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前媒体特派首席记者王英丹。
如何让儿子杨金生从心底接受家人和亲戚,尽快喜欢陌生的家,尽快回到家乡和四川,连日来成为父亲刘想得最多的事情。
5月19日,是杨金生回到四川的第4天。这天早上,杨金生的父母和哥哥再次带着金生,从成都市金堂县穿越崇山峻岭回德阳市老家。
面对儿时住过的屋子后的龙王井,杨金生俯身手捧井水,喝了起来;面对成片成片的竹林,他使劲抬头仰望;面对邻居的老房子,他停留了下来,仔细观望。此时,他的记忆逐渐清晰起来。
“我的父母在这里,我的家在这里,我的根在这里。”杨金生说,龙王井、竹子、油菜花和嗡嗡的蜜蜂就是他老家的样子,就是这些年他要找的归宿。
“新生活从我离家的地方开始。”杨金生说。
全家人在一簇竹子面前合照。
“四川的菜吃不吃得习惯”
在柳家的所有亲人看来,杨金生是所有人的孩子。
“我们都是你的亲人。”19日,一名老者拉着杨金生的手对他说。
数日来,在四川,柳家所有亲人都将杨金生视为亲人、视为兄弟、视为儿子。前一夜,父亲本想带他一起居住,但杨金生七旬的舅舅却执意带着外甥回自己家中居住。这也是杨金生回四川后,第一次住在他人家中。
这些年里,父亲柳某习惯了一早起床。和往常一样,19日的柳某起床后,前往金生的舅舅家接了吃过早饭的杨金生。
年逾六旬的柳某看来,儿子7岁离家,28年之后返家,如何让儿子从心底接受家人和亲人、尽快喜欢上陌生的家、尽快融入家乡和四川,是他连日来思虑最多的事情。
数天里,柳某和儿子都在同一张桌上吃饭。饭桌上,他时常问问儿子“四川的菜吃不吃得习惯,辣不辣”。
“毕竟川菜以辣椒为主。”柳某告诉记者,“他突然从青岛回四川,我担心他的肠胃不适应。”
从昆明回四川的杨金生的哥哥19日借了亲人的轿车,载着全家四口以及半岛记者,从成都金堂县出发,前往老家德阳市兴隆村。
从金堂县回中江县的车里,杨金生和父亲看杨金生儿时的照片。
车离开金堂县城开始爬坡。自小,金生的哥哥在山里长大,他熟悉这里的路况。轿车沿着245国道一路向前。轿车穿梭在崇山峻岭间的蜿蜒路上,因担心弟弟晕车,哥哥问起弟弟是否适应路况。
一路上,柳某向小儿子讲着发生在道路两侧崇山峻岭间的故事。
“大山里,原来是枪毙犯人的地方,”柳某说,“这里隐蔽,很早以前枪毙犯人都在这里进行。”
听到这些,杨金生使劲瞅着车外。杨金生觉得,这些故事,太过陌生。
“你被拐走的时候,我曾多次沿着这条山路出山找你。”柳某对身旁的儿子说这些时,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妈妈抽泣了起来,“你爸爸这些年不容易,为了找你费了好大的事。”
“找你,我们全家苦了几十年。”杨金生的妈妈边说,边使劲抹着眼角的泪水。
“你从哪里离开的家,咱就从哪里再开始。”柳某对儿子说,“你还年轻,重新开始一点不晚。”
“背后有爸爸妈妈,还有我。”杨金生的哥哥接话说,“我们都是你的力量和坚强的后盾。”
车辆一路拐了几十道弯,爬到了山顶。这里,海拔810米。山脚下不远处,就是杨金生出生和被拐走的地方。
杨金生和母亲穿越山间小路。
“有青苔,注意你的脚下”
19日,是杨金生回四川之后第二次返回老家。第一次,他只在老家住了一夜。因为忙着庆祝、忙着将儿子回家的消息告诉亲朋好友,杨金生的父母还没有来得及带着儿子走村串巷,让他深入回忆幼年。
兴隆村,在两座大山之间。杨金生7年的童年在这里度过。
到家后,柳某打开了铁锁,杨金生上前帮父亲拉开了铁门。28年前的记忆,在这里只剩下被父母特意留下的房子的一个角落。
此时的柳某引着小儿子推开房间的房门,试图让小儿子找回记忆,杨金生在几个泥坛子面前停了下来。
“四川人爱吃辣子,也爱吃泡菜。”柳某对儿子说,“这些坛子是腌制泡菜和辣椒的,你小时候在老家吃的泡菜和辣椒都是这样的坛子腌制出来的。”
看着这些坛子,杨金生打开盖子看了又看,闻了又闻。
辣子和泡菜,是家乡的味道,也是他新生活中的一部分。
杨金生在兴隆村老家对泡菜坛子看了又看。
春夏和秋,杨金生的家乡时常笼罩在细雨和雾气中,这个季节,杨金生老家的小路上布满了青苔。当天,父母不光带着他回老家,还要从老家尽可能找回他的记忆,让他重新了解四川,了解农村。
父母带着两个儿子出了家门,沿着屋后长满青苔小路向山上走去。
“路滑,路滑,有青苔,注意你的脚下……”柳某靠在儿子身边,大声提醒着身边的小儿子。
柳某觉得,小儿子7岁之后一直生活在青岛福利院,青岛的地理环境和四川不同,如果他不去提醒,脚下的青苔可能摔倒儿子。
有了父亲的提醒,每行一步,杨金生都小心翼翼。
杨金生和母亲穿越山间小路。
