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租赁性剧可以说是完全彻底的。
豆瓣评分《嘉南传》3.8、《国子监来了个女弟子》3.9、《皎若云间月》2.9、《玉楼春》4.7、《风起霓裳》4.1......
可以说,没!有!一!个!及!格!的!
直看得人脑阔疼。
就想问一句,国产剧的女性角色,什么时候才能靠谱点?
“大女主剧”从2015年开始,就成了影视流量的成功密码。
2017年播了20余部,平均每月就有1.5部开播。
到今年,更是干脆流水线生产。
(三部电视剧,同一个刘涛)
现代剧,是躲不开的中老年偶像刘涛。
古装剧,是换汤不换药的XX成长记、XX复仇记、XX宫斗记......
妆容越来越精致,置景越来越考究,投资越来越大,演员咖位越来越高。
观众,也越来越不买账。
上网随手一翻,就是各种吐槽。
要么剧情悬浮,要么情节与现实脱节。
《你微笑时很美》不真实到被电竞粉狂喷。
《安家》为了凸显女主的干练和雷厉风行,拿没礼貌当个性,公然撬同事手上的单子。
几乎所有打着“大女主”旗号的电视剧,都是同一个套路。
女主角低开高走,开局不是家庭不幸,就是草莽出身,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际遇逆袭成为一方大佬。
人设上,强行“完美”,强行开挂。
身份不是公主就是郡主,气质和仪态却像个小混混,连20年前的丫鬟都比不上;
头衔是知名企业CEO、行业精英,却只会喊喊口号装装X。
用富太太的状态,包装忙起来脚不沾地的“女强人”,简直可笑。
为了刺激观众的爽点,编剧还会给人物加上各种光环。
双商天花板,没有任何实质性问题能难倒大女主们。
如果有,那就找男一,男一不行找男二,男二不行找男N......再不行就让反派强行降智,反正就是要凸显女主的睿智无双。
(《嘉南传》反派拿枪当棍打了男主一顿,最后自己死于枪炸膛)
人物魅力自然也不能拉下,全局中出现的所有男性角色,都得是女主的裙下之臣。
什么清宫剧、仙侠剧、古装剧、商战剧、谍战剧.....无一例外尽折腰。
在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女主干脆把温柔宠溺款、默默守护款、慷慨豪爽款、亦正亦邪款、刚正不阿款收集了个遍。
若不是公序良俗不允许,女性向后宫剧想必早就开满了天。
罔顾现实、没有逻辑、同质化严重、悬浮脱节......
就这种商业化量产,剔除现实主义的所谓“大女主”爽剧充斥市场,无怪没人买单。
影视剧中的女性角色,曾经离“大女主”很远。
1990年风靡一时的《渴望》,赞扬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
女主角刘慧芳温顺、贤惠、软弱,乐于牺牲和奉献,抚养没有血缘关系的小芳,放弃高考任劳任怨照顾王沪生。
直到现在,她依旧是许多长辈们眼中的“完美女人”。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女性意识逐渐崛起。
随之而来的就是《女人不哭》、《笑着活下去》、《女人不再沉默》等反应女性生活困境的现实主义影片。
这类影视中更深刻地描写了女性所受到的磨难、坎坷、打击,同时却也强调了坚强、善良、温柔的早期“她力量”。
与此同时,日韩台剧的崛起,给我们的女性主题电视剧带去了新的视角和内容。
台湾偶像剧《王子变青蛙》、《天国的嫁衣》,日本恋爱剧《一吻定情》、《花样男子》,韩国家庭剧《妻子的诱惑》......等等。
一方面是傻白甜恋爱偶像剧,描述草根小白兔和王子的爱情;
一方面是反抗复仇剧,陈述女性逆袭的爽感套路。
资本找到刺激收视率的靶点,将两个套路结合,就形成了如今遭到诟病的女性题材剧。
比如说电视剧《我的前半生》。
女主走出婚姻回归职场,走的是逆袭套路;靠闺蜜和闺蜜男友一路过关斩将,走的就是玛丽苏套路。
这种形式一经市场证明,便有越来越多资本和编剧照猫画虎,用“美强惨”、“玛丽苏”、“大女主”等符号化的奶头乐愚弄观众。
尤其是先于爽剧出现,已经小有规模和IP口碑的网络爽文,更有利于资本圈钱。
网文+流量+宣传,到现在为止已经形成了“流水线作业”。
《慕南枝》+鞠婧祎/曾舜晞=《嘉南传》
《纨绔世子妃》+张芷溪=《皎若云间月》
《上古》+周冬雨/许凯=《千古玦尘》
然后剧一播出,观众吃X,资本收钱。
有人说,女性都成主角了,女性都这么被重视了,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答案很简单。
我们不满意,是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影视剧中对于女性的定位,都是不正确的。
真正的女性影视,应该展现女性困境,表述女性差异,彰显女性力量。
而现在这部分所谓的“女性主题剧”,依旧没有摆脱男性凝视的桎梏。
什么叫做男性凝视?
