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机密性概念
鹿鼎记:电视热播引用了《考证》,相信最近很多人都被新版《鹿鼎记》播出的新闻刷屏了。
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网友们对清初权臣鳌拜宅邸的“考证”,相关话题#新鹿鼎记鳌拜家写了鳌府#一度登上微博热搜。这是啥情况?原来,随着剧情的发展,细心的观众发现韦小宝前往鳌拜家,其正门赫然挂着一块“鳌府”的匾额。
众所周知鳌拜不姓鳌,姓瓜尔佳,匾额上写“鳌府”肯定是不对的,但写“瓜府”也不对。根据《清会典》记录:只有皇亲国戚的住宅才能叫“府”。鳌拜虽然权倾朝野,但毕竟不是皇亲,住处不能叫“府”。 史载,雍正年间,皇帝为鳌拜恢复名誉:“复一等公爵”,此后又“加其封号为超武公”。据考证,清代《宸垣识略》有“一等超武公第在东堂子胡同”的表述。因此,有学者指出,这里的“一等超武公第”很可能便是鳌拜的“故居”。
鳌拜:清初权臣获罪深一座官员府邸,竟引发一场大型网络“考证”,其中不乏专业的清史研究学者,足见鳌拜“人气之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我们耳熟能详的《鹿鼎记》。
小说里,金庸塑造了一位堪称奸臣的鳌拜。但真实历史上的鳌拜是否真如小说所描绘的那样凶神恶煞、杀人如麻?位极人臣的他为何竟会败在一群少年手下?说到这,就不得不提真实历史中的鳌拜其人,以及少年康熙密谋数年智擒鳌拜的惊人之举。
鳌拜,满族镶黄旗人,伯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满清开国元勋之一。鳌拜成年后,屡建战功,被赐 “巴图鲁”(即勇士)称号。顺治年间,备受倚重的他不仅参议清廷大政,并在皇帝临终时被任命为辅政四大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之一,辅佐年幼的康熙执掌国家大政。
其后,鳌拜在朝中结党营私、陷害异己,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常在皇帝面前高声喝问,呵斥其他大臣,甚至把奏疏私自带回家同心腹商议。一系列倒行逆施促使清廷内部形成了巨大的反鳌拜势力,也让康熙深感鳌拜“欺朕专权,肆意妄为”,开始部署铲除鳌拜党羽势力。
康熙:少年天子密筹谋
虽然扳倒鳌拜之心早已有之,但康熙深知鳌拜在朝廷经营多年,党羽遍布宫禁和中枢各主要机构,明降谕旨只会打草惊蛇,甚至引起混乱,唯有智取方能周全,且需保证己方严守秘密。一番深思熟虑后,康熙决定欲擒故纵,先是命鳌拜二等功外加赐一等功,第二年又加太师,以此对其进行麻痹。
考虑到鳌拜行伍出身、武艺高强,康熙秘密组织了一支由内监和王公子弟组成的“少年武士亲信卫队”,集合在一起天天练习布库(摔跤)。毕竟相比可能和鳌拜已有往来的大内高手,这群少年家世简单且忠于自己,是最理想的“亲友团”。康熙还故意在鳌拜奏事时不忘与小内监互搏,摆出一副无意于朝政的模样。
既让鳌拜以为皇帝耽于玩乐、胸无大志;也成功掩饰自己培养亲信的真实目的。 另一方面,康熙打出“组合拳”,与反鳌拜阵营代表人物——自己的岳丈、吏部右侍郎索额图(索尼之子)多次秘密谋划,商量善后事宜。史料记载,由于鳌拜眼线众多,两人会面多打着“奕棋”的幌子。
智擒:君王慎密振朝纲
一切准备停当,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独招鳌拜入见,“少年卫队”乘其不备,将其擒住。鳌拜在京同党不下二三十人全部被缉拿。不久,鳌拜在禁所死去。
康熙智擒鳌拜是清朝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政局发展起了关键作用,充分展现出少年康熙的机智、沉着、周密、勇敢。其中有处细节十分耐人寻味:康熙宣布擒拿鳌拜后,由于“变起突然,议政王等皆如寒蝉仗马,嗫嚅不言”,足见其行动之保密。 《周易》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这样高度重视保密的政治态度,也贯穿康熙随后的政治生涯,促其创建了秘密奏折、秘密建储等制度,进一步巩固了政权。
主要参考文献:
[1]白新良.康熙擒鳌拜时间考[J].满族研究,2005(03):74~77. [2]商鸿逵.关于康熙捉鳌拜[J].历史教学,1979(04):6~10. [3]马伟华.鳌拜被擒与康熙历狱的彻底翻案[J].科学与管理,2015(04):63~66.
注:文章部分配图来自《鹿鼎记》电视剧剧照 本期编辑:高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