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季宇
合肥是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说老话,她可以追溯到秦汉三国,直到现在,旧地名还包含着历史的变迁。如果说她年轻,现代和时尚似乎已经渗透到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残骸中。
在这座城中行走,你会有一些亲切的感觉,老合肥固有的生活气息依然弥散在它的街巷之间,那些老旧的楼房,背阴处青苔历历在目。街道两旁是一些叫得上名或叫不上名的植物,使巷子里的人家显得宁静而朴素。间杂其中的高楼大厦,使历史和现代,传统和时尚在这里达到了和谐统一。
尤其是在环城马路里面的老城区,历史的烙印依旧很浓。像红星路、六安路、舒城路、无为路,虽然也称为路,但并不宽敞,充其量就是一条勉强可以跑汽车的街道,因为狭窄,往往都是单行道。
但正是这些尚存的老街道,留下了几代合肥人童年的记忆。
还有像吴山巷、双井巷、丁家巷、操兵巷、姑娘巷、大众巷等弯弯曲曲而略显陈旧的小巷,那些已经越来越少的多层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许多还是五六十年代的楼房。那里的居民也多操着并不常
听见的合肥话,“伢”、“着”等乡音顺口吐出,让你不由自主地同意史学家的考证,合肥的先民们许多都是明初自江西瓦屑坝迁来,那里的人们把孩子就称为伢,而合肥的“侠们”是否是一种变音?
我虽然是在芜湖出生的,但1岁时就随父母来到合肥,就住在安庆路和淮河路之间的邮电管理局宿舍,那里以前是李公祠。印象中当时合肥城里的祠堂比较多,对面还有个段家祠堂,解放初成了安徽省高级法院的办公地点。
据史料记载,李公祠刚建好时规模宏大,占地达十五亩,呈长方形,大门南向,前齐街市,有大照壁。首进五间、次进五间,前后都有院落,需拾阶五层或七层才能站上月台;祠堂正宇为五间,两序各有长廊绕院环拱。屋顶很高,柱子很粗。比皖南的房屋高大,柱子粗得一个人都抱不过来。
解放前,这里曾经是国民党电信机构。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合肥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这里,后来这里便成为省邮电管理局所在地。
合肥是座有历史底蕴的城市。我幼年生活过的邮电管理局宿舍里便处处可见“文物”。机关食堂就是李家当年的祠堂;一些职工的住房也是青砖黑瓦的老房子。像这类情况不独邮电局宿舍然。可以说,文革前我们许多合肥人都生活在“文物”中,只是被忽略而已。
合肥是座兼具南北、包容性很强的城市。这几年合肥变大了,人口急剧增加,但包容的城市性格没变。在这个城市里停留,你会发现,它不像小城生活那般混沌和嘈杂,也不像一些大都市的时尚与精致,因此,它不会精致到让你感到处处不适,似被拒之于千里,也不会让你觉得古旧和没落,缺乏城市的活力。
为这样的城市记录,是我们文字工作者的使命,本书可以说是在践行着这样一个理想,而作者是在用脚尖丈量,用心尖体验,用笔尖记录。
我们的生活节奏实在太快了,前进的路上甚至来不及思考。不过,总希望多留一点古迹旧故,让千年的历史,有一段清晰的脉络。有一天,站在玻璃幕墙后的目光,穿过阳光,能看到淡淡的历史印迹,内心当会浮起诗意般的温暖。(本文系为《合肥街街巷故事作的序)
(季宇,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安徽省文联、安徽省作协名誉主席,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著有《新安家族》《淮军四十年》《燃烧的铁血旗》《猎头》等多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