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3月,又有一批重要的法律法规开始正式实施,其中,一项法规与绝大多数人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引发广泛热议。
近年来,“大数据杀熟”、流量造假、诱导沉迷等不合理应用,让大家苦不堪言。为此,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3月1日起正式实施。
规定明确要求,各类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及餐饮外卖平台等互联网公司,要保障用户的算法知情权和算法选择权。针对“大数据杀熟”,任何平台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针对雇佣网络水军、流量造假、刷量控评、鼓动饭圈互撕等乱象,《规定》要求,不得利用算法操纵榜单,控制热搜等干预信息呈现。同时,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还应当坚持主流价值导向,积极传播正能量,保护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权益,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通俗点来说,以后大伙点外卖、打车、订酒店时,都不会被平台“杀熟”,进而付更多的钱;刷微博等平台时,不会再被各种低俗娱乐新闻烦扰。同时,各位家长也不用担心,自家小孩会被诱导沉迷网络。
《规定》的实施,犹如给大伙注入一剂“强心针”,相信有了各种规范约束,势必能给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黑手”戴上紧箍咒!
大数据时代,算法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公众在互联网上“裸奔”。
仔细想想,只要点开看过的信息,类似的内容就会不断推送;在购物网站买了一件商品,便接二连三接到类似商品的广告推送;上短视频平台看了某条视频,同类视频便纷纷涌到眼前。
根据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与互联网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显示,有七成受访者感到算法能获取自己的喜好、兴趣从而“算计”自己,近五成受访者表示,在算法束缚下想要逃离网络、远离手机。
这些还只是信息攻击,就已经让大伙焦虑不已。然而,更“可怕”的是,一些企业会利用个人信息搞大数据“杀熟”,对不同群体进行差别定价,实行“价格歧视”。
去年,抖音大V@村一长公开爆料,作为某在线旅游平台金钻会员的他,在订购酒店时比普通会员要贵400-600不等。为了证实该平台搞“区别对待”,他在一次直播中,让粉丝共同打开丽思卡尔顿,同样的一天同样的房型,却发现价格出现1380元和1510元。
针对此事,“村一长”拨通了平台投诉部门主管的电话,但对方却将这种大数据“杀熟”,甩锅给系统故障。后来,该抖音大V再次通过不同的手机,查询了多家三亚酒店价格,发现金钻会员和普通会员依旧存在差价,且差价均高达400多元。
由此看来,系统故障根本站不住脚。
这样的案例在网上同样比比皆是,不仅这些“大V”们,普通人也是深受其害,去年,浙江省胡女士就以采集其个人非必要信息,进行大数据“杀熟”等为由,将该在线旅游平台诉至法院,最终胜诉!
关于大数据“杀熟”,算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
除了旅行住宿外,日常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同时同地打同类型车到同一目的地,熟客反而收费更高。另外,很早之前,有不少用户发现,用 iPhone 打车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要贵于安卓手机。
这并非胡诌,除了个别用户亲身验证外,去年,复旦大学研究院出炉了一项研究成果。研究表明,iPhone 打车确实更容易打到收费高的舒适性以上的车辆。优惠券上,苹果手机用户平均只能获得 2.07 元的优惠,低于非苹果用户的 4.12 元。
这无疑验证了网约车 App 中, “苹果税” 专杀苹果用户的存在!
