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容易,请轻松关注!作者:义品文队水的下跌,未经许可禁止转战!干隆帝自古以来就是话题人物,清代所有皇帝中,没有人比他拥有更多的传说和故事。
而在所有关于乾隆的传说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关于他原是海宁陈阁老儿子,后来被雍正换入亲王府,最后成为皇帝的故事。这个传说从清末天嘏写了一本《满清外史》开始,经蔡东藩的《清史演义》、许啸天的《清宫十三朝演义》,一路演绎,最后被原籍海宁的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写进了《书剑恩仇录》,从此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以至于今天的浙江省海宁市,公然打出了“乾隆故里”的称号,似乎“乾隆是海宁陈阁老之子”已经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了。(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让“乾隆是海宁陈阁老之子”的说法家喻户晓)
那么,所谓“乾隆是陈阁老之子”这个传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根据这个传说,在康熙五十年,一直无子的雍亲王胤禛又生下了一个女儿,而同日朝中重臣陈阁老家生了一个儿子。于是胤禛设计用自己的女儿换来了陈阁老的儿子,养在家中,取名弘历。弘历成年之后知道自己身世,四次南巡都专门到海宁,住在陈家宅中,还亲笔题写了“爱日堂”和“春晖堂”两块匾额,以示思亲之心。“爱日”一词,出自汉辞赋家扬雄《孝至》一文:“孝子爱日”,后世因专称儿子奉侍父母之日为“爱日”。而“春晖”一词,不用多说,正是来自唐人孟郊的《游子吟》。如果乾隆不是陈阁老的儿子,他为何要题写这样两块匾额呢?
然而,真相真的是这样吗?笔者想说,其实这个传说漏洞实在太多了,根本经不起史实的推敲,别轻易就被小说家们骗了。
首先,胤禛在弘历之前一直无子吗?错!实际上,胤禛早在弘历之前就已经生下了四个儿子了,虽然前三个都早夭,但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弘历出生的时候,他的哥哥弘时还活得好好的,且已经八岁了。这就说明,胤禛一不是没有儿子,二也不是生不出儿子。既然如此,他有什么必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去换来陈阁老家的儿子呢?这个巨大的漏洞,只要稍微了解一下雍正子嗣情况的人就会发现。
(传说为乾隆御笔题写的海宁陈家“春晖堂”匾额)
其次,再来看那两块所谓乾隆题写的表达思亲之情的匾额。所谓海宁陈阁老者,其实就是清康雍年间的著名大臣陈元龙。他在海宁的老家里确实有一块皇帝御笔题写的“爱日堂”匾额。然而,这块匾额根本不是乾隆题写的,而是乾隆的爷爷康熙帝题写的。《清史列传》明确记载,康熙四十年(1701年),陈元龙被赐予内直翰林同观。康熙帝传谕各位翰林,说“尔等家中各有堂名,不妨自言,当书以赐。”陈元龙的父亲当时已经年逾八十,于是就自己拟了个“爱日堂”的堂名,以表达对父亲的孝心,康熙帝于是就给陈元龙题写了“爱日堂”的匾额。由此可见,“爱日堂”这个名字本来就是陈元龙自己拟的,是为了表达对父亲的孝心,康熙帝只不过是照着写了一遍,怎么会变成了乾隆思念父亲的证明呢?
(海宁陈阁老故居内的“爱日堂”匾额,很明显落款是“康熙四十年”)
再说“春晖堂”匾额。《海宁州志稿》里提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六月,康熙帝因陈元龙的胞弟陈维坤的妻子黄氏守寡41年,御书“节孝”两字赐之,又御笔亲题“春晖堂”匾额赐之,希望陈维坤之子陈邦彦能够不忘母亲养育之恩。后来陈邦彦成为了著名的书法家和学者,他的作品集就起名《春晖堂集》。明明是在陈邦彦家里的匾额,怎么又变成了陈阁老家里的匾额呢?这也太张冠李戴了吧?!
(自号“春晖老人”的清代著名书法家陈邦彦,“春晖堂”匾额是康熙给他家题写的)
【乾隆虽然喜欢没事就提个字,写个打油诗之类的,但这匾额真没做过……】
最后再来说说乾隆为什么四次去海宁,还都住在陈阁老家里。众所周知,乾隆一生六下江南。乾隆第一次和第二次下江南的时候,都根本没有去海宁。到第三次下江南时,才第一次去了海宁。乾隆为何要去海宁,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检查海塘工程的情况。这在《清史稿》里有明确记载。乾隆后四次南巡,每次都是“幸海宁阅海塘”。海宁乃是杭州湾的海防重地,经常发生海潮倒灌的灾害。所以乾隆非常重视海宁的海塘工程。而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南巡的时候,就是因为海宁的海潮灾害还不十分严重,所以就没有去海宁。之后海潮灾害日益严重,海塘工程建设日益紧迫,乾隆才多次前往海宁检查工程情况,所以他给陈家的宅子取了个名字叫“安澜园”。至于为何每次去海宁都住在陈家,这个就更简单了。海宁一个弹丸小城,城里最大、条件最好的宅子就是陈家宅,皇帝来了,不住那里住哪里呢?
(乾隆曾驻跸过的安澜园复原图)
【雍正表示朕被后世也黑得太惨了】
所以说,遇到历史问题,多动动脑筋,就不容易被小说家和民间传说忽悠了。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史列传》、《海宁州志稿》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请支持毅品文团队的各种原创文章及实体书,独立专业有种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