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冯德英以山东机械工业集团的前身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苦菜花》,艺术地再现了抗战时期兵工英雄的风采。
影片中兵工厂的原型就坐落在我市的原山东兵工总厂。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再次走进位于博山区石炭坞的山东兵工总厂旧址,即现在的北方功力机器科技有限公司。
行走在这块布满兵工印迹的土地上,炎炎烈日下我们不禁对那段历史肃然起敬。回顾红色记忆,感悟革命初心,走进历史深处,探寻兵器遗址,重温那段峥嵘历程,见证那段烽烟弥漫的艰苦岁月。
电影《苦菜花》于1965年改编拍摄而成,一时风靡全国。影片中胶东半岛军民不屈不挠抗击日寇的情节让人记忆犹新。女主人公冯大娘的儿子德刚为了保护兵工厂而牺牲的剧情更令人印象深刻。这位壮烈牺牲的“纪铁工”,正是抗日烽火中千千万万山东人民兵工的缩影,影片中兵工厂的原型就坐落在我市的山东特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苦菜花开香又香,朵朵鲜花映太阳;受苦人拿枪闹革命,永远跟着共产党。”这首耳熟能详的电影插曲,唱出了兵工战士对党的忠诚。奋战在华东抗日前线的人民兵工,就像一朵朵苦菜花,流芳齐鲁大地。
电影《苦菜花》剧照
抗战老兵工费立宝已经85岁了,他曾担任中国兵器732厂工具分厂党支部书记。1944年,年仅12岁的他与父亲一起参加了八路军,成为人民兵工厂中的“小队员”。他目睹了日寇的凶残和战争的惨烈,也感受到人民兵工的不断成长和国家的日益强大。81岁时撰写的《在战火中成长的小兵》,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工作、生活、学习的回顾,较为完整地再现了山东人民兵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作为中国兵器732厂的原副厂长,88岁的姜锡寿见证了中国军工日益强壮的过程。从为抗战前线战士的武器修理和简单武器制造,到山东兵工总厂的成立,其中汇聚了鲁中、鲁南、滨海、渤海、胶东等地的军民力量。每一发迫击炮弹、手榴弹、穿甲弹、攻坚弹都饱含着广大兵工战士报效祖国的情怀和为国防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
93岁高龄的杜文明是732厂的老工人。1942年,年仅18岁的他怀着一腔热血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投身到敌后的八路军兵工厂。
“大家只要一想到能为前方战士输送弹药打鬼子,能为赢得战斗胜利增添一分保障,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抗日战争以来,山东地区发生的历次战役,用的武器和弹药大部分是我们制造的。”老人言谈话语间充满自豪。
抗战时期兵工战士加紧武器生产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战争的硝烟渐渐消失在岁月的风尘中。山东人民兵工渐渐远离了普通大众的视线,它安静地坚守在淄博的南部山区,为巩固国防默默奉献。
先辈们怀揣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梦想,用勤劳和智慧、忠诚与担当,铸就了企业文化的灵魂、谱写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贯穿着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如今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又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
回眸一望,宛若眼前……
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传承伟大的精神。山东人民兵工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注定了她神圣的使命。
此刻,群山绿阴环抱之中的“北方功力”,少了几分酷暑的炽热,伴随着阵阵清风,我们走进车间。一进门,伴着阵阵机器的轰鸣,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忙而有序地工作着。
而当年的老厂房,已被省委宣传部指定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还是“新中国机械工业影视拍摄基地”、“央视大型纪录片《兵工记忆》拍摄地”。近年来,北方功力公司连续荣获“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点”、“国防科技工业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等称号。
每逢节假日和寒暑假,总有不少青少年来到这里,参观见证一代代兵工人在艰难岁月中,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创造的一个个奇迹。
本文来自“淄博日报周末”微信号
原标题《北方功力:见证烽火弥漫的岁月》
转载时有删节
原文作者 陶安黎 马金
实习生 李敏 马芳会
识别二维码添加关注
了解更多淄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