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东电视台、上海洪泽电影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制作,王振宏、王昌宏导演、陈小艺、范蕾、刘志冰、刘琳、徐黄丽等主演的城市鉴定剧《木兰妈妈》于11月27日登陆山东电视台。
该剧以于木兰(陈小艺)、陈艳丽(刘琳)两个家庭间的情感纠葛为背景,讲述了于木兰收养丈夫前妻的孩子,并十几年如一日,将小鱼、小月视如己出,含辛茹苦地将两个孩子抚养成才,宣扬无私母爱的故事。
该剧甫一开播,剧中于木兰的母亲形象就引发了观众热议,这种过于无私的感情是否太不真实?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又是什么?带着这些备受观众争议的问题,独舌记者对该剧导演王振宏进行了专访。
王振宏
关于“不真实”:观众不再相信,是因为社会风气变了
《木兰妈妈》以于木兰收养丈夫前妻女儿小月为主线展开故事,“收养”并非“收益”,二字拆开即“收留、养育”,其背后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付出的艰辛难以估量,这个朴实的农村妇女却毅然挑起重担。这份无私的感情,乍一看上去,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在这个老人跌倒都不敢扶的年代,收养一个孩子的后果更是难以承担,何况这孩子还是丈夫前妻所生。
对此,王振宏坦言:“观众不再相信,是因为社会风气变了,在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社会,当金钱作为主要衡量标准时,群众道德的天平就会偏移。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有这样的作品,传递传统文化理念,电视剧要求有更丰满的人物,还要具有一个更加积极的价值导向。”
从剧情的前几集,就表现出木兰“不合时宜”的善良:为了照顾痴呆爷爷大龄未嫁,为了救别人的孩子凑手术费,卖掉多年积攒的嫁妆。在这个追求人生成功和人生幸福的当下,一个女人会为了帮助别人而放弃自身的幸福,这一系列表现方式和剧情设置,在观众看来似乎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王振宏承认自己“一直在做把民众往回拉一拉的事”。纵观他以往的作品,如《樱桃》三部曲,都以宣扬“无私大爱”的主题贯穿始终。
从改革开放至今已历经三十多年,中国的社会正在以最短的时间发生着最大的变化,这种变革的速度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未曾经历过的,难免会发生人心的浮躁,精神和价值观的扭曲和迷失,特别是这个自媒体导向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专家、意见领袖、网友大神、段子手,有多少喉舌就有多少观点、言论和声音,国内百家争鸣,国外思潮涌入,牵引着国人的思想,左右着国人的判断,刷新着国人的观念。
在这样的环境下,回头审视“木兰妈妈”这个人物,难免会被视为傻的、蠢的、落伍的、守旧的,剧中所囊括的母爱、孝道、亲情等元素也会被认为不合时宜。那些激进的独立女性新思潮,冲击和摇摆着人心,连接人心和道德铁轨的那颗螺丝逐渐松动,人们开始怀疑自己,怀疑父母长辈的教诲和行为传统,怀疑自己已被“愚蠢”的道德捆绑,也导致“木兰妈妈”虽然含辛茹苦,却在一大批人现代人眼里不值得同情。
王振宏感慨自己总想回到几十年前去生活,那个年代,不论从人、生活还是节奏,都纯粹而简单。收养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或者照顾无亲无故的老人,就是多双筷子多个碗而已,像于木兰这样的女性比比皆是。看谁需要帮助就伸出一把手,这种人心最单纯美好的情感到如今却变得遥不可及。“其实人性本是善良的,只是忙碌的生活让我们暂时忘记了最本真的情感,一味地抬头看、向前冲会很累,如果能够适时停下脚步歇一歇,偶尔回头看一看也是很美好的。”王振宏如是说道。
关于“守旧”:父母不看电视发人深省,需要有人照顾中老年人需求
