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经济状态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清朝也不例外。
黄河自古被称为“贤河”,由于中游黄土高原带来的大量泥沙的沉积作用,日积月累,河床升高,河底比河岸外面的地面高得多。
影视剧照
要使河水驯服地在河道中流淌,就必须不断加高河堤以束水,但遇到河水泛滥季节,稍有不慎仍会出现河水冲决河堤、淹没大量庄稼房屋的状况,百姓和国家依然会遭受大量的经济损失。
明弘治年间,黄河经徐州向南,与淮河在洪泽湖东面的江苏省清口交汇,由于黄河水势比淮河水势强大,淮河水抵挡不住黄河水的攻击,形成黄水倒灌淮河的态势,由此带来极大危害,轻时淤塞河口,重时则会使整个河道因为淤积而不断垫高,更增加了发生水患的可能。而更为严重的是,黄河水与淮河水汇集到一起形成更大的洪流涌向运河,冲毁运河河堤,河水到处泛滥,不但使农业生产中断,而且使南粮北运的漕运遭到致命的破坏。
有鉴于此,对黄河的治理成为治河的关键,并且已不能再像前朝那样单纯地疏浚河道就可以解决的了。
康熙很早就对黄河、淮河泛滥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他亲政不久,还是少年的康熙曾在宫廷的柱子上写道:三藩、河务以及漕运是所面临的三件大事。
可以说他已把河务定为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来加以贯彻执行。
据实而论,清代对于河患所采取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康熙初年,国家政治上还未完全稳定下来,地方秩序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个别奸诈分子为了私利甚至故意挖掘河堤,导致河水溃决,使水患加重。
康熙七年十月,工科给事中李宗孔上疏揭露了这一情况,其中提到泅州、盱胎地方有人对河道进行破坏。从古沟镇一直到夏家桥等地方,被挖掘开的沟路有八处之多,结果造成淮河水从盱眙的周桥闸、翟定坝一带决口,使高邮等地方淹没在洪水之中。
当清政府要对决口的地方进行堵塞修建的时候,又遭到破坏分子的阻挠,他们聚众闹事,驱逐修建河务工程的关役,不允许修筑。
当地州县的官员不但没有严肃查办闹事分子,反而借口需要具体呈报督抚大人,等候会同调查处理的通知,下命令要求停止正在进行的河务工程。
另有一些下级官吏为了从工程中获取一点小利,刚刚修建好的工程随即又被破坏掉了,于是酿成水患。
康熙亲政之初,虽然对河工十分重视,但心有余而力不足。那时国家财政还不充裕,不能对河务进行全面治理,小打小闹的工程起不到明显的效果,为了保障运河水道不遭严重毁坏,只有采取一些应急的措施使运道正常运行,再大一点的工程就没有能力开展了。
但康熙玄烨并没有因此而放松河务工作,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仍然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河患。每当遇到发生水灾的时候,他马上派遣专门人员巡视河工,要求把各种地形、水患形势绘制成图呈送给他,以便及时掌握情况,将来也能够凭着充足的经验对症下药根治河患,同时他还详细考研古代人治理河患的方法,以吸取一些历史经验。
随着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局势的逐渐稳定,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康熙未雨绸缪,开始主动筹划治河事宜。
康熙十一年六月,他命令主管工程建设的工部会同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商讨有关清口治理的问题,为河工治理工作确定适宜的方案。
十二年十月,河道总督王光裕上奏说:可以在清口建筑大坝,工程建成以后就可以遏止滔滔黄水的泛滥。
这一方案经过工部复议后,康熙马上批准执行,又对方案另外加以补充,在水势平缓的七里墩地方建造一处水闸,配合疏浚新河河道,这样洪泽湖湖水从七里墩闸门流入以后,经过新河在文华寺附近注入运河,最终达到抵挡黄河水的作用,使运河水运道路得以畅通,没有泛滥之虞。
可叹的是这年年底,吴三桂首先起兵叛乱,国家顷刻之间再次陷入战乱之中,康熙这时已经没有精力、国家也没有财力进行河工治理,河务工程又因而耽搁了下来。
不过,康熙积极治河的行动已经向民众透露出一个信息:叛乱平定之后,国家一定会下大力气整治河患。
康熙十五年,黄河、淮河再次发生泛滥,灾情远远比六、七年间那次要重,当时国家尽管仍然处于内乱之中,康熙再也不愿任洪水继续泛滥下去。
对这次洪水,靳辅《治河方略》中有充分的描述:从清口以下,河床已经有很大程度的抬高,以致河水不能顺畅地向海洋奔流;然而滩水、湖水汇合淮河水涌向东边,结果除了古沟。翟家坝等地方原来冲决的九处口子之外,高良涧板工程被冲决的口子大小有二十六处,高家堰的石头工程也被冲决了七处。
各处决口冲出的河水在奔向运河的过程中,加上清水潭、三浅等决口冲出的洪水,淹没了七个州县的田地,连一滴水也没有流过清口。
从清江浦到入海口处黄河长达三百里,以前河水的深度达到三四丈深,这时大多处河水只有八九尺深,浅的地方甚至只有二三尺深。
黄河河底被大量泥沙淤积,运河同样遭到淤积,甚至淮安城的城垛都比河底还要低。
使康熙决定下大力气治河的原因是,被洪水淹没的地区向来就是农业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果任河水泛滥下去,不但当地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家在财政收入上也会因此大打折扣。当时与叛乱军队的作战正进行到关键的地方,如果不治理河工,后方的民心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一切都充分向他显示出:积极治理泛滥河道才是上策。
康熙十五年十月,康熙派遣工部尚书冀如锡、户部侍郎伊桑阿前往淮安、扬州视察河工,并且叮嘱说:“河务工程经费浩繁,迄无成效,沿河百姓都受到极大的危害。现在特别命令你们前往。必须实心相视,将河上的利害情形具体勘察明白。各处堤岸应该如何修筑,务必成就一劳永逸之计,不要苟且搪塞。如果没有认真进行勘察,一旦因此出现问题,你们两个难逃责任。”
由此可见,康熙决心要全面治理河务了。
随后,他又在人事上做了调整,任命能够实心任事的靳辅担任河道总督,拨发巨额款项支持他治理河工。
对此,我认为,康熙的这一系列举措,作用十分有效,后来的实践也证明,康熙这一主动加强河务治理工作的行动,的确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使河水不再肆意泛滥,保障了漕运的正常进行,也使灾区农业恢复正常的发展,安定了社会秩序。
由于康熙亲自过问黄河的治理,黄河对老百姓的影响越来越小。由过去每年都发生黄河灾害,到十年一遇,甚至几十年不遇。
因此,康熙对黄河的治理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