无独有偶,外卖平台也出现了此类乱象,同样的送餐时间、地点、订单、外卖平台,会员却比非会员多付钱。
2020年12月,自媒体@漂移神父发布了一篇名为《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引发热议。
该作者称,在美团上的同一家店铺、同一配送地址、同一时间点单,会员账号的配送费为6元,而非会员账号仅为2元。不仅是一家店这种情况,附近几乎所有外卖商户的配送费都有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别,其差价在1~5元不等。
不解缘由的他,向客服投诉了该事,本以为能得到妥善解决,谁知魔幻的事情又发生了。当再次尝试下单后,虽然美团会员账号的该店配送费降低到了4元,但仍然高于非会员的两元。
这种明晃晃的猫腻行为,惹怒了作者,由此诞生了上述文章。文章刷屏后,很快得到不少网友响应,大家纷纷在留言区诉苦自己的“悲惨史”。
甚至还有网友发声,对美团其它“隐藏圈钱”进行了吐槽。
舆论的压力,迫使美团不得不站出来回应,但结果只归结于“位置缓存”,并不承认是大数据杀熟。
说到外卖平台问题,不止消费者,就连骑手也无奈中招。
2020年9月,一篇名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备受关注。文章中描述,在外卖平台系统的算法与数据驱动下,外卖骑手的配送时间不断被压缩。而骑手为避免差评、维持收入,不得不在现实中选择逆行、闯红灯等做法。不少外卖骑手表示,几十层的高层楼宇,电梯一等就是十几分钟甚至更长,这样的客观情况,并没有被“算法系统”考虑进去。
针对该事件,饿了么平台称,会尽快发布新功能,增加“愿意多等5分钟或10分钟”的按钮,但该措施被不少消费者认为是转移责任。迫于舆论的压力,美团也作出回应,称将优化系统,给骑手留出8分钟弹性时间。但...看似灵活的“弹性”二字与“5+3”的变化,也拿走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鉴于没有相关规定约束,消费者在遇到种种事件后,只能以发声寻求关注。
现在,《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中明确表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劳动者提供工作调度服务的,应当保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合法权益。同时,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需建立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报酬构成及支付、工作时间、奖惩等相关算法。同时,关于大数据杀熟也有了明确规定。
除了保护消费者经济利益,《规定》还针对娱乐行业制定规则,确保用户有一个“干净”的网络环境。
不可否认,娱乐圈中一些明星为了流量,会在商业平台“无底线”地制作话题进行炒作,甚至有些品牌方会刻意制造不同粉丝的矛盾,掀起骂战来博眼球、拉流量。更夸张到,雇佣网络“水军”实施流量造假,鼓动“饭圈”粉丝互撕,刷量控评等。
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一些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干预热搜,影响网络舆论,引发矛盾。
这其中不止明星,还有营销号,他们热衷拿明星离婚、出轨等作噱头,为了博眼球、牟利益失去底线,搅得网上乌烟瘴气。网友们深谙此道,但除了在网络上“一吐为快”,别无他法。
在人为算法的引导下,大众会越来越偏离公正,偏离中立,因此人为干预迫在眉睫。希望在《规定》约束下,刷量控评,操控舆论的现象会越来越少,还给大家一个干净的网络环境。
当然,各平台也需要以身作则,按规定办事,不让消费者失望。话说回来,在《规定》正式发布之前,政府监管方面也针对不同事件,有过打击惩处。
一直以来,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让人有苦难言。
经过大量网民投诉后,2019年,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专项治理。
《公告》指出,App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要严格履行《网络安全法》规定的责任义务,对获取的个人信息安全负责,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不以默认、捆绑、停止安装使用等手段变相强迫用户授权,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与用户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2020年7月,针对260款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APP,有关部门采取了公开曝光,约谈、下架等处罚措施。
除了约束APP运营平台外,其它运营者也相应规范。
2021年,上述四部门联合发布《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明确了地图导航、网络约车、即时通信、网络购物等39类常见类型移动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要求其运营者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提供非必要个人信息。
针对网络炒作等“低俗之风”,很早之前,国信办也出手向低俗炒作亮剑,处罚了一些不良账号。同时,指出要严格整治打击低俗炒作行为,依法加强监管,净化传播生态,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另外,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去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相关通知,进一步严格措施,对未成年人每周的游戏时间做出严格限制。
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提供1小时服务。
这一举措,得到许多家长强烈支持。
总的来说,国家一直以来对于各类违法事件都相当重视,从前是单一针对某一事件作出规定和相应处罚。如今,《规定》的实施,系统约束了各行各业的不良现象,进一步保证消费者权益。
话说回来,政策是有了,但如何具体落实呢?
自《规定》发布后,得到了绝大多数网友支持。同时,如何落实,也成了当下关注的问题。
关于这一方面,《规定》目前明确了大致方向,即事前监管,确立算法备案、算法评估等制度;区分监管,确立分级分类的思路;系统监管,建立多元共治的局面。
怎么说呢,政策是很好,希望能尽快落实下去。另外,建议除了平台自查自纠外,还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监督。毕竟,平台“自己查自己”效果可能不太好。这一点,咱们也是有经验的。
为了确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供应链安全,保障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网信办公布了十三个部门联合修订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已于2022年2月15日起施行。
办法明确,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网络平台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在平台自查和相关部门一起努力下,相信各类政策都能妥善落实,让消费者真正受益,至少...希望下次点外卖、订酒店,不要再被套路,区别对待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欢迎评论区讨论哦~