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伤心,不要着急。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时隔多年,郑卫宁仍然闭上眼睛就能够回忆起,那个周末的黄昏,他和挚友刘汉华手捧着《普希金文集》,缓缓地念出了这句诗句。
夕阳洒下的余晖,将房间的露台铺上了一片和煦的金黄,收音机里缓缓流出的音乐,美妙而轻柔。
读着诗句,郑卫宁眼含热泪,在他低下头看书的一瞬间,晶莹的泪珠滑落在了诗集上。
站在郑卫宁身旁的刘汉华,只是用温厚的手掌,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图为郑卫宁
那时的郑卫宁并不知道,这一刻的场景他将毕生难忘。而刘汉华和这句诗,将给予他对抗往后漫长岁月的无限勇气与力量......
(一)
是什么时候?郑卫宁开始感觉到,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所不同的呢?
那是根植在郑卫宁脑海中的一个场景:四、五岁的他,羡慕地看着其他的小朋友蹦蹦跳跳,互相追逐嬉戏,而自己却只能靠着爬行,缓慢地进行移动。
患有先天性血友病的他,每时每刻都要小心翼翼,因为一个小小的伤口,都会让他血流不止。
图为郑卫宁
系着尼龙绳的破旧三轮车成为了郑卫宁的代步工具,可是大部分的时间里,郑卫宁都会选择把自己关在家中。
郑卫宁害怕面对窗外的世界,他宁愿躲在家里的窗户下,听街区上的孩子们玩乐的欢声笑语。
因为当他直接面对窗外的世界时,孩子们会叫他“小瘸子”,而这样的童言无忌让他的内心倍感受伤和无力。
没有朋友,没有倾诉的对象,郑卫宁将自己紧紧地包裹在一个密不透风的世界里。
“为什么我的生命里会有这么多的磨难和艰辛呢?”
郑卫宁眼中的泪水,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
(二)
与刘汉华的相遇,充满了偶然,也充满了必然。
刘汉华是郑卫宁哥哥的朋友,得知郑卫宁也很喜爱文学时,刘汉华主动抛来了友谊的橄榄枝。
在郑卫宁看来,个子不高、瘦瘦小小的刘汉华精神抖擞,幽默风趣。
因为热爱文学而结识的二人,很快便熟悉了起来。每个周末,刘汉华都会带着各种各样的书,到郑卫宁的家中进行探望。
从中国的散文到外国的小说,从音乐到绘画,郑卫宁和刘汉华谈天说地,他们彼此都享受着思想的火花碰撞的时刻。
郑卫宁和刘汉华喜欢鲁迅的文章,喜欢欧亨利的小说,也很喜欢普希金的诗集。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终将来临。”
简短的诗句掷地有声,仿佛道尽了郑卫宁心中的千言万语,而刘汉华一次又一次看似不经意的鼓励,更让郑卫宁重拾了自信。
图为郑卫宁
“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你很优秀。”刘汉华的目光充满了肯定。
从刘汉华的身上,郑卫宁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朋友”二字的美好,他更加珍惜自己,也更加珍惜他们二人之间的友情。
那时,郑卫宁还在自学着手风琴,刘汉华看着郑卫宁没有人教,也没有很好的乐器时,便专门为郑卫宁找来了一位手风琴老师。
周末的下午,翻阅书籍的声音与手风琴的声音互相辉映,悠扬绵长,郑卫宁在心中许下了心愿:希望他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在一个深夜,郑卫宁突然大出血急需送到医院抢救。
刘汉华得知后,立马为郑卫宁盖上了大衣和棉被,骑着三轮车,把他送到了医院。
刘汉华的额头冒着汗,焦急地对医生说:“血不够的话可以输我的血......”
点点滴滴的感动,也让郑卫宁把刘汉华当作了自己的家人。
扫描二维码
观看完整视频
(三)
1993年,郑卫宁一家搬迁到了深圳,由于通讯不便,他和刘汉华失去了联系。可心中那份挚友的鼓励,却成为了郑卫宁“朝前走”的动力。
一次偶然,他听到一段关于互联网的演讲,这让他有了新思路:可能,互联网的来临,会为寸步难行的人提供新机会。
于是,他以此为依托,创办起了自己的公司,为几千位残障人士提供了就业机会。
时光飞逝的三十年来,郑卫宁从未忘记刘汉华,并四处打听着刘汉华的消息。
终于,在《今世缘·等着我》的现场,郑卫宁与刘汉华重逢了。郑卫宁紧紧拥抱着老朋友,激动的情绪难以平静。
图为相见画面
原来,如今的刘汉华生活在云南昆明,他也四处打听着郑卫宁的消息。
这次见面,刘汉华为郑卫宁带来了他们曾经一起阅读的诗集,并写下了一句诗:
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们,我们就还给生活一个奇迹。
是的,友谊的可贵正是彼此的珍惜与守护。
岁月因为有了你的存在更美好,而奇迹的开始,便是与你遇见的那一刻......
图为郑卫宁和刘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