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景云
2月12日晚,燕学贞等主演的农村剧《刘家媳妇》在中央电视台8部电视剧频道播出。
这类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已经很难登陆以收视率为播出准绳的卫视频道。反倒是央视八套这样的平台,为这个批次的电视剧提供了重要的播放出口。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依旧是老百姓的重要观看选择之一。中国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期待看到与自己有关的影视剧内容。而我们在农村题材的影视剧内容方面,其实是相对贫乏的。央视八套播出的这部《刘家媳妇》从目前反应出来的口碑来看,以青年人为主的互联网用户对其评价不高,但是不少青年用户也反应出,自己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喜欢这部电视剧,自己只能旁边陪着。我们的中老年电视剧观众依旧保持着自己对于农村戏的质朴热爱,而我们的电视剧工作者却并未创作出更多的优质农村剧拉拢青年观众。
反观这部《刘家媳妇》,在创作理念上,依旧是八零年代的老一辈电视剧人开创的手法:以一对儿农村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贯穿全片,而这个主线故事的最大矛盾冲突便是男主进城有了新的恋爱对象,而女主在乡下扮演留守好未婚妻的形象,主线之外,再加入其他人物的各色生活,完善剧情。
这个剧情模式,是八零年代不少知名作家开创出来的。比较典型的,便是老作家路遥的《人生》。男主人公也面对了这样的城里有爱人,乡下有体己的矛盾,最终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社会现实。而稍后,作家李佩甫《城的灯》也是沿用了这个故事套路,让男主角在两个女人之间走出一条艰难地抉择之路。
这条创作主线,成了不少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喜欢用的主干故事。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个,则是这个主干剧情,真的具备经典价值,尤其被路遥的《人生》开创出来之后,可以说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小说作家和影视剧编剧。第二个,则是我们对农村题材内容在叙事上的贫乏,路遥、李佩甫等人之后,我们竟然开创不出新的与更高级的叙事主干。
第二个问题,又是怎么造成的呢?认真观看《刘家媳妇》我们会发现,编剧老师对农村戏和农村人的处理方式,都是较为脸谱化的了。可以说,我们的影视剧编剧对整个的乡野生活,有一种摸不着头脑的观感。这些生活并非真实的存在于编剧的创作头脑当中,大家只能凭着多年的编剧经验在硬性编造。
根本原因便是,我们的影视工作者离农村太远了,已经抓不住乡野的真实矛盾冲突了。当然,不排除不少的编剧老师在认真扎根乡野,进行采风创作。但是,以《刘家媳妇》为例,我们的创作者又犯了一个重要的毛病,那就是将自己的思想凌驾在农村人物角色之上,非常创作出符合自己思想道德高度的人物来。这种硬性拔高,反倒是伤害了作品本身的真实度。
这也是《刘家媳妇》闫学晶饰演的女一号引起巨大争议的地方。离开农村过久但愿意采风的影视剧编剧老师们,面对自己所觉察到的农村生活图谱,往往愿意情不自禁地制造出一个或者更多的“高智慧”与“高道德”人物来,作为“神灵”存在——实际上只是替代自己的思想意志存在。
而这种诉求,就造成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当中,总有主角带着道德光环,对一切都是通达晓畅的,都是绝对的圣人化的。在《刘家媳妇》当中,闫学晶饰演的角色,更像是编剧自身道德情感的化身,她的所有的牺牲和爱恋,都是纯洁无私的,甚至于有着人类最高贵的品格一般。这其实就失之于假了。
反倒是《刘家媳妇》当中,一群配角围绕一块宅基地展开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文斗和武斗,显得非常真实亲切。大家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并非是编剧高尚道德意义上的讲道理,而是在不讲道理的前提下维系一个讲道理的表面从而实现自己不讲道理但实现霸占的光荣目的。不再城市既定道德体系规范内创作农村人物,其实是抓准农村人物特点的重要方式。
不写圣母,不让角色成为编剧自身道德的代言人,只写典型农村环境当中的典型人物,这是农村戏成功的关键所在。而如何逃离路遥老先生开创的《人生》叙事套路,也是需要努力的。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应该重新找一找农村戏的主干矛盾,发现一下新的剧情模式。当下,农村题材的影视剧播出举步维艰,幸好还有央视八套保持了对这一题材的基本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