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2005年上映的电影《我们俩》,影片讲的是一位独居老太和一个进京求学来租房的小姑娘之间的故事,情节简单却戳痛内心,使人潸然泪下。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故事开始于一个冬天,雪很大,天很冷,瘦小单薄的女孩骑着男士自行车,裹着军大衣挨家挨户地找房子,均未有所获。
后来,她敲开了老太所住的四合院,看中了一间破旧的小屋,其实就是后搭建的一间杂物室,但离学校很近,女孩觉得足够了。她哀求老太房租能不能便宜点,老太拒绝了。
女孩无奈租下来,两人开始了磕磕绊绊争吵不休的主客生活。女孩觉得老太处处在算计她,俩人因为装电话、交话费、电暖气、借冰箱、掏鸟窝等一系列小事不断争吵着,老太不止一次要女孩搬走,却一次次矛盾化解又留下来…
吵着吵着两人却吵出了感情,渐渐地成了彼此的依靠。女孩淋了雨,老太会叫人给她送姜糖水;女孩失恋不见了,老太一天天等得坐立不安;女孩回来后,老太追在后面说她都瘦了…女孩拍了以老太日常为题材的作业,抱着毛绒熊逗她开心,还帮她收拾屋子、洗头、捶背…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日子就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直到女孩找到了更好的住处,要搬走,老太的精神一下子垮了下来,她拉着女孩睁大眼睛追问:“真的要搬走了?”
女孩走后,老太就病了,话也不会说了,走路颤巍巍地还得有人扶着,再不能像从前那样拄着拐棍在女孩身后敲打地面了…
女孩再来看她时,是老太给养女的儿子腾房搬离的那一天…老太死死拽着女孩的手不松开,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来…
再到后来,很冷的冬日,女孩坐了很久的大巴车去乡下再次看了老太,带了好多好多的药…老太还是紧紧攥着她的手,老泪纵横,却说不出一句话…
回去的路上,女孩哭了…她明白老太的委屈与难处,却无能为力。
影片最后,在车站匆匆赶路的女孩接到了一个电话,老太走了…她放下行李,蹲在车站的栅栏边上抱头哭了…
再去到四合院时,已物是人非…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影片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老太养女的不是,但很显然她做的不好,反而是女孩给老太人生最后的时光带去了温暖和烟火气,而老太也将她看作了亲人,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虽然女孩的人生路还很长,还会经历很多很多,但这份情会带给她人生不一样的温度。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看完影片,我哭得情不能自已。
因为老家离北京很近,房子和风俗都太相似,难免触景生情。片中小姑娘风风火火一趟趟出入小院以及和老太诸多生活方式的摩擦,都让我想起自己十六、七年前孤身求学的那段清苦岁月。
高中最后一年,我转了新的学校,没有了昔日的好友,一个人孤独地穿梭于那条小胡同,还有那间小院子…
虽然办理了住校手续,但为了晚上能多看会儿书,晚自习以后我大多还是会回到学校附近的爷爷奶奶家,那是一排学校的家属院,有一条窄窄的胡同,院子也不大,周围住的大多是退了休的老教师,特别安静。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但那时爷爷奶奶已将近八十岁了,虽身体还好,但他俩的生活起居已无法与我同步,且我家堂兄妹众多,我自小也没长在他们身边,感情很是生疏,我基本没在家吃过饭,对他俩也是礼貌有加。
奶奶不怎么会照顾人,爷爷则是个刻板的“倔老头”,眼里大多是我的学业,好朋友来家里看我,他不是想着怎么招待人,却是一次次告诉我俩说话不要太大声,会打扰到邻居家的老人…
我就那么安静地孤独地住在他俩隔壁的空屋子里,早早出去,很晚回来…有时候和伙伴分开,走过最后那段漆黑的胡同时,我也会害怕,但我没说过,也不忍心要求他们出来等我,就自己咬牙坚持。
很多年,我都觉得那段日子一个人清冷的可怜,没有了热闹熟悉的环境,我就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想与外界接触太多,就像影片中的女孩独来独往,不说自己太多。
直到爷爷奶奶相继去图片源自网络,侵删世,年纪加深的我才总是想起那段旧时光,想起无论多晚下课回家,门都虚掩着,屋里亮着灯,爷爷在等着我回来…也还记得偶尔他在窗外喊我起床,生气得喃喃自语:学校的早操都跳完了,还没去学校,到底是什么学习态度…
现在想来那也是他们的爱啊,只不过用了我不太喜欢的方式,或者说那就是他们本来的样子。他们太老了,已没有太多力气表达太过丰富的情感,就像影片中的老太:打个哈欠伸个懒腰就是一天中最显眼的事了…
而那会儿我年纪太小了,不会思考太多,陷在自己的小情绪里,跟他们保持着距离,不懂得如何修复这段关系,像片中的女孩一样走进老太的心…
就那样,我上完了学,离开了,留下他俩继续在那儿生活,直到后来爷爷生病,搬到各家去住,小院就空了…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心挺痛的,往事不可追。
真是:年少不更事,再忆泪已深。
《我们俩》其他影评曾说:与其多年以后感动于他人的故事,不如当下去推开自己亲人的大门。
说的可能就是我这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