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白鹿原》第九集,刚出生的白灵被白狼咬了,黑娃和白嘉轩疯狂追逐,经过与白狼的紧张对峙,终于从白灵口中救出了白灵。
这段剧情拍的不错,张弛有度,估计那头后期制作上去的白狼也花了剧组不少钱,画面很有质感,看上去跟真的一样。其实原著中并没有这一段,可能是编剧为了突出白灵的不凡和黑娃的勇敢而改编的。原著中到是也写了“闹白狼”事件,可并没有写过白狼进村,更没有写过白狼叼走白灵。事实上原上初次传出“闹白狼”时的确正赶上白灵出生,可问题是电视剧中的白灵比原著中的白灵晚生了六年,“闹白狼”事件也比原著延迟了六年。原著中,“闹白狼”始于清帝逊位民国初立的“反正”时期,终于“交农事件”一年之后。
让我们来看看原著怎么写的“闹白狼”:
城里的反正只引起了慌恐,原上的白狼却造成最直接的威胁。白狼是从南原山根一带嘈说起来的,几天工夫,白狼可怖的爪迹已经踩踏了整个白鹿原上的村庄。那是一只纯白如雪的狼,两只眼睛闪出绿幽幽的光,白狼跳进猪圈,轻无声息,一口咬住正在睡觉的猪的脖子,猪连一声也叫不出,白狼就嘬着嘴吸吮血浆,直到把猪血吸干咂尽,一溜白烟就无影无踪地去了。猪肉猪毛完好无损,只有猜脖下留着儿个被白狼牙齿咬透的血眼儿。
在这里,陈老先生用了“嘈说”二字,那么何谓“嘈说”?就是众人嘈嘈杂杂的乱说,就是你也传我也传大家一起传,就是流言!且看朱先生怎么评论“闹白狼”事件:
说起乡间关于白狼的传言,朱先生笑笑说:“无稽之谈。今日防了白狼,明日又嘈出一条白蛇,一只白虎,一只白狐狸,一只白乌鸦,你将防不胜防。”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原上的众人是怎么“嘈说”出一条白狼的呢?
“交农事件”之后,滋水县新任何县长来请白嘉轩出任参议会议员,白嘉轩忍不住先参了田福贤一本,要求县长把田福贤派驻在白鹿仓的民团撤走,何县长没有答应,而是告诉他“白狼”自东而来正欲扣关而入,民团是来保护乡民安全的。
何县长凑近他压低了声音说:“你们不知,白狼闹得厉害,不能不防!”白嘉轩吃惊他说:“白狼?白狼早给天狗咬跑了。”何县长说:“白狼是个人,是一帮子匪盗的头领,闹得河南民不聊生。据传,白狼打算西来闯进潼关……这个白狼比嘈传的白狼恶过百倍!那个白狼不过吮咂猪血,这个白狼却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有上万号人马,全是些白狼……你说,咱们该防不该防,”白嘉轩哑了口,他不晓得上千上万的白狼正在叩击关中的大门,这样严峻的事,使他不再非议不大顺眼的白鹿仓的团丁了。
原来“闹白狼”的嘈传是源于一窝似白狼一样凶狠的匪徒,这群匪徒有一个唤作“白狼”的匪首,白狼匪徒的传闻从潼关断断续续地传回关中,传着传着就谣传成了一只吮咂猪血的白狼。
哪有只吸血却不吃肉的狼?
陈忠实老先生写“闹白狼事件”,实际上想表达的是那个时期劳苦大众愚昧无知浑浑噩噩的思想状态,为之后的情节发展做社会背景铺垫。而编剧却弄来了一条真白狼,不知是有意曲解了陈老先生的原意,还是根本就没有认真读过原著呢?
那么何县长所说的“白狼匪徒”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历史上,他们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叫做“白朗起义军”。
1911年10月,河南省宝丰县人氏白朗率二三十人和一支步枪起事,队伍很快扩展至数百人,连破数县,并明确打出了“打富济贫”的口号,这便是中国最后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随后,辛亥革命爆发了。再之后,袁世凯窃国称帝,北洋军便集结重兵大举围剿白朗起义军。
白朗起义军却越剿越多,并得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重视与支持,严重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民国2年(1913年)7月,讨袁总司令黄兴致信白朗称:“自足下倡义鄂豫之间,所至披靡,豪客景从,志士响应,将来扫清中原,歼灭元凶,足下之丰功烈绩,可以不朽于世……”
白朗攻破了湖北重镇枣阳,进城后开仓济贫张贴告示,自称中华民国抚汉讨袁军司令。袁世凯分外震惊,急令豫、鄂、苏、皖等省地方军数万人会剿。白朗采纳孙中山所派沈参谋关于夺取四川为反袁根据地的建议,攻占荆紫关西上,并以“中原抚汉军大都督”布告曰:“照得我国自改革以来,神奸主政,民气不扬,虽托名共和,实励行专制……”。之后,起义军克商南、越秦岭,逼至西安近郊,又发布了“讨袁反帝,拥护共和”的檄文。
后来,在数万北洋军和两万陕甘铁骑的围追堵截下,白朗起义军日渐式微,临潭之战义军伤亡千余人,元气大伤。再加上粮食奇缺,供给困难,军心不稳,入川之计难成,白朗便率军东归。回至宝丰,又遭遇拱卫军、镇嵩军以及临汝民团的合力猛攻,经数次恶战后弹尽粮绝。1914年8月初,白朗率领数百人在鲁山石庄与官军搏战,负伤身亡,部队溃散,起义失败。
教科书上,白朗起事是一次反帝制反封建的农民起义,有着高大积极的正面形象。但是,如同“太平天国”一样,受限于农民起义的局限性,白朗起义军在面对像他们一样的劳苦大众时,却也时不时露出獠牙展现出凶狠残暴的一面。所以,白郎起义军在关中大地被谣传为吮咂鲜血的白狼,并非没有事实根据,我想,这也是陈忠实老先生想要表达的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