这个初夏,老家的路边开满了让杨金生叫不上名字的野花。他时而停留看花,时而停留看邻居种植的蔬菜。在福利院多年,杨金生不会种菜,四川一些蔬菜,他叫不出名字。
他来到了一堵围墙前,围墙里满是黄色和白色的小花,鲜花旁边是几箱蜜蜂。母亲告诉儿子说,这些蜜蜂是邻居近几年养的,超市里卖的蜂蜜,就是这样产出的。
除了蜜蜂,这里还有邻居养的鸭子。杨金生对眼前的一切都感觉新鲜。面对眼前呱呱叫的鸭子,母亲赶忙对儿子说,“这是鸭子,不是鹅,鹅要比鸭子大得多。”
对35岁的儿子说这些,在母亲的记忆里,眼前的儿子暂时还是28年前那个没有长大的儿子。
“你想起来喽”
母亲带着儿子行走在山路上,在一汪山泉前,母亲停住了脚步。山泉近1米深,里面有很多鱼自由游弋。这股山泉滋养了乡邻。这样的山泉在四川被称为“井”,这口井因常年水流不断,被乡邻取名“龙王井”。
“你小的时候,这个龙王井就有的,还有没有记忆?”母亲站在井旁认真问起了儿子,儿子看着母亲和水井。
“有记忆,有记忆。”杨金生笑起来,杨金生俯身去看水井里游弋的金鱼和草鱼。
“水里只要能养活鱼,人就可以喝。”杨金生的母亲笑着说,“你可以喝口家乡的水,甜着呢。”
杨金生看着母亲,也看着记者,他似乎对水源的纯净程度有所迟疑。当记者也说“流水只要能养鱼,就可以养人”时,杨金生双手捧起了水,咽了下去。
这捧水,是他回乡后喝的第一口生水。
19日,杨金生手捧家乡泉水喝了起来。
“不会拉肚子吧?”他喝完还不忘回头问问母亲。
“儿子,这水干净着呢,”母亲笑了,“我们经常喝龙王井的生水的,怎么会拉肚子呢?”
能勾起杨金生记忆的,还有自家屋后那一片片一簇簇的竹林。四川的竹子与北方的竹子不同,这里不仅有毛竹,还有高达30米的粗壮的竹子。
父亲告诉金生,这些竹子多年前主要当作建房的材料或在建房时作脚手架用。
杨金生站在竹子面前,抬头仰望着遮天蔽日的竹子,他用手拍拍竹子,笑了起来。
儿时的记忆不光有龙王井和竹子。在母亲的引领下,杨金生走到了一户邻居门前,这户邻居的大门紧锁。此前,这里居住着老人,因为儿子搬进城里居住,这些年老人也去了城里。尽管大门紧锁,但古老的房子还是原来的样子。杨金生站在门前,通过门缝注视着院子。
杨金生和母亲在一户邻居门前。
“我小时候在这个院子里玩。”杨金生边说边笑了起来。
“你想起来喽,终于想起来喽……”母亲也笑了。
“我的根在这里”
儿子回乡的4天里,平时不爱喝酒的柳某每天都在酒桌上喝到脸通红。
“高兴,儿子回来了,高兴我才喝。”19日中午,柳某又喝到微醉,他拉着记者的手说,他找儿子找了28年,足迹踏遍河南、安徽、河北、四川和重庆,他“曾想过,儿子是不是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
说着这些话,他又端起酒杯喝了一口。
“生活再难,我也不离开儿子了。”他拍着身旁儿子的肩膀,回头对记者说,“四川有句话‘靠山山也倒,靠人人也跑’,人这辈子,最终还得靠自己。”
“儿子,我现在老了,你回家了,我高兴。”他又拍着儿子的肩膀,要求儿子端起酒杯和他干杯。
目睹满脸通红像哥们的父亲,杨金生喝下了杯子里的白酒,他拿起酒瓶准备给父亲倒酒时,被父亲制止了:“你妈妈在旁边,应该先给你妈妈倒上(酒),这些年,你妈妈熬出了白发。”
此时的杨金生转头给妈妈倒了白酒。妈妈目视儿子,将酒喝下的瞬间,眼泪滚出了眼眶。
杨金生给母亲倒水。
见到弟弟以来,杨金生的哥哥一直没有间断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家人团圆的消息。杨的哥哥写道:
奇迹,这个词语只能在电影里出现,但现在还是发生在我身边。我那失踪28年的弟弟杨××回来四川了。感谢青岛儿童福利院28年来的照顾、关心。感谢照顾弟弟的所有老师和朋友!他在青岛的童年是精彩的、完美的!
而在此前头一天的微信朋友圈里,他还发文感谢青岛市公安局、胶州市公安局。
“你在将来融入四川,要吃得辣子。”19日下午,在返回昆明前,杨金生的哥哥拍着弟弟的肩膀嘱托。
一家四口在宴席上
四川、家还有儿时的记忆,在杨金生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厚实起来。就此,杨金生把返乡称为“寻根”。
“我的父母在这里,我的家在这里,我的根在这里。”杨金生说,28年来,家在哪里的问号一直困惑着自己,不能释怀,现在心里踏实了。他说,龙王井、竹子、油菜花和嗡嗡的蜜蜂就是他老家的样子,就是他这些年一直寻找的归宿。
“新生活应该从我离家的地方开始。”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