追溯创作《木兰妈妈》的初衷,王振宏的回答简单得出人意料:“有一段时间我发现父母不看电视了,所以就想为他们拍一部作品。”
接着,他又说,“如今的电视荧屏以各种网络大IP为主,演员大多为‘小鲜肉’、‘小花’,即便生活剧也皆是爱情、婆媳大战等内容,父母那辈人既看不懂也没兴趣,他们认为生活就是柴米油盐过日子这点事儿,然而现在的电视剧没有照顾到他们的需求。从电视剧收视贡献主力到如今无剧可看,他们的心理落差很大。”
为了能更精准表达出父母的需求,王振宏亲自参与到编剧团队中,和他们共同展开创作,先从中老年人的需求和喜好出发,“我常常会跟其他编剧讨论,父母这辈人如今最需要什么?”王振宏掰着手指数,“子女成功?儿孙满堂?生活富裕?身体健康?”最后他把伸出的手指全部收回握成拳,“这些都不是,其实他们最需要被认可。对于父母那一辈人来讲,儿女和生活就是他们一生的成就,父母辛苦了一辈子需要得到一个反馈,子女的孝顺和陪伴就是最大的认可。”
于是于木兰作为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应运而生,这个形象代表所有无私奉献的父亲母亲,所以当他们看到剧中所展现的感情自然而然会产生共鸣,“有作品可以替他们说话,认可他们的成就,让他们感到欣慰,就是我的初衷。”
据了解,《木兰妈妈》中除了母爱,子女教育则是另一个重点。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王振宏目前最关注的就是子女教育问题。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追星,爱美,虚荣等一系列问题接连出现,两代人的沟通交流也随之出现障碍,这种矛盾点每个家庭都会遇到,它既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但是目前却没有真正给予孩子引导的“营养剧”,对此他感到非常着急。
“我特别担心孩子们看了十几年电视剧之后,他们的收获只有大神大仙、长腿欧巴。”于是,他在剧本创作中融入了子女的教育问题,比如关于两代人如何增强理解,如何让孩子从小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等等,王振宏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把传统文化美德当做通过镜头给孩子输送的“营养”。“其实这是与以往情感剧最大的区别,在这部剧上,我们尝试着就社会热点和人物上面往前走了一步”,王振宏说。
关于“市场”:会向年轻人靠拢,但“魂”不能丢
当大IP小鲜肉充斥荧屏,宫斗玄幻成为市场主流,传统情感剧反而显得有些“冷门”,王振宏会选择坚守阵地还是随波逐流?面对这个问题,王振宏给出了两个答案:“既会保留情感剧,也会做出转变。”
首先他认为,虽然如今传统情感剧相对“冷门”,但是国人仁义礼智信的美德信仰还是存在的,总会有那么一批观众会被俘获,能让这种平实的视频语言与之交流,并且会一直看下去。
另外他透露,最近两年也在考虑新的题材风格,向年轻一代观众去靠拢,并且一直在做储备。如今,90后00后已逐渐成为贡献荧屏收视的中坚力量,市场已经是年轻人的市场,这种转变其实也是某些方面的一种妥协。
王振宏显得有些无奈,“我们会去尝试一些年轻人喜欢的新内容,在形式上能够跟他们沟通,但是妥协也会坚守住最后底线。尤其作品的‘魂’一定要在。另外我还希望能为他们多做点,在他们能接受的范围内融入一些正面导向。”
王振宏所说的这个“魂”,是作品深层的情感。一部作品受众首先是人,与之交流的是内心情感,其他华丽的东西都是外表包装。只有外表美的作品大家最多看一遍,享受完视觉刺激就会忘记,一部剧要有“魂”,才能留在观众心里,让人割舍不下。比如《西游记》,年年重播,观众百看不厌。
电视剧经过几十年蓬勃发展,各类题材层出不穷,电视荧屏大有百家争鸣之势,然而真正有厚度有温度的作品却为数不多,当我们在创作技巧和技术手段上加强后,是否也应该再回头看看作品最本真情感的表达?如何能够兼顾既有内涵又有外表,通过影像画面在语言不通的地区也能形成共鸣,这是值得所有影视从业者深思的问题。
【文/小熊星】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