简单来说,就是忽略一个女性作为独立有自主意识的个体的人,而是用男性的视角看待女性。
比如说,影视剧中的女性角色往往是美丽的。
妆容精致,穿着得体的套装,时不时照照镜子补个口红。
表达得到众人的赏识,往往不是什么“惊艳出场”就是改头换面。
《漂亮的李慧珍》女主拉直头发,画上淡妆就引得一阵吸气声;《克拉恋人》、《丑女大翻身》只要从胖子整容变成瘦子,就能踏上人生高峰......
在女性这里,“成功”似乎与“美丽”绑定了。
同时,编剧们也根本没用心打造角色,而是采用了更偷懒更脸谱化的方式塑造人物。
主角,往往是“完美”的代名词,还经常陷入“男人爱我,女人害我”的老旧剧情套路。
配角,则“黑化”的原因不是嫉妒,就是恶毒。
从“龙傲天”到“大女主”,这一类故事的运作方式并没有任何改变,它依旧是消费制度的一种讨好,只不过被讨好的群体从男性变成了女性。
从女性洗澡被男主角不小心看到,到男性换衣服被女主角撞破,主客体的性吸引力套路,干脆照搬。
女性角色的动能依旧在婚姻、恋爱、家庭中打转。
尤其是古装剧本身自带时代性别差异,更是要求一个女性故事的走向,必须以男性的成功为范本。
这些故事中,与其说在刻画人物,不如说是一个符号。
一个能够给读者带来爽感的人物符号。
既要杀伐果决,又要妙手仁心;既要才华横溢,又要韬光养晦;既要谦逊稳重,又要睥睨天下......
这不是真正的女性力量,我们看到的也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个“性别为女的男人”,一个表象为女的“龙傲天”。
除了偶尔刻意宣扬的金句和故意堆砌的情节,很少有女性能真正从这些角色中共情。
影史上,我们也出现过真正能让人记住的女性剧和女性角色。
他们不避讳真实地展现出女性困境,包办婚姻、重男轻女、职场歧视等等。
《山海情》中的水花,生在穷乡僻壤,幼年丧母,只能和自私的父亲相依为命,青梅竹马的同学马德福和读书成了她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光。
但仅仅为了一口井,一头驴的彩礼,父亲就将她擅自许配给了邻村连面都没见过的人。
是选择自由?还是选择家庭?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里,麦瑟尔夫人严格保持身材,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的脱口秀事业,是他人眼中的模范贤内助。
看起来家庭生活美满,但实际上,她早已在婚姻中失去了自我存在的价值。
她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唯独不是她自己。
所以当丈夫出轨后,她又该何去何从?
她们面对困境,不会只是矫揉造作地喊口号。
语言纵然有力量,但与其匹配的行动才是人物塑造的核心。
《大宋少年志》中的赵简,不想按照父亲的意愿嫁人生子,据理力争又碍于亲情无法说服,便决然离家进入秘阁。
她并没有怨恨自己身为女子如何如何,也没有把自己当成男人,而是站在一个女性的角度上,坚定、独立,用实力和努力为自己争取出一条路。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中的林奚也是真正的“行动派”。
她并不是一个只为推动剧情的“工具人”,也没有像很多人预料的隐身在萧平旌背后做一个贤内助。
她爱萧平旌,但她更重视的是自己的追求。
悬壶之志、济世之心,为了这个理想她寻遍千山找草药,放弃署名出医书。
剧中所设置的困境,也不是为了衬托主角无所不能的道具。
它们是合乎逻辑、前后呼应的,是角色成长的动力,是人物成长的弧光。
《孝庄秘史》中的大玉儿,最初只是个驰骋在草原上的纯情少女,懵懂中对多尔衮心生爱意。
然后,宫变、夺权、谋算、骨肉分离、亲人反目,她一步步挣扎着成长,最后成为权倾朝野的太后,为了儿子和江山不惜威逼利诱曾经深爱的多尔衮。
这种人物的成长有正面,也有负面的。
相同的是,它们往往能够引起观众们的共情。
《想见你》里的陈韵如,内向、胆小,自私地顶替了黄雨萱的身份,阻碍了男女主角的感情发展。
第一反应,很多人对这个角色喜欢不起来。
但细分析她的自卑与向往,我们又能够与她共情:她只是太想爱这个世界,太想幸福了。
在现在的大女主类型剧中,同质化角色琳琅满目,却没有一个能及得上《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中的九姑娘。
她有智谋且不虚浮,配得上“捞家婆”一称。
为了给被日本军官打伤的朋友报仇,她在酒馆包间假意服软奉承,曲意逢迎, 把军官灌醉,然后自导自演了一场夺命“仙人跳”。
她心狠手辣却也有软弱的一面。
被算计了,她拿起枪与别有用心的人斡旋,被误解了,她躲在教堂暗自神伤。
她有格局有眼界,有小情小爱但更在乎民族大义。
日军侵华的乱世之下,她身份使然无法公然抗日,却能够暗中施计烧了自家的鸦片仓库。即使被说成是汉奸,被迫吸食鸦片当做投名状,她也要将孤儿们救出广州。
这样的女性角色,才是真正有血有肉,有风骨有灵魂,能在我们心里留下一抹倩影的形象。
而那些靠着流水线爽感和工业糖精堆砌起来的“大女主”,完结之后,又有几个人会记得她?
随着时间推移,这场复刻男性逻辑的幻梦,最终只会变成一堆面目模糊的符号。
无人再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