宣传,称德国人是「残暴的民族」,或者称德国人为「猪猡」。德军着名的「钉盔帽」亦成为邪恶象征。在宣传战这个新战场,德国遭遇以往不曾想到的败局。
会有如此深远的负面影响,是因为在过去,各国间作战,还算勉强进行着「绅士般的做法」,「战场是由教养良好的军官,节制目不识丁的士兵进行君子之争」是中世纪以来的作战传统,是「骑士精神」的体现,承认彼此间处于「对等立场」。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各方不再承认与对手处于对等立场,而是认为己方是在与「禽兽」(猪猡)进行战争,没有人在意「骑士精神」。因此,秉持「必须要彻底击垮敌人」的想法作战,无论持续多久,和平都没有降临的机会,在己方获得完全胜利之前,抑或敌人撤退之前,必须要不断地向前进军。
1914年,坦能堡会战后,俄罗斯被德国赶出东普鲁士,大批俄罗斯战俘被火车运到德国首都柏林。
获胜却无法决胜 德军陷入苦局
1914年9月3日,德军先头部队渡过法国马恩河,距离巴黎只有20公里,法国政府中枢已撤离,但是,与德军作战到底的坚定意志并没有因此受挫。依照交战双方预估,马恩河战役的冲锋,应成为决定性一战。
开战不久,竟发生一件被法军称为「马恩河奇迹」的大事。激战持续数日后,德军竟开始撤退!西线的德军原本处于优势,轻易通过马恩河后势如破竹,数千名法军成为俘虏,却突然停滞不前,暴露在大败危机中。原来又是威廉二世的善变与猜疑所致。任性的威廉二世下令,「从法国战线抽调两个军团,装上火车调到东线!」
被抽调的军团,180度转向东部战线,造成德军战线的空隙。讽刺的是,当两个军团终于搭火车姗姗来迟时,东部战线的「坦能堡会战」已经结束,德军大获全胜,俘虏高达9万名俄罗斯士兵,率领东线德军作战的兴登堡将军顿时成为民族英雄。
「马恩河奇迹」发生后,东西线再也没有任何决定性的进展,「壕沟战」开始痛苦地持续。在比利时、法国以北的法兰德斯地区,双方阵营开始躲藏起来。挖掘战壕,张开铁丝网,建造联络壕及防御设施,双方有些战壕之间仅相距数米,藏身地下是躲避敌军炮火的唯一手段。有些士兵在这些壕沟里生活了数年,也有些士兵刚到战壕即战死。
1914年10月,开战时才入伍的德国志愿军终于来到前线,两个月前刚开战时的那种狂热早已烟消云散。10月29日,德军下达向英军阵地发起进攻的命令,士兵没有配戴任何能抵挡子弹攻击的头盔,也不太熟稔新式步枪使用方法,在此波进攻中平均每4名德军士兵就有3名丧生。当时刚到战场的希特勒,学会了现代战争的无情和残忍,抛弃同情心和其他所有人类的善良情感,这个攻击塑造了他未来一生坚持的理念,即「人类只不过是出现又消失的原子罢了」。
1914年终时,西部战线犹如死境的壕沟阵地已一路挖掘自北海延伸到瑞士国境,长达700公里。当时,德军已占领比利时全境,但对法国的进攻毫无进展。在东线,虽然德军挡住俄军进攻,重挫俄军数次总攻击,但依旧无法获得德军期盼的「短期强烈的最终胜利」。同样的,协约国也无法决定性击垮德国。
战争爆发仅5个月,已有100万年轻人战死沙场。1914年12月,圣诞节前夕的柏林,谁也没有想到战争会发展至此,开战时那些坚信圣诞节前就能凯旋归来,而纷纷奔赴战场的男人们,多数一去不复返,一次世界大战持续4年,没有哪一年的牺牲可以比得上1914年。
蝴蝶效应展开 影响至今
从普林西普开枪,到德俄正式宣战,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经过37天。整个欧洲完全没料到局势会走到如此境地,短短5个月死亡100万人。而开枪的普林西普,仅被奥匈帝国当局判处20年徒刑而已。
第一次世界大战,4年的时间,整个欧洲大陆战场总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人类不但没有从这场「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中学到教训,4年惨战造成的经济破败、民族冲突加剧和历史仇恨未解决,经过短短19年时间,又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总清算」。人类在这两次大战中,很讽刺地产生了工业革命以来最有效率的杀人科技。从空中到海底,无所不能。缠绕20世纪上半叶的恶战,至今依旧没有让人类体悟到「战争的本质就是杀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意义」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