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地处长江南岸,在南京、上海之间,江面宽仅1500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人称“锁航要塞”,素有“江上雄关”之称。江阴要塞既是由海入江的咽喉,又是南北交通的要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国民党江防战略,无意守江,宁愿退守上海一座孤城,可谓是一塌糊涂。但在战术层面上,国民党军倒还是有一些思路。第一绥靖区司令官丁治磐在武进召开独立团以上主官会议时,就曾提及,长江天险,并有坚固的江阴要塞,共军想要强渡长江,只有葬身鱼腹,步孙传芳失败之后尘。
即使共军能渡过江南一二十万人,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因为国军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可以在长江阻断其后续渡江部队,并在战斗发生一个小时内就可以把集结在京沪杭各交通要点的装备优良的部队,利用所有的铁路、公路以及水道迅速运达至主要战场,在飞机、兵舰、铁甲军、战车协同作战下,配合先进武器,一定能迅速消灭过江共军。
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李延年在视察第4军江防阵地时,也曾给军长王作华打气,大致意思就是说如果共军在你们对面渡江,我会马上调两三个军以及两个游动炮团来增援你们,你们只管放心固守阵地。
从国民党守江军事长官这些话语中,我们也能判断出他们制定守江的战术思路。即充分发挥己方技术兵器方面的优势,积极实施战场阻断,以阻止解放军后续部队连续渡江;快速集结优势兵力,以短促突击的方式压迫已登陆的解放军于江岸沿线并歼灭。这个战术思路对于江防部队来说,无疑是正确的。虽然它在渡江战役中没有发挥作用,主要是忽略了人的因素。然而在以后的金门反登陆作战的特殊环境中应验了一回。
战争是人在打,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无论是制定战略方针还是战术计划,第一点就是要把人考虑进去。即使所有的战场环境及因素都不发生改变,单单是不同的人来执行,其最后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然而,国民党偏偏就忽略了这个关键因素。
首先看江阴要塞,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火力配备,不可谓不坚固。如果说一人当关万夫莫开,实属夸张。但是如果是一个万人的队伍守江阴,可扼制数十万的渡江队伍。
国民党对江阴要塞也格外重视,江阴要塞除拥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外,还编有一个炮兵总台,配备重炮及小口径炮60门、一个加强步兵团的守备总队、一个游动炮兵团(战防炮36门)以及工兵营和要塞司令部直属部队,总兵力约1万人。
在江防作战中,江阴要塞的任务是东与123军衔接,西与21军衔接,封锁江面并以重炮支援21军在江北的桥头堡。由于江阴江面狭窄,又有要塞的重炮火力支援,因此国民党军各部都认为解放军从此段江面渡江的可能性不大。然而,解放军偏偏选中了江阴这段江面。
渡江战役一发起,重炮炮弹纷纷落到左邻的21军头上。直打得21军军长王克俊晕头转向,甚至疑心是不是嫡系王牌54军8师的阵地出现了问题。江阴要塞一举被突破,打开了国民党军长江下游防线的重大缺口,使渡江部队切断了京(南京)沪线。
为什么出现这神奇的一幕,看看要塞中坚干部的履历就明白了。守备总队队长吴广文是革命时期的老党员;参谋长梅含章则因反内战在渣滓洞、白公馆坐过牢,经宋绮云的帮助,早就“身在曹营心在汉”了。在他们的工作下,炮兵总台台长唐秉琳、游动炮兵团长王德容等人都加入了要塞起义。渡江之战一打响,要塞官兵就扣押了要塞司令戴戎光,最后结果就如我们所见。
江阴要塞的起义为渡江战役和解放全中国起到了战略性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军队以少量的牺牲换取成功的重要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